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的玉林人,神一样的存在
在南宁的所有外地人当中,玉林人是最为特别的——首先是特别多,各行各业,满满的都是他们的身影;其次是特别有影响力。很多行业,玉林人都牢牢地占据了头部位置。
玉林人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南宁到底有多少玉林人?
最近,我和几个玉林人聊了很多。下文,我会通过两个很有代表性的玉林人的故事,以及两位对玉林人有很深认识的人的分析,告诉你答案。
26年的坚持
安北下,听起来像是某一首民谣里面的一个虚拟地点,比它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要文艺得多——双孖井。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总觉得它跟一些类似于咖啡馆、复古照相馆甚至网红书店更配。但是,安北下却是一个藏在南宁市中心的市场,也是南宁中心城区菜价最便宜的市场之一。
下午两点左右,我来到安北下。从人民公园斜对面的一条巷子沿着坡道往下走,能看到一大片红砖民房。还没见到市场,但已经听得见一片嘈杂声,可见市场人气之旺。
彭慧的肉铺就在这些民房下的某条巷子里。这些巷子横七竖八,被两侧的摊位把过道挤压得特别狭窄,走在其中,感觉自己正走在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里。巷子里有人卖家禽,有人卖果蔬,有人卖干杂,有人卖鱼虾,热闹非凡,也很杂乱无章,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市场里独有的难闻气味。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做生意,是需要点勇气和毅力的,我这么想。
根据彭慧微信上发来的门牌信息,我按图索骥,很快就找到了她的铺面。此时她铺面前没有顾客,肉摊上的肉所剩不多,看样子生意不错。
彭慧招呼我在肉铺后的凳子上坐下,她坐在对面,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时不时和路过的人打招呼。在安北下做生意三年,她和周围的住户和生意人都很熟络。
“今天卖了差不多两头猪,都是大猪,生意不算太好。”彭慧说,旺的时候,一天能卖三头。
她是一个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声音特别洪亮,而且喜欢大声地笑,性格豪爽。
“我是1995年从玉林来到南宁的,当时大哥大姐在这边卖肉,我老公先上来,之后我才来,也卖肉。”彭慧告诉我,刚到南宁的时候,朝阳广场一带到处都是水塘,如今遍地高楼大厦,南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26年以来,彭慧夫妇和兄弟姐妹们依然在这个行当里营生,从来没变过。
没坐下多久,有顾客来询价。由于临近收摊的时间(一般都是下午三四点左右),半肥瘦只要8块一斤。彭慧边切肉边和顾客聊天,称够秤之后又割了一小块瘦肉放进塑料袋里。
印象中,这个肉价是非常低的,对此,彭慧解释道:“安北下被称为‘老人街’,来我这买肉的基本都是老人,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所以,我们只能便宜卖,早上卖十二三块,中午过后人越来越少,就得降到8块左右,否则会卖不完。”
故事继续。
1995年的官塘,望仙坡小区刚刚建成,作为补偿,开发商为村民建了大量回建房,以这些回建房为框架,官塘市场渐渐形成。彭慧夫妇在南宁奋斗的第一站,就是官塘。也是在官塘,她经历了最苦最累的几年。
“在官塘的头几年,一切刚开始,肉不好卖,赚不到钱。1996年我儿子出生,各方面的开支靠的是结婚时收的几千块份子钱。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买不起奶粉。”生意不好,除了没什么收入,还有一个坏处——很多个晚上,彭慧得自己把剩下的猪肉背回住处:“当时我们住得远,公交车又不太方便,我经常要背着几十斤肉走很久,还要过天桥,我有时候边走边哭。”
彭慧夫妻二人是有分工的,丈夫负责找猪屠宰,“跟现在不一样,猪场很多,而且有统一屠宰。那时候,我老公每天晚上都得半夜出去找猪,有时候去晚了,就买不到了,第二天就没生意做了。”这样的分工注定了丈夫是昼伏夜出的,俩人在一间房里住却经常“倒时差”。彭慧认为,这种逆生物钟的作息,对丈夫的健康肯定是有不小威胁的,但是,她也知道,选择做这行,就得接受这个行业开出的“条件”。
咬着牙,俩人熬过了最难的日子。
随着生意越做越熟,官塘的人流量越来越大,客源慢慢稳定。同时,一些酒店、米粉店的订单也找上门来,彭慧的肉铺生意总算有了转机,收入渐增,日子慢慢过得宽裕起来了。2004年,彭慧夫妇花了十多万首付在恒大新城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月供1000多,基本上没什么压力。
