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长安城有哪些重要机构?龙武军、望楼、右骁卫都是真的吗?
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也让很多观众对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产生了十足的兴趣。当时的长安城已然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而且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繁华,让人忍不住想回到千年以前的长安去看一眼。不过剧中的长安也有很多神秘的机构,例如龙武军、望楼、右骁卫等,这在唐朝是真的存在吗?这次就为大家简单讲解下,负责守护唐代长安的机构到底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一、狗拿耗子的龙武军、右骁卫
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前期剧情中,龙武军和右骁卫两军可谓因破案办案而大出风头,一个打着“圣人亲调”和“陈玄礼将军令”的幌子要强行接管靖安司防务,一个则借着“右相令”的旗号制造麻烦、不依不饶。
那么历史上这两支军队究竟属于什么系统?他们又是否有接管长安城防务的权力呢?
龙武军和右骁卫都属于唐代政府军队体系的一部分。唐代的禁军分南、北衙兵,共同负责长安城内外的治安。
南衙兵指十六卫,由于驻守在宫城南面的皇城中,负责宫城与皇城的守卫而得名,右骁卫便是其中之一,其“掌宫禁宿卫,领翊府及诸折冲府府兵。
凡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与左、右卫分知助辅。”也就是说,右骁卫主要负责的是宫城和皇城的安全,而并非长安城外城的稳定。
龙武军则是唐代北衙六军(开元时仅有四军,天宝末扩充为六军)之一。其最初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百骑”骑从护卫,武则天上台后将其扩编为“千骑”,中宗李显又扩编为“万骑”,分左右营,置使作为统领。
中宗驾崩后,玄宗李隆基在万骑将领葛福顺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将其父睿宗李旦推上皇位。至开元二十年,玄宗将“万骑”左右营改名为龙武军,并以陈玄礼为大将军。
由于“从龙之功”的加持,龙武军在长安可谓骄纵万分。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万骑恃讨诸韦之功,多暴横,长安中苦之”,其霸道蛮横可见一斑。
但其作为皇帝私兵,主要任务还是集中在保护皇帝的安全,必要时也会参加对内对外的战事,在维持长安城治安上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既然龙虎军和右骁卫均无负责长安城治安之权,那么究竟由谁来保障京城外城的稳定呢?在南北衙中,其职能最接近的当为南衙系统十六卫中的左右金吾卫。
作为右骁卫的同僚,金吾卫不仅负责皇城与宫城的安全,尚掌“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其职责大概就类似于今日的巡警,其巡查范围包括了整座长安城。
此外,《长安十二时辰》中经常出现的武候铺、街鼓也都是隶属于金吾卫的。武候铺由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主要职责是城门、坊门警卫工作,负责日常开闭和检查。
而街鼓虽然在历史上确有存在,但其作用却并非如同剧中那样是为了传递消息和监视城中异动。街鼓其实是长安坊市开闭及居民行止的信号,《唐律疏议》记载,“鼓声绝,则禁人行;晓鼓声动,即听行。”
天快亮时,宫城承天门上晓鼓声起,六街鼓紧跟擂动,传递到京城四面八方,宫城、皇城、外郭城和坊里各门,依次开启。天快黑时,承天门上暮鼓声起,六街鼓紧跟着擂动八百声,各门再先内后外依次关闭。
二、可能并不那么听话的旅贲军
除了剧中经常捣乱的龙武军与右骁卫外,观众们还能发现在靖安司活跃的另外一支军队——旅贲军。它在剧情开始时伏击狼卫的战斗中,动作干净利索,显示出超强的战斗力,而作为支持靖安司办案的重要武装力量,旅贲军的存在也为李必和张小敬行事提供了不少方便。
那么,这支军队是什么来历?他们的真实战斗力又如何?
