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称霸的越国,为何会在战国落伍呢?
越王勾践是春秋末期最后一个称霸的诸侯王。勾践称霸以后,周朝也就在那个时期进入了战国时代。可以说,越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节点上。然而,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越国,为什么最后竟然没有发展成战国时期的强国呢?本来具有很好的竞争条件,越国怎么会落伍呢?
一、不重人才。
勾践在文种和范蠡的帮助下,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成功灭掉吴国,取代了吴国的霸主地位。
但是,勾践在报仇雪恨以后,对待文种和范蠡这两位功臣却相当刻薄。文种是勾践赐剑于他自杀的。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世的一些学者分析说,是因为勾践想北上中原争霸,但是文种却认为应该偏安江南,保持实力。两人因为政见不合,于是勾践便让文种自杀。
如果真是这个原因,那就不对了。文种只是给你勾践提出不同建议,你怎么能把提不同建议的人杀掉呢?杀掉文种,谁还给你提建议?
又有人说,勾践杀文种,是忌惮功臣的表现。如果是这样,也是不对的。毕竟勾践只是打败了一个吴国,并不算功成名就。在这种情况下,就卸磨杀驴,谁还敢来为勾践所用啊。
而范蠡因为预料到勾践会做卸磨杀驴的事,提前跑了。他提前跑不打紧,却因为说了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给勾践的越国做了极为广泛的反面宣传,让勾践的为人与做法,在那时候及后世都具有极大的传播度,以至于后来韩信在被杀的时候,也把这句话提出来说。
文种被杀,范蠡逃遁,从此再也没有人才敢去越国。事实上,此后的越国,也确实没有任何人才去那里的记录。
二、不兴教化。
春秋时期,那些参加过争霸的诸侯国,由于他们先后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国内的文化底蕴比较厚。再加上他们非常重视文教,因此,就算招徕不来外地的人才,国内的人才也会反复不断地涌现。比如齐桓公时期开设的稷下学宫,就是这样的教化机构。由于国内人才得到了大力的培养,因此,国家的底蕴才会变得越来越深厚。
越国原本是偏远的国家,国民普遍处于蒙昧状态。文化底蕴薄弱,拒绝外来人才,又不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这怎么发展得起来呢。
三、策略不当。
勾践争霸时期的越国,虽然处在春秋向战国延续的时期,是一个很好的节点。但是,勾践的策略显然并不恰当。他的思维依然停留在春秋时期,还在做着春秋霸主们所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北上和齐、鲁会盟;比如带信给周王室,让周王室提高他的爵位;比如平定卫国、鲁国的内乱;比如干涉邾国的内政等等。
其实,在这么一个节点上,最重要的并不是做争霸的事情,而是应该致力于国内的内政,包括经济和军事。就像当时的一些诸侯国做的那样,锐意改革,在国内确立一个好的发展制度,让自己的国家变得真正强大。
春秋时期那种诸侯争霸的方式,虽然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但因为反复兴兵,也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国力。吴国当年就是因为北上争霸,造成国内空虚及经济困顿,所以才给了越国可乘之机。虽然越国北上争霸,并没有引起别的国家偷袭,但是自己的国力已经大减,没有再有发展成战国强国那种条件了。
四、内乱不断。
《竹书纪年》曾记载,勾践之后,越国此后的三代人,连续发生了弑君现象,也就是“越人三弑其君”。虽然《竹书纪年》的记载比较简略,也分不清楚这些弑君的因果关系。但是很明显,越国发生了极大的内乱现象。
当战国初期,其他诸侯国都在高歌猛进往前发展的时候,越国一方面好大喜功争霸,一方面不注重国计民生,同时内乱不断。因此,越国的争霸也就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也没能发展成强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