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赔光200万,12年后却靠倒腾海鲜赚到367亿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开始打工,从推销啤酒开始起步,一路摸爬滚打二十年,如今拥有 570 家门店,一年狂赚 367 亿,他就是永辉超市的创始人张轩松。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开始打工,从推销啤酒开始起步,一路摸爬滚打二十年,如今拥有 570 家门店,一年狂赚 367 亿,他就是永辉超市的创始人张轩松。
从 19 岁的搬砖少年到今天的生鲜大王,他说成功的秘诀只有八个字:
勤劳、创新、沟通、总结。
1971 年,张轩松出生在福建闽侯,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跳出农村是父辈的最大愿望。可是张轩松对学习并不感冒,不是躲在教室的角落看武侠小说,就是发呆、打瞌睡。17 岁那年,张轩松好不容易考上高中,父母兴高采烈地在村里炫耀,不过他自己很困惑“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加起来不超过 100 分,能考上大学吗?”
1990 年春节,张轩松在村头见到辍学外出打工的几位小学同学,人手一个大哥大,三五成群地坐在村东头的小山包上神侃“到福州打工赚钱比念书容易多了,随随便便就能赚好几千块。”张轩松看看自己成绩单上四课合计不超过 100 分,于是心动了。那年,张轩松 19 岁。
春节一过,张轩松背着一个大蛇皮袋子就去了福州。这一出来,他才发现自己被发小给骗了“要学历没学历、要技术没技术,赚钱简直比登天还难。”最后他只能干苦力活。张轩松找到一个建筑工地,在那里搬砖头,每天就是馒头就白开水,连个咸菜也吃不上。三个月后张轩松终于拿到了工资 200 元。
领到薪水当天,张轩松很郁闷,就去找一个远房表哥喝酒,表哥很不客气“靠搬砖头想成万元户,那是做梦!”“可我不会干别的。”,“我朋友有个铺子要转,做啤酒批发的,我借给你 1 万本金,你接手吧!”
张轩松心想,店铺原本就是批发啤酒的,肯定有不少老客户,应该不会赔。于是,张轩松拿了表格那 1 万块,自己再东借西借凑齐 2 万盘下了那店铺,开始做啤酒批发。
不料一个月后,张轩松只卖出去了 10 打啤酒,其中有 6 打还是表哥来消费的。说好的老客户呢?张轩松感觉很蹊跷,他干脆一天只营业半天,每天下午就去周围转悠,把附近所有批发啤酒的商铺都摸了个遍。
不比不知道,原来凡是生意好的店铺,要么地理位置好,要么人家肯下血本打广告,或者价格便宜,薄利多销。张轩松的店铺位置不在大道,价格也没有优势,那些老客户多是前任店长多年的交情,给个面子,换了张轩松,关系自然就短了。
怎么办?张轩松一无钱打广告,二没有资本拼价格,他唯一的资本就是年轻。张轩松决定勤跑腿,开展送货上门。
有意思的是刚开始都是老人来电话买啤酒。为什么老人喜欢喝啤酒?与老人一聊天,张轩松全明白了,原来是为家里的年轻人准备的:麻将一搞就是半宿,晚上十二点以后,能不准备点啤酒当宵夜吗?于是张轩松临机一动,在店外面打出了“ 24 小时营业,一个小时送到”的条幅。
没钱雇送货的人,张轩松就骑自己摩托车送货,早上 5 点起来,一直忙乎到凌晨一两点。赶上雨季,张轩松就把雨披盖在后面的啤酒箱上,自己淋着雨。
靠着 5 年的苦干 + 折腾,张轩松的啤酒批发业务越做越大,很快从三级代理做到二级代理,最后成为好几家啤酒公司的福建总代理,他的啤酒批发业务也从福州扩展到泉州、莆田等周边地区。张轩松淘到了人生的第一个 100 万。
不过,啤酒批靠的是走量,垒大户尤为重要。逢年过节,张轩松就要像孝敬老爹一样供着几个大的集团客户。总看人家脸色吃饭,时间久了,张轩松觉得累心,在 1995 年国庆节流失掉一个大的客户后,他最终下定决心干终端的零售生意。
1995 年 12 月,张轩松在福州市古乐路创办了第一家超市“古乐微利超市”,面积 100 平方米不到,主要经营日用百货。
这回,张轩松把超市开在了市中心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做啤酒批发主打“送货上门”,这回开超市就坚持“天天平价”。别的超市卖 5 元的杯子,张轩松只卖 4 元,让老百姓看得见实惠。此外,他把超市的关门时间从原来的晚上 8 点半延长到 10 点。
就在张轩松的超市经营得有声有色的时候,1996 年,他听从了几个朋友的忽悠,贸然介入啤酒生产,大手笔入股榕城啤酒,并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力图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
