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什么是谥号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谥号,谁的规格更高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岁。
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1901年,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享年79岁。
李鸿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忠,并入祀贤良祠。
由于昭忠祠的主殿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因此李鸿章没有享受到入祀昭忠祠的待遇。
那么,左宗棠的文襄谥号和李鸿章的文忠谥号,谁的规格更高?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谥号。
中国人有重死轻生的文化传统,对于死后的名声非常重视。
因此,当一个人死后,要盖棺论定,对他的一生进行总结评价。
谥号,就是这种总结评价的简洁概括。
当然,谥号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在古代,通常是皇帝、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才有资格被赐予谥号。
绝大多数谥号,这种谥号都是褒义词。
但有时候,比如改朝换代自己,就会出现贬义的谥号。
比如,隋朝灭亡后,唐高祖李渊就给隋朝最后一个皇帝杨广赐予了一个谥号炀。
炀的意思是昏暴,属于恶谥。
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也对去世的文臣武将赐予谥号。
而且,清朝的谥号是分开使用,文臣一般使用文字开头,武将一般使用武字开头。
另外,还有以忠字开头的谥号,属于文武大臣通用。
谥号有等级之分。
对于文臣来说,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正。
正因为文正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统治者很少将这个谥号赐予给大臣。
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在即将去世之际,得知自己死后将得到文正谥号,竟然喜极而泣。
清朝在近300年时间里,总共只发出了8个文正谥号,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在文正之后,依次是文贞和文成。
这两个谥号也相当难得。
在宋仁宗以前,文贞为最高等级的谥号。
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改为了文正。
后来,文贞得以恢复,成为仅次于文正的谥号。
清朝名臣陈廷敬、李光地、张玉书等,都获得过文贞的谥号。
文成谥号又次于文贞。
明朝开国功臣刘基死后得到了文成的谥号。
因此,他的家乡被称为文成县。
清朝时期的名将阿桂,在81岁高龄病逝时,得到了文成的谥号。
在文成之后的谥号,就是文忠。
文忠在谥号体系里排名第四。
清朝时期,能够得到文忠谥号的大臣并不多。
我们比较熟悉的人物,除了前面提到的李鸿章外,还有索尼、傅恒、林则徐、文祥、周天爵、骆秉章、胡林翼、沈兆霖、荣禄、梁鼎芬等人,获得过文忠的谥号。
在文忠之后的谥号,还有文献文端文定文简文懿文肃文毅文宪文庄文敬文裕文节文义文靖文穆文昭文恪文恭文襄文清文修等几十个谥号。
在这里,左宗棠的文襄谥号已经排到了第二十三位,在级别上远远不及李鸿章所获得的文忠谥号。
对于左宗棠来说,能够获得文襄谥号,已经很不容易了。
清朝时期,一般非翰林出身者 或进士出身者,不得不授以文字谥号。
左宗棠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终生没有考中进士,照说是得不到文字谥号,更别说文襄了。
好在慈禧太后看在左宗棠劳苦功高的份上,赐予他同进士出身,这才有机会获得文襄谥号。
综上所述,李鸿章的文忠谥号高于左宗棠的文襄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