酒店、米粉店等商家的订单都是大单,但客户要求比较苛刻:“商家要货都是很早的,只要头一天有订单,我第二天就要四五点出摊,意味着三点钟就得起床。而且,现在很多商家要求送货上门,出摊时间必须更早。”
这时候,有顾客来买猪脚,9块一斤。彭慧熟练地砍着坚硬的骨头,还一边逗顾客的小孩。算钱时,她还主动把两块多的零头抹掉了。顾客离开后,彭慧笑呵呵地对我说:“你看,她买了这么多,才35块钱。”
彭慧重新坐下,喝一口水,继续讲。
“前几年,我们觉得在官塘客流量还是不太理想,就搬到了安北下。”跟官塘不太一样的是,安北下的客流量主要集中在早上,八九点左右,彭慧的摊位前经常挤满了人:“我老公、儿子和她女朋友早上都会来帮忙,我一个人是应付不过来的。到了接近中午的时间,没那么忙了,他们两个男的回家睡觉,我儿子的女朋友去兼职卖衣服,我一个人会守到收摊。”
时间到了下午四点多,巷子里的人已经很少了,安北下仿佛一台电池几乎耗尽的录音机,音量越来越小。有一只猫在巷子里踱着猫步,有个老人拄着拐杖蹒跚走过,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喇叭声。如果说早上的安北下是乡村摇滚,那么下午的安北下就是一首适合浅吟低唱的民谣。
彭慧说自己二十多年来没怎么休息过,别说周末,大的节假日也几乎都是在摊位上过的。对于她来说,一切都是暂时的,只有摊位上的日子似乎是永恒的。但是,每一年有一天她一定会离开南宁回玉林一趟——母亲的生日,“一年难得见一面,一家人聚一聚,高兴高兴。”
卖肉是一份需要长时间站立的工作,加上菜市场湿气很重,彭慧经常觉得腰腿酸痛,有时候太忙,一天下来脚甚至会肿起来。但这些小毛病,从来没影响过她第二天出摊。
我问她:“都说玉林人很会做生意,你认同吗?”彭慧笑呵呵地回答:“玉林人就是勤快点,不怕脏不怕累而已,比如,在安北下卖肉的大部分人都是玉林人,因为卖肉就是个脏活累活,别人不愿意干,就只有我们干了。”
85后的水果生意人
十一月上旬刚过,海吉星还不算特别忙碌。周四下午三点,整个市场显得有些悠闲,停车场上空位很多,前来采购农产品的市民稀稀拉拉,一些水果档口的店主正躺在折叠床上睡觉。
和阿珲约见面的地点是他租在佳信广场上的办公室,这是一套LOFT,楼上是房间,楼下是茶室兼办公室。办公室里堆着不少杂物,桌上摆满了各种产品,原本不大的空间被填充得满满当当。
阿珲是个85后,大专文凭,玉林兴业人,特别健谈。这是他来到南宁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他在海吉星的第四个年头。
“大专毕业以后,我先是到厦门实习,然后去广东打了几年工,收入不太好,就回了老家养猪,也送过一段时间冻品,但感觉方向始终不对。后来,我又跟朋友去吉林做了一段时间水果。”在吉林待了几个月,也是草草收场。但是,吉林的这段经历,成了后来这四年的伏笔。
从吉林回来后,阿珲到海吉星走了一圈,便决定留在这里继续做水果:“2017年的时候,海吉星还没有这么多建筑,商家也还没有饱和。我当时认准了水果这个行业,觉得海吉星有我的机会,就留下来了。”
阿珲没有一开始就创业,他担心自己经验不足,更没有资金,承担不起试错成本。他找了一家水果贸易公司,入职做起了调度,“先发育,时机成熟了再自己做”。
调度是一份苦差事,杂事很多,阿珲时不时还得客串一下搬运工的角色。但是,这份工作真正辛苦的地方,是经常要半夜起床干活,睡眠时间很碎片化:“公司进口东南亚一带的果,比如榴莲和山竹,很多都是晚上才到,甚至是下半夜才到,作为调度我得到场。所以,我睡觉时就要调好闹钟,提前半小时这样去市场等司机。”
做水果,越是周末越忙,越是假期越忙,旺季是没有休息时间的。到了淡季,好不容易有几天假,阿珲却只想上班:“我不喜欢放假,放假了也不知道去哪里玩,还不如上班,充实点。”
两年时间,把做水果的门道都摸清楚了,阿珲觉得自己单干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毅然辞职。
单干之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如何打开销路。阿珲的思路是,前期通过微信等线上渠道和朋友介绍的方式,先找到第一批“种子客户”,然后通过口碑传播完成客户数量的裂变。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赢得客户口碑。
“我觉得要做口碑,需要把关好果的品质,同时还要做好服务。”
水果是会说谎的,有些果长得硕大,色泽迷人,但口感并不好。而有的长得不讨喜,但甘甜多汁,口感上佳。因此,要想挑出高品质的水果,不能只用眼睛去挑:“我们市场有微信群,商家们每天都往群里发产品图片。很多人看到哪个产品照片好看,就会复制到自己的朋友圈和客户群里,吸引客户下单。但是我不这么做,我一般都要自己尝过果之后才决定要不要推给客户。”
阿珲每天早上都会在市场转一圈,目的就是尝果、选果。这种选果方式看似低效,但是客户的反馈却很好,几乎零差评。
在阿珲看来,保证果品是始,做好后续服务是终,“做生意,讲究有始有终”。
做水果能有什么服务?
