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中六朝是哪些)
伟大领袖毛泽东戎马一生,为革命鞠躬尽瘁,遭遇过无数困难,受过无数委屈,即便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即便失去挚爱杨开慧,毛泽东也很少放声痛哭。
但在毛泽东晚年,就在接受白内障手术复明后不久,读到一首宋词时,毛泽东突然情难自已,毫无征兆地放声痛哭,
哭得老泪纵横,非常凄凉,哭得涕泪交加,旁若无人。
古语云:
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未到伤心处。
晚年毛泽东为何如此敏感,读到一首词便痛哭失声?这首词究竟是什么样的词,究竟如何碰触到他的内心?本篇文章带你一起回顾毛泽东晚年读宋词痛哭失声的故事,一起体会伟大领袖毛泽东胸怀天下的理想抱负。
毛泽东在读书
金针一拨日当空:晚年毛泽东做手术,成功复明
1975年9月,82岁的毛泽东正处于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
这一年的毛泽东,经历了人生一件不大不小的
“劫难”
:
一次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眼科疾病,容易影响视力,严重者导致双眼失明。毛泽东的白内障十分严重,已经到了看不见东西的地步,尤其是左眼眼球已经到了膨胀期,吃药等普通治疗方式无济于事,只有手术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及时恢复眼睛视力。
为了给毛泽东做好白内障手术,党中央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毛泽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周恩来任组长,从全国各地寻找优秀医学专家(不仅限于眼科专家),对毛泽东的白内障病情进行会诊。参加会诊的专家并不知道病人是谁,仅能靠有限的病情信息进行集体会诊。
经过多达三、四轮的“秘密”会诊,医疗组确定对这位“病人”(即毛泽东)实施白内障手术,并由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唐由之担任主治医师。
唐由之时年48岁,拥有丰富的眼科经验,他传承发扬了我国中医眼科的金针拨障术,发明了
“白内障针拨套出术”
,运用此法成功治愈了数千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也给很多国外领导人做过白内障手术,成功率极高,是我国最顶尖的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
20世纪70年代,唐由之在医疗队为群众检查眼睛
中央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对毛泽东手术十分谨慎,周总理已经是癌症晚期,身体极度虚弱,仍然亲自过问此事。周总理问唐由之,有几分把握,唐由之说
“有85%把握”
,实际上他至少有95%以上把握,只是不敢把话说得太满,毕竟病人是毛主席,是万人敬仰的伟大领袖。
一开始,毛泽东不同意给自己做手术。一方面,他担心手术之后的休息会耽误自己工作,另一方面,他内心也担心手术是否成功,自己年龄大了,还经得起手术的“折腾”吗?
作为主治医师的唐由之,对毛泽东进行了耐心劝导,但毛泽东始终不听劝说,直到有一天,唐由之无意中念了一首唐诗:
“万般灵药皆无效,金针一拨日当空。”
这句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白居易晚年得了白内障,用其他方法治疗都没有效果,最后接受
“金针拨障术”
治疗,一针就彻底解决问题,成功复明。
“万般灵药皆无效,金针一拨日当空。”
这句诗就是白居易评价
“金针拨障术”
治疗白内障效果的。
而唐由之的
“白内障针拨套出术
”就是在唐代记载的
“金针拨障术”
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明的,这句唐诗一下子打动了毛泽东
“执拗”
的心,终于让他转变思想,决定接受手术。
在唐由之的回春妙手之下,手术顺利完成,毛泽东成功复明。
1975年,毛泽东与医疗组合影(戴眼镜者为唐由之)
男儿有泪不轻弹:晚年毛泽东读宋词,失声痛苦
毛泽东白内障手术成功后,还有一个痊愈期,至少需要三个月。这段时间里,唐由之和其他医疗组专家不分昼夜守在毛泽东身边,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对唐由之而言,陪伴毛泽东的日子是一段幸运而难得的经历,他可以如此近距离地观察伟大领袖的生活、工作、学习、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他接触的是一个
真实的、全方位的、没有任何掩饰的
毛泽东,也发现了毛泽东很多不为人知的隐藏
“秘密”
。
众所周知,毛泽东有两大饮食嗜好,
一是吃辣椒,二是吃红烧肉。
但唐由之发现,晚年的毛泽东根本不像外面传言中那样每天都吃红烧肉,晚年毛泽东每天的伙食很简单,一小碟武昌鱼,只有尾巴,清蒸;一小碗青菜,一碟子三片白切肉,一碗酱油、放一点香油,还有一点辣椒酱,每天如此,没有多大变化。
毛泽东吃得如此简单,
一方面
是因为健康需要,他的肠胃消化功能不允许他吃太过油腻的红烧肉,
另一方面
是因为毛泽东长期形成的勤俭节约习惯,从不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
新闻广播中的毛泽东还是神采奕奕的模样,但真实的毛泽东健康状况已经很差。
晚年毛泽东不仅眼睛白内障失明,身体各项机能都很差,他腿脚早就有病,原来走路就不方便,现在身患运动神经元病,已经半身瘫痪,站不起来,就是在室内行走都要靠人搀扶;因为长期抽烟,毛泽东肺功能不好,容易咳嗽积痰,再加上吞咽功能弱,喉咙里的痰有时很难吐出来,也需要工作人员帮助;由于身体虚弱,会客时间不能太长,坐的时间一长,双腿就会浮肿……
晚年毛泽东在张玉凤搀扶下行动
换言之,唐由之每天看到的毛泽东,早已不是
“睥睨天下,挥斥方遒”
的盛年领袖,更不是那个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意气青年,而是一个迟暮的老人。尽管这个老人仍然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充满领袖气质,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会向任何人开绿灯,他的身体已经衰老。
每当看到晚年毛泽东的孱弱模样,唐由之心中就涌起一股巨大的哀伤感。