其实当时燕京、青岛啤酒大举南下,榕城啤酒在福州已经没有优势,果然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下子把所有短板放大,本来想由销到产通吃,结果由于战线来得过长“不但后来投入的资金全被套住,本金还损失了 200 多万,连已经初具规模的超市也要拱手转让。”
打拼 7 年的资产化为乌有,30 岁不到的张轩松一夜白头,他张罗借钱度过难关。不过,当朋友知道他要破产时,借钱“比登天还难,人家怕收不回来。”结果忙活了半个多月,一分钱没有借到,无奈之下张轩松只好拿着房契去银行贷款,本来价值 80 万的房子,银行最多只给贷 30 万,可是 30 万哪里够呢?张轩松心灰意冷,春节前夕灰溜溜回到了闽侯老家。
那年春节,在美国做皮具生意的二表哥恰好回家过年,听说了张轩松的事情,二话没说,当场就借给了张轩松 200 万,“这点事算什么,大胆干,我支持你!” 200 万啊!一向要强的张轩松眼泪长流。
“快速试错、快速调整”张轩松春节总结出八个字,“对于草根创业者来说,每走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招出错有可能全盘皆输。”
正是凭着二表哥的 200 万,1998 年张轩松还清了债务,彻底退出了啤酒行业,一心一意经营超市。8 月,张轩松的超市重新开张,改为“永辉超市”,第一家就开在福州火车站旁边。
不过,当时福州零售市场迎来大跃进。1999 年初,福建省第一家大卖场新华都购物广场亮相福州,随后,台湾的零售巨头麦德龙、沃尔玛相继进入福州,短短半年,福州的大卖场就多达 10 家。“中小型超市一定会非死即伤,”张轩松心里很清楚“只有改变才能生存!”
2001 年福建提出大力治理餐桌污染,号召广大市民“杜绝餐桌污染,建设放心市场。”张轩松来了灵感“生鲜无法实现标准化配送,那些大型洋超市就无法介入”他果断决定把生鲜农产品搬进永辉超市!
张轩松把“生鲜区”的经营面积扩大到整个超市的 50%-70%。此外,张轩松还投入 100 多万打造一个干净、有序、舒适的环境,配备果蔬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区别于以往农贸市场脏、乱、差环境的模式就叫做‘农改超’”张松轩说。
尝到甜头后,2001 年 3 月,张轩松开了第一家专门的生鲜食品超市,卖的全部都是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和冰鲜,目标客户定位为家庭主妇和上班族,超市的地址也不设在闹市,而是居民区。
“农贸市场开在了超市里,而且价格低于农贸市 10% ”老百姓当然就不再去脏乱差的农贸市场,全都跑到了永辉超市。
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张轩松大刀阔发对永辉超市进行创新。
第一、“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张轩松设立了一个 500 万的周转资金,用来预先垫付肥料、种子、新型农具给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就由永辉超市保底收购。此外,农产品成员常年驻守在全国二十多个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向农场下单。所以不分旺季、淡季,永辉超市总能确保新鲜瓜果不断货。
第二、在海鲜采购环节上,张轩松组织了一支 300 人的专业采购团队。采购员直接到海上和渔民一起打鱼,现场挑货,连夜送到超市,超市早晨五点半就开门,保证把最新鲜的海产品提供给顾客。
第三、在对单品的控制上,张轩松也是有一套独门秘籍。生鲜超市最大的困难就是毛利太低,稍微控制不好就是负值,可永辉超市毛利润却高达 16%。
什么原因?就拿香蕉来说,采购员去农田采摘还七成熟的香蕉,价格便宜保鲜期也相对较长,通过冷库运输到仓库,香蕉就已经 8 成熟了,再统一配送到各大门店销售香蕉已经 9 成熟,所以不论是在价格还是品质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利润丰厚自然水到渠成。
第四、在员工管理方面,让所有一线员工都成为永辉的股东。永辉生鲜超市营业没多久,张轩松就发现大部分员工摆放菜品不认真、对待顾客也没那么友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干最脏、最累的活,拿最少的薪水,谁能有激情?”后来张轩松果断实行全员持股,工资和销售额与企业利润挂钩。很快,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顾客满意率与回头率大幅提高。
“农改超”只是永辉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家门口的永辉超市”。短短 3 年,永辉在福州的连锁店就开到了 30 家,张轩松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福州超市之王”。