“在我看来,水果生意的本质其实不是批发零售业,而是服务业。首先,接到客户订单时,我们需要根据客户的预算和需求设计方案,比如一个礼盒里由哪几种果搭配最佳。客户确认方案后,我们就开始用水果摆造型,每次都要摆出多种造型,拍照给客户选择。确定造型之后,最后一步,给礼盒打彩带。”
阿珲的女朋友的彩带打得非常美观,客户评价很高,帮他们赢得了不少好口碑。但是,摆造型、打彩带,非常耗时间,而自己又不舍得请人工,遇到大点的节日,俩人就会忙得昏天暗地:“有一次我们需要一天发400多个礼盒,我从早上五点一直忙到晚上,饭都没顾得上吃。”
这些还不是服务的全部,售后服务才是口碑形成的“最后一公里”,售后服务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客户只会根据你售后的表现来给你做出评价:“我们的果一般不会出问题,但如果真的出问题,责任在我们的我一定会给客户补损耗。如果责任不在我们,但客户坚持认定是我们,我们同样会负责。”
在“吃亏”这个问题上,阿珲表示自己跟别人的算账方式不一样,很多人不能接受吃“眼前亏”,会跟客户就一些损耗问题据理力争,但是他只看客户满不满意,“只要客户满意了,一个客户就会变成两个甚至更多个,长远来看,一定是赚的”。
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约见的地方不是在档口而是办公室?
对此,阿珲的解释是,目前,他暂时还没租档口:“做我们这行的,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时间是淡季,比如十月到十一月上半月都是淡季。淡季我是不租档口的,这样每个月能省3000多的租金。
不过,再过几天,阿珲就要开始租档口了,因为随着海运车厘子的到来,一年中最“刺激”的旺季也要到了,整个水果行情都将被车厘子推高。
阿珲跑过不少地方,最终打算在南宁扎根,他认为,南宁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在这里生活感觉很舒服很有归属感。
“很多人抱怨南宁经济底子不行,物价高收入低,所以不愿意留在南宁,你怎么看?”我问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怎么样,其实跟我选择留下还是离开的关系不大。因为真正决定你收入的,不是城市,而是你选择的方向和努力的程度。不肯努力,去到一线城市也同样没有出路。相反,你愿意勤勤恳恳地干,不管在哪都能有你的一席之地。”阿珲举了个例子:“海吉星有很多开三轮车的人,帮人拉货装车,很底层的工作。但是,他们基本上都在南宁买房了,而且有的还买了车。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不抱怨,他们只是每天干活。”
关于未来,阿珲也早就有打算“等疫情过后,我想开一家实体水果店”。
3、关于玉林人的三个问题
如果要发起一个“在南宁,哪里的外地人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的投票活动,我相信,玉林人的选项一定得票最多。
关于玉林人,一直以来我都有三个疑问:南宁究竟有多少玉林人?玉林人对南宁的城市发展有多大影响?玉林人为什么这么会做生意?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我最近和几位玉林人聊天,包括上文的彭慧和阿珲等,然后我得出了一幅清晰的玉林人画像。
(一)南宁究竟有多少玉林人?
如果你在南宁生活超过3年,我敢断言,你的微信通讯录里,一定有不少于10个玉林籍的好友。
有人说,南宁大概有80万左右玉林人,如果数据属实,那么我们可以说,三人行,必有玉林人。
玉林商会执行秘书长林泳岑告诉我,玉林市相关部门的领导曾透露过,玉林在邕居住、工作的人数,大约70万。
曾在南宁某官方媒体供职的玉林人、老媒体人罗往估计,这个数字大概在70到80万之间。
虽然没有官方公布过相关数据,但我们可以肯定,玉林人是南宁常住人口中极其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什么南宁有如此多的玉林人?
