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是什么意思(归隐生活有什么好处)
中国人向往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归隐”生活,其根源是?
古代文人的归隐,是和自己命运的置气,是有志难施的憋屈。
古代文人读书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出仕。有的人出仕是为了闻达于诸侯,报国一展心中抱负,有的人出仕就是为了做官,衣锦还乡,恩及子孙。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文人们要想有所抱负,出仕是最佳选择。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做的了官员,也不是所有做了官员的文人都能有所作为。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很多人遇到挫折,不是想着和命运抗争,而是选择了“隐”。
“归隐”一词的含义是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
限于当时生产力的影响,只有有一定思想自由,保持一定独立人格的文人士大夫阶级才有资格谈“归隐”,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山樵细民野老,维持温饱就很不容易了,想多了空耗钱粮。
所以,古代人的归隐被文人阶层承包了,他们被统称为隐士。这些人,有的是对仕途心灰意冷,寄情山水;有的是看破名利,静心做学问。
还有的是以退为进的手段,以待东山再起。不管哪一种,都是和自己命运在置气,想要通过别的方法来赚回脸面,也是对自己胸怀大志却无法施展的憋屈,其内涵就两个字:不服。
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专治各种不服。心胸狭窄的,病病殃殃等待呜呼哀哉。心胸宽广的,寄情山水,还真闹出点动静来。
著名的田园派诗人陶渊明《饮酒 其五》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中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人,世称靖节先生。是最为我们熟知的隐士。
陶渊明小时候家境尚可,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开始没落,二十岁左右已经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了,蹉跎一生,到了老年,家里仍然是常常揭不开锅。为此他写诗云:
年少即逢家困乏,老来更贫常受饥。粗食淡饭愿已足,哪敢乞求味精美!选自 《有会而作》
陶渊明是有才华和抱负的,年轻时的他也曾经游宦天下,以谋生路。
东晋没有科举制度,陶渊明也不是世家门阀的大族出身,只能到处依身豪强,做个小官小吏。
历经东晋末年的种种乱象后,他无法实现心中的抱负,又不愿寄人篱下苟且生活,干脆走人。
于是留下了“八十天而弃彭责令”的辞职典范。
陶渊明心中是憋屈的,他胸有大才,却无法进入封建统治阶级高层发挥能量,只能游走在仕途边缘;陶渊明的回归田园又是和时代的置气,他感叹东晋社会的种种丑恶,越想越气,怎么办?
自己无权无势,但是有才啊!来,写几首《饮酒诗》骂一骂出口恶气,再来几首田园诗让他们羡慕我这闲云野鹤的归隐生活,怎么着也得找回些场子来。
陶渊明是矛盾的结合体。心中的愤懑激发了他的才情,逐渐的自我调节带来的平静又有了意境。
于是,我们读他的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既看到一个牢骚满腹的可爱老人,也看到一个躬身田园的高人,真让人唏嘘不已。
现代人向往田园,是在寻找心灵的寄托
谈古论今,我们回到现代社会中来。近几年,人们对田园“归隐”生活趋之若鹜,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种真正的寄托,更多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回到乡村田园,回归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的心之所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现实生活中戾气的回避。
在凡事必言商,人情看利用价值的现代社会,对金钱的欲望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衡量这件事情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或者带来利益的多寡。
亲人朋友之间为了金钱利益翻脸无情的比比皆是,一个人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他人的认可,都是以金钱来衡量。“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最真实,也是最无奈的写照。
如此这般,人心浮躁。浮躁的后果就是无尽的焦虑。
尤其是在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升了职、发了财,甚至只是得到了比自己多一点的关注,就开始心中难掩愤慨,多数人不会看到别人的努力,而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评价:他原本不如我,怎会比我强?
心态的不平衡就要找到发泄的出口。于是,现实中,网络上,人们不停的在宣泄着自己的戾气。“路怒”、“车怒”各种怒,“喷子”、“键盘侠”层出不穷。
这些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我们深知肚明,可就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自己也很讨厌这个样子的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常常想:从何时开始,我们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我们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回避这种戾气。
怎么做呢?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归田园。也许,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样子,但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田园:那里风景如画,生活简单,邻里和谐,人心善良。
其次,传统的意识的惯性使然。
中国在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社会为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时间并不长。
有句俗话讲“往上数五代,谁都是农民”,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的父祖辈们,对农村更是有极其深厚的感情。明朝著名文人唐伯虎有诗《桃花庵歌》云: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下坐,酒醉还需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古人唐寅表达的是对现实的无耐,我们看到的是田园生活的清闲惬意。
时代不同,心境不同,无从指责。不管哪一种心境,农村田园被许多人看做是心灵最后的归宿,回归自然亦被认为是回归初心。
越是得不到的,越觉得弥足珍贵。古代社会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前辈先贤留下的美好流传了下来。
我们总是说丢失了传统文化,其实,传统的文化早已刻在了我们的骨髓中,画在了青山绿水间。
最后,一些人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是对自我的放弃。
现实生活中的诸般压力,着实压的人透不过气来。大部分人选择迎难而上,坚强的生活;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不负责任的退却,甚至是对自我的放弃。
放弃需要理由安慰自己。所谓的“归隐”就是最好的借口。
总是抱怨世间没有人情味,自己却选择了决绝;总是埋怨生活有太多的苦难,殊不知真正经历苦难的人们总是咬牙向前;总是感觉自己受了冷落,没有担当怎么立足人世间。
我们无权批评别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只想说:荒山孤野也离不开人间烟火,没有人世之爱田园也终将荒芜。
我们无处归隐,心安即是田园。
我们所处的世界从来就没有绝世孤立的地方,只有傲世独立的人格。
现在小桥流水人家田园生活的兴盛,绝大部分是商业行为对人的潜移默化。
当你看到独栋小院环境优美,门外竹林茂密空气清新,屋内古朴素雅禅意绵绵,毋庸置疑,这就是卖房的。
当你看到身着古装的男女,焚香煮茶抚琴对弈,千万点赞关注赞赏,毕竟他们依此生活。
当你看到放弃城市无聊的生活,夫妻情侣回到山间改造旧屋,男耕女织孩子在田间奔跑,仔细问问民宿一晚价格几何。
要是遇到为了照顾爷爷回到农村,过着悲惨生活的小姐姐,那么恭喜你,一斤茶叶只要二千元。
我们常听人言:“等我赚够了多少钱,就回乡间盖个小院,每天悠悠闲闲。”真正的隐者,是在经历人生种种际遇后的大彻大悟,和金钱无关,与内心相连。
坦诚的讲,我们绝大部分人虽然向往田园的归隐生活,但穷其一生也无法真正的实践。
与其整日里浮想联翩,不如静下心来,停下脚步看看世界,多陪陪老父慈母,多带爱人孩子全家团员。
相信我们所有人,都会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盛世锦园,过上向往的生活。
我们无处归隐,心安,既是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