虽然剧中的旅贲军多次以长安安危为己任,听命于靖安司司丞李必,但理论上他们隶属于太子府的军事机关——太子率府,只是被临时“借调”到靖安司协助李必办案的。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太子率府可分为太子左右司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太子左右监门率府等共十率府,其中的左右司御率府之下折冲府的府兵番号便是“旅贲”。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虽然旅贲军在行政上是属于太子府的军事机关,但从兵源上讲,他们的来源是府兵,也就是说归属于南衙府兵体系,而并非太子的私兵。
由于在贞观以后,唐朝的太子基本上便不再直接领兵出战,与东宫率府也失去了情感上的维系,而只剩下行政统属关系。太子卫率的主要职责就只剩下东宫防御、礼仪等等,基本不再参与其他军事行动。
甚至在一些大事上,东宫率府还不完全服从太子调遣。譬如在唐代历史上的多次宫廷斗争中,除了玄武门之变时,与太子李建成有过出生入死经历的太子率府曾竭力护佑其安全外,在此后的中宗复位、李重俊之变、李隆基诛杀韦氏之变以及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等政变中,太子率府都没有参与,可见太子对其的控制力已经不大了。
三、长治久安靠地方
既然南北衙兵中除金吾卫外对长安城的治安维持都不负什么责任,那历史上长安城中的安全稳定倚仗的是谁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京兆府了。
在唐代,京兆府及其最高长官京兆尹在保障京师安全稳定中发挥着中坚力量。京兆尹同时兼具地方官和有中央官员的双重身份,身负对上执行中央政令,对下督察所属诸县,维护地方社会安宁的职责。
因京兆府设于京师,皇室贵族宅邸、中央政府机构云集,因此缉捕盗贼,打击犯罪活动,维护和保障长安稳定,便成为京兆府的首要任务。
在《长安十二时辰》第2集中,张小敬为查案来到西市的一家金器店,已遭歹人胁迫的店主曾反复暗示张小敬去找京兆尹报案,可见在京畿地区的日常治安类事件中,一般百姓所想到的都是找京兆尹。
由于京兆府在唐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其最高长官不仅多以宗室亲王担任,还需极其受到皇帝信任。比如武德年间曾由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有赵王李元景、越王李泰,高宗年间有陈王李忠、许王李素节、潞王李贤、英王李哲,武则天年间有相王李旦,睿宗年间有让皇帝李宪,玄宗年间有荣王李琬等。
京兆府下,以朱雀街为界分长安、万年两县分治外郭城,朱雀街以东属万年县管辖,以西则属长安县管辖。
县内的最高长官可谓任务繁多,不仅要教化百姓、缉盗拿贼、劝课农桑、听讼断狱,尚要征纳赋役、兴养立教、矜孤恤寡、修桥筑路、赈灾济贫,而其中维护社会秩序,保一方平安便是其重责大任之一。
但在县内负责“主追捕盗贼,侍察奸非”的还有县尉。县尉也被称为捕贼官、捕贼尉、贼曹尉,其职责包括“平斗讼,慑凶狡”等。
崔致远在《前婺州金华县尉李涵摄天长县尉》牒中谈到:“夫县尉之设也,其官虽卑,其务甚重,动则推详滞狱,静则慰抚疲田亡,是以佐僚能惮其直声,宰尹亦怀其畏色”,可见唐代县尉在维持县内治安的重要性。
唐代长安在县以下还设有基层管理单位——坊,坊内设坊正一人,坊正之下还设有十多个或几十个里正,里正下又有众多保长。保长、里正相当于长安城内最基层的治安员,而坊正则是里、保长之上的治安管理者。
坊内实行里保制度,坊区居民则按规定进行编组,联防互保。坊作为一个小型单元,其内部的安定便由坊正及里、保长负全责,这在剧中张小敬为追查舆图闯入怀远坊的情节里也有所体现。
最后,唐代中央在对长安城进行治安管理时还有一个特别的机构,那就是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央的监察机关,也兼理部分司法工作,而对在长安地区造成混乱的人或事加以管理和监督也是御史台的职责。
比如,《全唐文》卷九七六《对金吾不辨夜判》中,左巡使就对金吾卫在警夜方面的失职进行了举劾。在电视剧里,御史中丞对靖安司的办案不力进行弹劾也是其行使职权的一种方式。
末了,还想提一个狠角色。你以为龙武军、右骁卫、旅贲军、京兆尹这些官员才是负责长安城安危的最重要角色?幼稚!别忘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谁任命的?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看家护院,真正操心的人是谁呢?
作者:大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