每个人都会老,自己也一样,但毛泽东为革命奋斗了一辈子,他真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操碎了心,他真的是被累成这个模样。如果毛主席晚年不问世事,修身养性,专心保养,他的状态一定比现在好得多。可这个国家离不开他,中国人民离不开他啊!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
。唐由之一下子想到了这首诗。
毛泽东会不时跟唐由之交流,交流不仅限于身体健康,也包括文学、艺术。
手术完成后,毛泽东写了一句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在唐由之的请求下,毛泽东还签了自己的名,把原稿送给唐由之,还告诉唐由之,这首诗是鲁迅悼念爱国人士杨杏佛的。
签完字,毛泽东叫张玉凤到书架上拿鲁迅的原作,毛泽东告诉她书放在哪个书架上,是第几章,记得一清二楚,张玉凤一下子就找到书,一下子翻到了这首诗,拿给唐由之看。
唐由之很震撼,由衷地感叹道:
毛主席年龄这么大的老人,每天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还能对一本书、一首诗的位置记得这么清楚,毛主席的记忆力真是了不起。
晚年毛泽东在坚持读书看报
在与毛泽东相处的日子里,
让唐由之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一次失声痛哭。
毛泽东接受白内障术后,视力很快恢复,但出于健康考虑,唐由之不建议他长时间用眼,每天限制他读书看报看文件的时间,有时唐由之也在书房陪着毛泽东读书。
有一天,唐由之正在陪毛泽东读书,两人都没说话,读得都很投入。
突然,毛泽东放声大哭起来,一下子把唐由之吓了一大跳。
手术前后的几个月里,毛泽东情绪一直比较平稳,极少有任何情绪宣泄,生气、发怒都没有,更别提哭了。毛泽东这下突然失声痛哭,让唐由之慌了手脚。
这一次,毛泽东哭得老泪纵横,非常凄凉,哭得涕泪交加,旁若无人。
唐由之最担心的是毛泽东的眼睛,因为他刚做完手术,缝合的伤口还没痊愈,这样痛哭流泪,很容易把眼睛哭坏,万一出了问题可全都前功尽弃了,他是急得自己也想哭,可他不知道毛泽东为何痛哭,也不知该如何安慰,只能手足无措,傻乎乎地呆在原处,看着毛泽东哭。
毛泽东哭了足足有一刻钟,才稍微平静下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未到伤心处。究竟是什么勾起了毛泽东的悲怆情绪呢?
毛泽东的书房
唐由之正在寻思,毛泽东停止了哭声,叫他过去。
毛泽东把自己手里的书递给唐由之,唐由之一看,是南宋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唐由之对古诗词没有多少研究,但也能看懂大体意思是悲叹国家南北分离不能统一。
毛泽东见唐由之看得认真,便对他说:
“唐大夫,你拿去读读吧!”
唐由之点点头,说:
“主席,我一定好好读。”
第二天再见,毛泽东把自己手写《念奴娇·登多景楼》的复印件送给了唐由之。
唐由之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说:
“主席,这么珍贵的礼物,我要保存起来留作纪念。”
毛泽东笑了,他说:
“好,我给你签个名”
,说完,在复印件下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份毛泽东送给自己的礼物,唐由之一直珍藏着,而他为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一事,唐由之更是守口如瓶,从未对任何人提起。
直到1978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公开了馆藏的毛主席送给唐由之诗词的原稿,这段高度保密的往事才正式公开。
陈亮 《念奴娇·登多景楼》
毛泽东晚年为何痛哭?哭国家,哭战友,哭自己
毛泽东一生坚强,为何到了晚年,读到一首古诗词,便突然有感而发,情难自已,痛哭流涕?为了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先要了解陈亮及其《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浙江永康人,南宋杰出的民族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
陈亮主要生活在南宋高宗至光宗年间,年纪轻轻的他听说自己的曾祖父在汴京保卫战中牺牲,便立下了经略四方的雄伟抱负,他反对偏安一隅,矢志抗金北伐,恢复中原为已任。
青年时期的陈亮曾五次上书朝廷,慷慨陈词,向皇帝建议励精图治,任贤使能,痛斥秦桧等奸邪小人,
但屡遭奸佞打击,三次被诬下狱,52岁便壮志未酬,郁郁而终。
陈亮跟辛弃疾一样,是坚定的主战派,文才慷慨在辛弃疾之下,而学术思想之成就更在辛弃疾之上。陈亮在学术上提倡
“事功实用”
,反对
“空谈义理”
,与程颐、程颢和朱熹为代表的
“程朱理学”
形成针锋相对之势,其思想体系被称为
“永康学派”
,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
陈亮与辛弃疾同属豪放派,文章、词作均豪放有力,自称
“人中之龙,文中之虎”
,作品多抒发矢志抗金、恢复中原的爱国热情和伟大抱负,其壮怀激烈与辛弃疾之词风格接近,是南宋为数不多的豪放派代表,故而后人有
“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之说。
我们知道,毛泽东对古诗词造诣极深,曾自我评价
“诗最爱三李,词最合稼轩”
,三李是指李白、李贺、李商隐,稼轩就是指辛弃疾,而人才、词风与辛弃疾相近的陈亮,自然也是毛泽东的欣赏对象。
从文学和人格角度而言,毛泽东欣赏陈亮及其《念奴娇·登多景楼》实属惺惺相惜。
陈亮画像
1、哭国家,哭人民,哭前途命运
1975年底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晚年的毛泽东陷入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深深忧虑,而陈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无论写景抒情,句句都写入毛泽东的心坎里:
(1)国内斗争激烈,形势迷乱,自己后顾无人, 没人理解他,即便是他曾经特别欣赏的亲密战友,甚至是他认定的接班人,都没有真正理解他发动文化运动的意义——正所谓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2)自己已然老去,而当局之人如东晋的王导、谢安诸人一样,虽能勉强维持江山,却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正所谓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3)多数人认为继续革命和阶级斗争已经没有必要——正所谓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4)很多人都只顾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没有人真正关心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正所谓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5)然而,国际形势并不安全,美帝苏修虎视眈眈,从未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正所谓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6)反观自己,暮年体衰,垂垂老矣,恐怕不久于人世,还能靠谁继续革命打江山?以后的年轻人未必靠得住——正所谓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一字字,一句句,只要你耐心品味,就可以发现陈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每一字、每一句都击中毛泽东心中的难言之痛,难怪一代伟人情不能已,痛哭失声……
这哭声中,饱含着对国家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又有几人能够体会?!
毛泽东在读书写字
2、哭战友,哭人生,哭周恩来
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结下了无数亲密战友,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国之栋梁,人中龙凤,正是在这些战友的鼎力相助下,毛泽东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岁月不饶人,随着时光流逝,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陈毅、林彪、罗荣桓……这些昔日的亲密战友一个个离自己而去,就连最亲密的周恩来、朱德也都病魔缠身。
毛泽东清楚地记得,1974年12月17日,他和周恩来在长沙彻夜长谈,确定了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从此之后,毛泽东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位最亲密的战友,但他知道周恩来罹患癌症,因此始终密切关注着周恩来的身体健康状况。
1975年底,就在毛泽东接受白内障手术后不久,他得知周恩来病情严重恶化,专门指示治疗组认真会诊,及时救治,他当然想要去探望这位最亲密的战友,但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自顾不暇,连一步路都走不了,根本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抚今追昔,五味杂陈,一股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毛泽东沉吟片刻,吟出一首《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而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当年,你我联袂,意气风发,何惧断头?而今,天下虽定,但你我老去,江山靠谁来守?我们这个国家,这些人民,我们国强民富的夙愿,究竟将要托付给何人?
毛这首《诉衷情》传达出的悲怆、沧桑、忧虑,与《念奴娇·登多景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读到《念奴娇·登多景楼》时忍不住痛哭,是在哭周恩来,哭所有战友,哭人生离别……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最后一次握手
3、哭自己,哭生命,哭生离死别
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唯物主义者,从不相信什么牛鬼蛇神,也从不畏惧死亡。早在71岁生日那年,毛泽东在宴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时,就曾说过:
“今天是我的生日,过了年就71岁了。我老了,也许不久就要去见马克思,所以今天请大家来吃饭……”
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一个人在真正面临死亡时,总是难舍对生命的留恋。即便人的一生充满坎坷波折,人们也总愿意多停留在这个世界,而不愿去那个未知的世界。
尤其当你一生的理想抱负尚未完全实现,你还有诸多牵挂在这个世界,你更不愿远离人世。
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任何人都逃不过这个规律的制约。毛泽东一生送别了太多太多战友,见惯了人的死亡,他从未畏惧过死亡,
但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对死亡的认知截然不同,即便伟大如毛泽东,唯物如毛泽东,也不愿面对死亡。
我相信,当晚年的毛泽东送别了一个又一个战友,他对死亡的畏惧也在与日俱增。正因为如此,经历了白内障手术的他,当读到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之时,当想到陈亮壮志未酬,英年早逝时,
毛泽东触词生情,联想到自己如此接近死亡,以致痛哭失声,也在情理之中。
毛泽东在看报纸
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未到伤心处。
从毛泽东这次前所未有的痛哭中,我们看到了毛泽东作为普通老人对死亡的畏惧,作为革命同志对战友的情谊,看到了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面;更看到了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无比忧虑,看到了他胸怀天下的境界格局。
这一哭,感天动地;这一哭,悲天悯人;这一哭,让毛主席更加伟大!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缅怀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