“玉林人多地少,先天就决定了玉林人不能靠天靠地,只能外出寻找生存之路。”罗往说。
根据资料,玉林户籍人口约737万(2019年),是广西人口第二大市,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位列14市的第8,人口密度为全区之首,人多地少的特点突出。
外出寻找出路的玉林人主要的目的地有哪些?根据百度迁徙的实时大数据,接近26%的外出玉林人前往南宁,也就是说,每4个外出的玉林人中就有1个来到了南宁。
“外出玉林人偏好南宁,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距离很近,另一个是文化相近,都深受广府文化的影响。”罗往解释道。
(二)玉林人对南宁的城市发展有多大影响?
玉林人对南宁的影响,从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可见一斑:如果玉林人都回家过节了,南宁人可能连个吃饭买菜的地方都找不到!这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玉林人对于南宁的影响和贡献,远远不止在口腹之间。事实上,在南宁,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拔尖的玉林人。而其中,又以以下这些行业最为典型。
①建筑业及房地产业。
玉林人在南宁建筑行业及房地产业里的发展路线,是一条不断上扬的曲线。他们基本上都是从行业的最底部,一步一步爬到行业的金字塔顶的。
“最初,外出谋生的玉林人主要分作三部分,普通年轻人去的是珠三角一带的工厂,已婚的中青年人选择就近在南宁及南宁周边城市做小买卖,另一部分人则参与到了南宁的建筑行业,跟着建筑队到处做泥水工。”罗往说,最后这部分人,大多来自北流,也有博白和陆川的,他们从泥水工做起,之后升级为包工头,然后开设自己的建筑公司,最后挂靠到大型建筑集团。
从90年代末到2010年以前,玉林人在南宁建筑行业里的占比非常高,北流也因此有了“建筑之乡”的美称。虽然在建筑行业有一定建树,玉林人并没有满足,他们开始利用在建筑行业里获得的原始积累,往另一个行业进阶——房地产。
“玉林中小建筑企业大量参与过南宁市政建设,政府除了部分现金结转之外,还用一些土地来抵偿了当初的施工款,部分玉林人的建筑公司因此进入了房地产开发行业。”罗往告诉我,大概在2003-2010年这个阶段,玉林人参与南宁房地产开发的比重是很高的,单就开发数量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比重最高的。
你也许不知道,“统治”了南宁天际线十余年的南宁地王大厦,就是由玉林北流人开发的。航洋城的董事长陈航,也同样来自北流。此外,广西远辰地产、前几天刚拿到NBL总冠军的广西威壮篮球俱乐部背后的广西威壮投资集团、精通集团、广西金旺角、广西云天实业等等知名房企,都是玉林人创办的。
除了开发商品房、写字楼,玉林人还大量主导和参与了许多综合市场、中小型宾馆和酒店的开发。罗往告诉我,南宁在城市扩建过程中给城中村留下了大量的三产用地,其中60-70%由玉林人承包下来,一部分开发成了综合市场,比如埌东市场、琅西市场和淡村市场以及富安居等,另一部分则做成了中低档次商务宾馆和酒店,比如精通酒店、三月花酒店等。
你想不到的是,还有一类住房,也与玉林人密切相关——城中村自建房。
“在大沙田、仙葫、安吉、虎邱、秀灵路等角角落落里,只要是有地皮的几乎都会找玉林人帮建房子,玉林人建两栋,一栋给房东一栋自己用。我身边亲戚朋友很多都做过。”罗往说。
玉林人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除了以开发的角色,还有另一种方式:买房。
据说,南宁的每一个楼盘的营销总监都曾干过同样一件事情——派人到玉林拓客。大家都知道,玉林人有经济实力,也喜欢在南宁买房。
罗往对此很有发言权,他曾经在黄一个金周的时间里就接待过8组玉林来的购房者(罗往本身并不从事卖房相关工作)。他表示,玉林人在南宁买房有两大偏好——喜欢买埌东、凤岭一带的房子,更喜欢买学区房:“由于更靠近玉林,埌东、凤岭一带的房子很受玉林人欢迎。而由于看重子女教育,玉林人特别喜欢学区房,五象三中板块的学区房玉林人是购买主力之一。”
罗往认为,2010年前后,南宁的外地购房者,玉林人起码占了三分之一。他还透露,自己家族大约有20余户、100余人在南宁生活,“没有一户是没有房的,有的甚至有多套房”。
没有玉林人,南宁的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会怎样?
