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为什么会郁郁而终
狄青出生寒门,年少时入伍从军,因为脸上刻有字,因此被称为“面涅将军”。狄青为北宋立下诸多战功,宋仁宗时期狄青在宋夏战争中大败西夏,取得胜利,为自己博得荣誉和尊重。不过宋朝官场始终还是重文抑武,所以在一种文官面前狄青遭到了猜忌,导致最后郁郁而终。其实宋朝有很多武将的下场都和狄青相似,要说当时的文臣抱起团来,动动嘴皮还真比拿刀的更厉害。
狄青骁勇善战,被范仲淹教诲,爱读书熟悉兵法,多次力挽狂澜拯救大宋于危难之中。昆仑关一战,狄青故布疑阵骑兵攻关取得全胜,更是被称作冷兵器战例典范。然而狄青郁郁而终,嘴生毒疮而死,他的“宋朝梦”破碎,真的是被包拯、欧阳修、司马光逼死的吗?
1、赵宋立国之本,以文制武,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
大宋之前是五代十国,乱局一直持续到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开创新的王朝。那个时代,不仅仅是赵家王朝的统治者对武将有着深深的担心,老百姓也一样。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就是:所有人都在担心武将会不会再次造反,让社会退回到五代十国天下大乱的局面?
这不仅仅是朝堂皇权的猜忌,更是来自于“诸侯杀君如割鸡,当街杀宰相,纵兵屠城,以人肉充军粮”现实写照,老百姓刚刚安稳享受太平没几天,是绝对不愿重启战乱的。经历过血腥厮杀天下兵马纷争的北宋人,对这些事的记忆更不是现在人能理解的。因此武将遭遇文官集团的猜忌防范,不能以简单的忠臣奸臣论来一以概之,更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2、狄青有大将之才,决战昆仑关,平叛侬智高。
狄青对战西夏军,披发戴着铜面具,人称鬼涅将军,总是身先士卒。在仁宗宝元年间的4年间,他率兵攻陷了金汤城,宥州,屠杀西夏许多部族,俘虏西夏兵士5000多人,一共经历了25场大小战斗,8次身中乱箭,从不退缩,让敌人每每望风而逃。
狄青在西北边疆一战成名,是老百姓心中的鬼面战神,更是名副其实的军中之胆。同时,狄青还深受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主政延州边境,开垦农田水利,招募流民百姓,坚壁清野赢得了胜利的时间。见到狄青之后,给了他一本《左氏春秋》。还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这让狄青从普通的武人将领有了本质的转变。也就是这时候,狄青结交了范仲淹的好友欧阳修等人,青云直上,官至泾原路副都部署(泾原路副帅)。
决定狄青官运亨通,奠定他的大将地位的,是另一场战争,决战昆仑关。
狄青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处决贪功冒进的陈曙,利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正月十五舞龙灯,在昆仑关下发动突然攻击,大胜叛军,斩敌高级军官57人,生擒500多人,侬智高带着残兵败将退回邕州城,趁夜纵火逃跑,后来在大理国被杀。
这一战后,狄青迎来了战功显赫的最高峰,也得到了皇帝的嘉许,迎来了职场生涯的巅峰时刻:升官。
北宋官、职、差遣分离。平章事、枢密使,均为差遣,即执行具体工作。虽然位高权大,但是没有品级,一个人本身的品级、待遇要看这个人的官职大小。
3、狄青是悲剧英雄,深陷政治博弈之中,被弹劾下台。
狄青的升官,陷入了党争派别和政治博弈中:
狄青此时已经是枢密副使(副宰相),平定侬智高后,立了大功。如果升实际的差遣,那就只能升为枢密使了,但因为狄青是武将,武将不可能成为宰相。实际上,只要给狄青加个荣誉头衔,即官享受同等待遇就可以了。但是,仁宗皇帝特别欣赏青睐和喜欢狄青,务必要让他当成枢密使。
而文官集团所考虑的,则是另一件事儿:青手下的那支强大的边军,是很具有威慑力量的(反叛)大军。架空狄青,使得欧阳修等人都放下了成见,共同组成了一个文官阵营。
在几方合力的情况下,文官们特别是欧阳修,把狄青捧上枢密使的位置,其本质是夺取了他的兵权。
狄青一个武人,又没盟友,到了朝廷还不是任人拿捏?果然,在后续成为枢密使的职业生涯中,狄青处处遭到能力攻击,最后连皇帝都三人成虎了。
此时狄青距离外调已经不远。最终促使仁宗下了决心的贬斥狄青事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文彦博。他有一句话非常有杀伤力。仁宗有一次感慨狄青是忠臣,文彦博说:太祖岂非世宗忠臣耶?(文彦博话中有话:赵匡胤难道不是柴荣的忠臣吗?柴荣死了之后怎么样?)
这句话直接让仁宗给狄青定了调:无他,上疑尔。
治平元年,也就是1064年,狄青外调后,很快嘴生毒疮,郁郁寡欢而亡。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武襄,狄武襄,也成为了第一个拿到文人谥号的武将。
说到底,仁宗时期的策略是和平,根子上是容不得好战的狄青的。北宋时期,大宋,西夏,辽,后来的金,新三国鼎立之格局已经相互制约很多年,好战只会亡得更快。英宗和神宗两位皇帝没有继承仁宗的策略才是靖康之耻的祸根。而最无语的,是徽宗朝居然直接联金抗辽,为自己的覆亡加上了最后一击重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