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的意思(下一句少壮须努力具体指什么含义)
诗酒趁年华,少壮须努力:
公元1076年暮春,于“风细柳斜斜”之际,苏轼登上了密州北部的超然台,眺望四方,不禁感思潮涌,情难以已,随即挥毫泼墨,写成了《望江南·超然台作》。
其中最后一句是:诗酒趁年华。
诗酒趁年华,顾名思义是指写诗喝酒要趁着年纪,不到时机,或者错过了,无论是喝酒,还是作诗,都难以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高度和深度。
人生中,其实,不止是喝酒和作诗,还诸如学习、力气了等,都需“趁年华”。
《乐府诗集》里有一句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是年少大好时光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等到年老了就会白白地伤悲。
《金缕衣》里这么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意思是要人们珍惜宝贵的少年时光,树上有花的时候,大胆、及时地摘取,不要等到没花了再想起去摘采,那样只能空折枝,后悔莫及。
其实,这两首诗和苏轼的那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直接、浅显地告诫世人,不管干什么事,都要趁着大好机会,珍惜宝贵时间,及时为之。
父亲今年68岁,左腿患有疾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行动颇为缓慢,干起活来,明显得是力不从心。
面对一些重活,父亲明显地露出迟疑、忧愁之窘相。我知道,父亲真的是老了呀。可谁又知道,当年的父亲是何等的身强力壮,何等的力大如牛。
听母亲说,年轻时的父亲在农忙时,100多斤一袋的麦子,父亲一手攥住袋首,另一手握住袋尾,只须吹灰之力,就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举过头顶。一口气搬运几十袋麦子,不在流汗,不在喘粗气的。
父亲曾经多次单枪匹马去远在400多里外的枣庄用小推车给公家运煤炭。且不说单趟有多么遥远了,单单小车上的重量就足让你唏嘘不已,五体投地了。
父亲每每在酒酣耳热之际就会重提这件足让他自豪威风了大半辈子的的“壮举”。父亲说,车上的煤炭有三百多斤,这是公家的。他又额外加了将近一百斤,这是自家的。
再有呢,那就是在两边的车把上各挂着一个大瓷缸。
还有呢,就是父亲带的行李和餐具。
因为路途太远,一般得在外住一晚才能返回。
前年吧,父亲又重提了这件辉煌的往事。可在末了,父亲竟慨叹道:“哎,不行了,不行了,现在再也没有力气,更没有激情去做那事了。想想当初,我……哎,现在不得不说不行了呀,不行了呀!”
父亲的当年和现今,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的让我明白了,力气和年龄有关,激情也独独青睐青春。就像父亲,古稀时,也很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可惜的是,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何也?年老体衰,力气渐减,失去“年华”了!
还是再回谈苏轼吧。
六十八岁的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时的他心未死,志也没绝,脑子里始终牢记着壮年的雄心大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梦想是灿烂的,可现实却是无奈、伤感的。如今的苏轼,已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力气殆尽,空有一腔爱国浓情,遗憾的是,心有余而力却不足,情也高而身不给力。
举个例子说吧,你苏轼再有壮志,再有雄心,可举不起枪,握不住剑,上不得马,甚至走一步歇息三步,就像廉颇晚年,使者这样评价他:顷之一饭三遗矢。再有大志,又有何用呢?年华不再了!
平日里你可能听到过有人这么说,趁着年轻时,赶快四处走走,尝尝各地的美食,赏赏各地的美景,别等到迈不开腿,张不开嘴的时候再想起来,在痴痴地幻想,空作白日梦而已。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花不可能永远怒放着,始终等着你去采摘。
人生也是如此,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学习;该拼搏的时候,一定要发奋拼搏,切莫忽略,更不要错失。
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生命短暂,且行且珍惜,更须时时谨记苏老的谆谆告诫: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