②医药行业
说到玉林人影响南宁最深的行业,排在第二位的,林泳岑认为是医药行业:“你走在街上看到的大型连锁药店,多数都是玉林人的品牌,比如康全药业、一心药业等。”
罗往对玉林人在医药行业的发家史甚是清楚,他说,九十年代,从国有医药公司改革、改制开始,大量的博白人、陆川人从普通经销商,转而进入整个医药批发和连锁药店的建设领域,“由于他们进入得比较早,而且通过传帮带,一个接一个,渐渐形成了比较大的行业,如今,广西本地前几名的连锁药店几乎都是玉林人在经营。”
如果没有玉林人,南宁的医药行业可能是另一种样子、另一种格局。
③生活服务行业
在南宁,只要你在菜市场买过菜,那你就大概率和玉林生意人打过交道了。
不夸张地说,南宁的菜市场,玉林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像彭慧这样卖菜卖肉十几二十年的玉林人,比比皆是。从90年代以来,这个行业的主角都一直都是玉林人,玉林人几乎有不可替代性。
根据罗往的介绍,还有一行,出乎意料地也被玉林人承包了——废旧物品回收。你下次也许可以问问那个到你家里收纸皮的人,他极有可能就是玉林人。
④餐饮行业
这可能是玉林人所从事行业里,最为南宁人所熟知的了。
在美团上搜索“玉林”,能得到超过800条结果,各种生料粉、牛巴粉、狗肉扑面而来。再搜索“博白”,结果更多,有1000多条,满屏都是卷筒粉和白切。
换成其他城市关键词再搜索,数量都要大打折扣。
这个并不太严谨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玉林人在南宁餐饮等服务业里的分量。
我们更为常见的,是夜晚出现在南宁街头巷尾的流动的“玉林风味”,这是很多南宁加班族的深夜食堂。
玉林人的餐饮,就地域品牌而言,比不上桂林和柳州,但在门店数量上是远远超过二者的。
纵观玉林人在南宁各行各业的发展,按照罗往的评价,最大的成就是形成了产业群体:“在广西,其它市也有不少商业人才,做矿的、互联网的、生物医药的,都冒出过一些很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但是,真正能够在多个行业里都做大做强,并且形成产业群体的,只有玉林人。”
玉林人在南宁商界的成功,不仅仅证明了他们经商的能力,还对南宁这座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玉林人为什么这么会做生意?
当我向彭慧和阿珲问出这个问题时,俩人的反应是相同的,笑一笑,然后把原因归功于勤快和不畏脏活累活。彭慧和阿珲年龄相差近15年,在生活习惯和观念等方面是存在代际差异的,但是在做事的态度上,却保持了零损耗的代际传递。
这一点,跟我聊过的玉林人都特别认同。林泳岑觉得,玉林人身上,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广西,可以说只有玉林人才具备”。罗往也认为玉林人“勤劳的特质比其他地方的人都突出”。
玉林人并非天生就会做生意。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广东,玉林深受广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玉林人经商的能力。
但是,这些都只是浅层次的原因,继续深挖之后,我发现,玉林人还有很多特质。
罗往将玉林人的这些特质总结为敢闯敢干的精神、极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开创性精神以及传帮带精神。
“南宁地王大厦,南宁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你难以想象的是,这栋楼竟然是当年由玉林人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公司开发的!还有富安居,原本是个烂尾项目,没人敢接手,但后来硬是被玉林人给‘救活’了,而且打造得非常高大上。”罗往列举的两个案例,确实让人看到了玉林人的敢闯敢干的精神。
虽然在南宁打拼的玉林人,整体来看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在外地看到什么先进的模式,会快速地在南宁模仿着做。比如地王大厦就是模仿深圳的开发模式,但对于南宁来讲,地王大厦又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玉林人的宗族观念很强,因此,“传帮带”非常普遍,往往一个人在某一行做成功之后,在其带动下,会有大量的同族进入到这个行业,从而渐渐形成产业群。比如彭慧,家族里通过“传帮带”,有大量亲友长期活跃在其同行业里。
作为南宁玉林商会的执行秘书长,林泳岑还发现,大多数玉商之间,非常团结,“只有相互站台,从无相互拆台”。而且,他们相互信任,重视信用,“玉商之间时有相互拆借的情况,有时候连欠条都不打”。
严格来讲,我认为,“玉林人会做生意”在表述上并不准确,因为会做生意是一种技能的体现,比如有的人很懂定价,有的人很会选址,有的人很会营销,这些都是做生意的技能。但是,玉林人身上的特质,大多数是精神和意识层面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关注“玉林人会做生意”这件事时,可能已经走入了一种误区——我们都在试图从玉林人身上去学到某种做生意的“技能”,但其实,我们最该学的,是玉林人的精神。
(彭慧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