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之春秋、战国篇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之春秋、战国篇

春秋篇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

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

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

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

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

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实际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

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

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平王迁都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

宜臼逃至申国,他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外族)推翻周幽王。

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今西安),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

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王室衰微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周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

周平王因为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得罪了当时强国郑国,不得不与郑庄公互换人质,将儿子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史称周郑互质。

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

以上两个事件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

郑庄公带兵东征西讨,小霸中原(史称郑庄公小霸)。

战国篇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

战国时期包括周朝灭亡前,周朝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东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分为春秋乱世、百家争鸣、大秦帝国的崛起。

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

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战乱频繁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妫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

史称战国七雄。

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

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

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

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

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

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

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

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七雄并立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国际社会非常不稳定。

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

后来晋国内乱,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家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

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

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

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三家分晋)。

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

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

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与使用,取代了石器而与青铜器同时并进使用,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发展,而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

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人口增多。

手工业的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大力发展。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

诸侯国兼并土地战,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

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

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田和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

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

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

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

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

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

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

魏文侯在前445年继位后,师从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物,招揽了一大批人才。

之后又启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战国时期,关中是士族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经济形态,中原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而南方则是原始部落政治经济形态,中国的总体社会形态是卿大夫政治形态和隶农制经济形态。

齐秦争霸

在战国长达二百年的时间里,随着魏国和楚国的相继衰落(见战国历史分期),形成了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的局面,因而秦齐两国展开了争取其它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

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和合纵。

这种情况又被称为纵横(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

周显王四十年(前329)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秦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

这一策略正中秦惠文王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

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它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

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

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

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

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它诸侯国仿效。

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

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此后,秦不断进击三晋,又利用蜀国、巴国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秦国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

巴蜀地区遂定,秦国日益富强。

四川盆地物产丰富,农业条件优越,为日后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周慎王五年(前316),燕王哙将王位让给相邦子之。

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

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

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

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强大。

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楚国衰落

秦齐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

楚国是春秋老牌强国,和晋国争霸了百年,虽在春秋末期遭受了吴国大举入侵,国势大损,但随着楚昭王,楚惠王数十年的修养以及不断对南北拓开疆域,渐渐有了复兴的苗头。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楚国北败三晋,西却秦,南开长沙,苍梧,天下诸侯畏楚之强。

前381年,楚悼王死后,贵族叛乱,射杀吴起并箭中王尸,新即位的楚肃王将其叛乱贵族尽灭,但同时造成楚国朝政大为混乱,楚肃王为稳定朝政,与剩下的贵族达成协议,废除吴起的部分变法,以求稳定国家。

变法虽被大大缩减,但不影响楚悼王为楚国留下的强国之体,其后楚宣王,楚威王即位后,创造了楚国在战国前所未有的盛世情况,即楚国历史上的宣威盛世,在此期间,楚宣王扶持过秦献公,秦孝公,秦楚两国通婚连好,共对魏国。

楚宣王又发兵救赵,离间三晋,削弱强魏。

齐魏徐州相王而不通知楚国致使楚国大怒,楚威王在徐州大破齐军,给了齐威王一个教训,楚国在此期间国势达到最强的局面,总体发展还是向上的,并使这一盛世延续到楚怀王前期。

在楚怀王时期,秦齐两国前后强盛起来,楚国对其双方的倾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两国开始了争取楚国的支持。

但自齐国大破燕国后,楚国与齐国结盟和好,齐楚联盟,致使秦国想要攻伐齐国的打算落空,秦国想要打击削弱齐国,就要拆散齐楚联盟不可。

可楚国此时的国君偏偏是爱贪图便宜的楚怀王。

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

秦国派张仪入楚向楚怀王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

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

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

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

秦军在丹阳打败楚军,楚兵被杀八万人,楚将屈匄被俘,秦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六百里。

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

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楚怀王不顾屈原忠告,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愈加衰弱,虽在抗秦方面攻取旧巴国之地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更激起秦国的报复与打击。

其后楚考烈王即位后,用春申君为相,北救赵国,与诸侯共同抗秦,攻灭鲁国,楚国有了中兴之势,但难以弥补楚怀王,楚顷襄王留下的巨大创伤。

楚国在楚考烈王去世后,内部宫廷不断倾扎,楚国日渐衰弱下去。

秦赵之争

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车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

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约齐愍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

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愍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

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五国伐齐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

燕国联合秦、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

燕昭王自继位以来,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

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

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劝说齐愍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

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

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

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秦并两周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

西周初年营建雒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

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

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真正天子的周显王寄居于东周公治下。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

西周君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

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国灭亡。

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相邦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

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

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它各国。

长平之战

秦昭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出兵伐韩,封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虽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

然而上党郡却转而依附赵国,秦王大为震怒,秦赵开战,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交战,赵军数败。

廉颇加固壁垒,坚壁不出,双方僵持达三年之久。

长期的消耗战下两国国力皆损失过大,秦国欲早日决战,赵王对廉颇消极避战也相当不满,秦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使赵国以年轻气盛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

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

秦军攻赵军营垒后佯败后退,赵括率主力追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

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

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

白起将赵军降卒全部活埋,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多万。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手的决战,也是战国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

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秦吞六国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国,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

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

庄襄王三年(前247)崩,十三岁的秦王赵政(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

)即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帝。

秦王政五年(前242),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庞暖为联军主帅,共同攻打秦国。

联军攻至函谷关时,秦军出击,诸侯联军败退。

联军转而进攻秦国的盟国齐国,夺取了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

于秦王政六年(前241)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

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平嫪毐之乱,秦王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赵;

前221年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相关推荐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最终流落何处?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最终流落何处?

72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最终流落何处? 什么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就是那个能证明皇帝身份和权威的巨大的印章。 我们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能看到县太爷升堂的时候都有一块巨大的官印放在...

​杜甫诗中的儒家理想伦理人格

196

杜甫诗中的儒家理想伦理人格 吴中胜 赣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

​影响南宋王朝走向的权力家族

94

影响南宋王朝走向的权力家族 这是一场决定大宋国运的考试。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赵构终于将立太子之事提上了日程。 由于早些年的靖康之变,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众...

​12315如何匿名举报12315怎么匿名投诉举报

​12315如何匿名举报12315怎么匿名投诉举报

144

12315如何匿名举报12315怎么匿名投诉举报 1、12315如何匿名举报。 2、12315如何匿名举报不被发现。 3、12315如何匿名举报没有公司的。 4、12315匿名举报和实名举报的区别。 以下内容关于《...

​如何设置手势密码

​如何设置手势密码

148

如何设置手势密码 手机解锁的一种方式是手势密码,画几条线。 相信大家都设定好了。 给手机设置密码可以防止信息泄露,加强保护措施。 手势密码怎么设置?一起看看吧~ 手势密码...

​汉朝怎么样灭亡汉朝是怎么灭亡的

​汉朝怎么样灭亡汉朝是怎么灭亡的

120

汉朝怎么样灭亡汉朝是怎么灭亡的 1.西汉后期,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矛盾,外戚王莽趁机夺权,建立了新王朝,进行了变法。 但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重了人民的...

​最佳空气湿度是多少最佳室内空气湿度是多少

​最佳空气湿度是多少最佳室内空气湿度是多少

184

最佳空气湿度是多少最佳室内空气湿度是多少 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在45-55%时,人们感觉最舒服。 但过热不通风的房间相对湿度一般较低,可能对皮肤有害或刺激黏膜。 湿度过高影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