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讲述了什么故事概括(一部深刻揭示梁山好汉的故著作)
《水浒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梁山好汉是义薄云天还是无恶不作?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多数男性都是读过的,特别是对于小男孩来说,很容易就对《水浒传》中的某个人物痴迷向往,比如说鲁智深、武松等人,倒拔垂杨柳、拳打蒋门神等都是经典中经典。
不过我在这里想问大家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在读《水浒传》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读完,无论是100回的版本还是120回的版本,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在看了第71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后就不看了,因为接下里的无论是征辽还是征方腊,看的都是让人十分闹心的。
所以,有些人对于《水浒传》的印象就是停留在了好汉欢聚一堂的那一刻,并不是知道后面一系列悲剧的故事,但我们还是想讨论一下,所谓的梁山好汉到底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是义薄云天的兄弟情,还是无恶不作的社会败类。
梁山泊的“忠义”是什么意思
人们之所以会喜欢《水浒传》,自然就是喜欢书中人物快意恩仇的江湖儿女情节,喜欢为兄弟上刀山下火海的忠义、喜欢看见好汉们在受到压迫后,百般忍耐最终受人仇敌的快感。
所以《水浒传》中诞生了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说林冲这个前期主要人物的故事,“风雪山神庙”这一集更是令人百看不厌,而林冲就是一个《水浒传》中典型的官逼民反的角色,哪怕他已经被发配到草料场,仍旧想的是能够回家,直到最终听见了阴谋,愤而杀人之后上了梁山。
被小人暗算而上了梁山的好汉不只是林冲,宋江就因为杀了阎婆惜而第一次上了梁山,但是在听信了父亲去世的假消息,他居然想着返回家中,然后被捕,紧接着就老老实实的服刑去了,甚至在江州服刑的时候,还想着大赦天下回家。
直到被人诬告写了反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最终选择上了梁山,而宋江和林冲的这种思想,其实就是“忠”,但是这个“忠”,并不是对于梁山兄弟们的“忠”,而是对于朝廷,对于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忠”。
而梁山泊好汉的“义”又是什么呢?他们的“义”既有为兄弟两肋插刀的情节,比如说在书中宋江就多次被抓,然后因为“及时雨”的称号而被放走。
但是也有插兄弟两刀的“义”,比如说史进、朱仝、秦明、卢俊义等人都是被好汉们逼上梁山的,其实在现代人看来,他们这些人的生活还是比较不错的。
比如说朱仝,自己的公务员做得好好地,就因为“及时雨”的名头放过了宋江之后,被人家惦记上了,最终在李逵把年仅四岁的小衙内做掉后,被迫上了梁山,那么因为这种原因上梁山的好汉们,对于兄弟们又会有哪种想法呢?
特别是当宋江把“聚义堂”改为“忠义堂”之后,这“忠义”两个词,可能在某些好汉眼里就是非常刺眼的了。
诏安是否正确
抛开对于梁山好汉们的讨论,大家对于《水浒传》最大的争议就在于梁山好汉们应不应该诏安,宋江是不是一个害了梁山好汉的人。
其实按照主席所讲的,《水浒传》是一部好书,好就好在诏安,它让人们看见了,不坚持斗争的后果是什么,当然这种高屋建瓴的定论,对于我们有点遥远,但诏安对于梁山来说,即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梁山在最开始由王伦、晁盖当大哥时,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黑社会组织,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如果坚持这种模式的话,那么最终被朝廷剿灭其实是用不了多久的。
但是在宋江当大哥时,梁山就开始变了意思,这一时期上梁山的人,大多数都是被好汉们逼上了的,他们对于封建伦理,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是比较笃信的,一心想要洗白,而且这些人的话语权也是比较大的。
像是王伦、晁盖时期的人物杜迁、宋万、朱贵等人,都是七十二地煞中的人物,后来的卢俊义、关胜、秦明等人都是三十六天罡中的人物,这些本就与官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成为了一个黑社会组织的领导人,那他们还会继续坚持这样的身份吗?
所以,当宋江上了梁山,开始用逼迫的方式赚人上山开始,梁山泊好汉的命运就被注定了。
李逵不应该被崇拜
李逵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也是别有一番魅力的,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有无数达官显贵和文人热衷于这样一个人物。
李逵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完全就是一个反社会的暴力分子,虽然对于母亲非常孝敬,但是也掩盖不了他居然能做掉年仅4岁的小衙内的恶行,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李逵呢?
这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因为封建伦理的要求,对于权贵们来讲也是一种枷锁,他们虽然能够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特权,但是也被牢牢束缚着,而李逵是一个不在乎世俗的人物,他没有任何思想包袱,为所欲为。
而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们,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不满,但是又无法去改变,就只能选择通过歌颂、崇拜这个没有世俗概念的李逵来做思想上的逃避,而李逵无论怎么说,都不能算得上是一个正面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