此后,汇丰控股 7500 万美元入股永辉超市,永辉集团的“农改超”模式也成为中国超市零售行业的典范,并被国家七部委誉为中国“农改超”开创者,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有了资金和政府的双重支持,张轩松的扩张之路开始迅速。2004 年 10 月,永辉超市在重庆开业,当年年底,永辉集团营业额突破 20 亿,第一次进入全国超市零售业的 100 强。接下来的几年里,永辉超市基本保持每年 60-70 家的节奏在全国布点。
2009 年 1 月,永辉超市进军北京,在六里桥开下第一家店。截止 2009 年底,永辉超市先后在安徽、贵州、江苏、河南、河北等 20 多个省市开了 300 多家超市。
2010 年,张轩松带领永辉超市登陆上交所,上市首日收涨 34.65%,收盘报 32.29 元,被誉为“生鲜第一股”,张轩松身价超过百亿。员工持股也实现了批量造富,在十大股东中,有 6 位股东分别持有 2000 万股,每人的财富都超过 7 个亿,永辉的骨干中超过千万的就多达 54 位。
京东的强哥主营 3C 类产品,在生鲜这块并没有足够的优势,所以张轩松成了刘强东的不二选择。于是 2015 年 8 月 7 日,京东与永辉超市达成战略合作,京东入股永辉超市的 43.1 亿元,占 10% 的股份。
如今,永辉超市已经多达 570 家,经营面积超过了 500 万平米,年营收超过 367 亿,成为“超级零售巨头”。
一路走来,只有高中学历的张轩松吃过不少苦头,不管任何时候,“八字箴言”始终支撑着他。相信未来,张轩松也一定会带领永辉超市书写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永辉的生存法则
从 2000 年开始,商超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零售业连锁头“好又多”及世界 500 强企业麦德龙、沃尔玛进入福建市场,中小超市死伤大片,张轩松知道如果不转型做大做强,只有关门倒闭。
在零售巨头面前,只有赢或死,再细小的利润也会被它们吞噬。
2001 年 3 月,永辉开出第一家生鲜食品超市,以家庭主妇、上班族为主要客户群,放弃服装、日用品、家电一切主流业务,卖的是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冰鲜和干货,貌似成了一个新的农贸市场,像超市卖快消品一样卖生鲜,但价格却低于农贸市场。
农副产品新鲜干净,价格便宜,永辉迅速打开局面,取得了市场认可。在谈到当初提出走生鲜超市这条路时,张轩松不无得意。他说:“这是一块空白的市场,永辉可以避免和实力雄厚的洋巨头正面交锋。沃尔玛、麦德龙等洋超市不可能介入生鲜超市这一领域,也就不可能对永辉形成威胁,除非他们把产业链也做大。做生鲜需要本土化的专业人才。”显然,张轩松要做到知己知彼,让自己的竞争力使对手难以企及。
生鲜自营和直采
张轩松养了一支三百多人的采购团队,常年驻守分布在全国的二十余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采购新鲜的水产品,永辉的采购船可以直接开到海上与捕鱼船对接;在福建的一些永辉店铺,早晨五点半就开门迎客,只为将新鲜的食品第一时间提供给顾客。
专注聚焦,单品暴利
大多生鲜超市,电商容易死,因为毛利太低,基本为负,但永辉超市毛利可以逆天的达到 16%,简直就是业界奇迹!为什么?秘密都在单品控制上
永辉超市对“香蕉”单品的运营就很逆天。从源头开始,采购员到农田大规模采摘未成熟的香蕉,价格便宜,保鲜期也长。通过冷库运输到仓库,经过简单的制作工艺催熟香蕉,再统一配送到各门店进行销售,不论是价格还是品质在市场上都占绝对优势,利润也很丰厚。
全员持股,极致防损
超市一线员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微的薪水,每天上班事实上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干劲,码放果蔬的时候经常“往那一丢”、“往那一砸”,反正卖多少都和他没关系、超市损失多少果蔬更和他没有关系。
为了提升员工激情,张轩松花了一个大饼:一线员工全员持股,工资 绩效和利润岗位销售额和利润挂钩。鼓励他们专注细节,防损是在为
自己省钱。
“生鲜第一股”
2004 年,张轩松在解决好永辉核心盈利模式和员工激励计划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拓张,一年的时间在重庆,成都开出了 5 家门店,年营收 20 亿。
2008 年永辉扩张到安徽省、贵阳市,2009 年,天津、南京、郑州店和石家庄店先后开业,全国已经有 140 多家分店。2010 年,张轩松带领永辉成功上市,被誉为“生鲜第一股”,按当时股价计算,张轩松身价百亿。
到目前为止,张轩松的杂货店已经发展成有 580 家连锁超市,经营面积超过 500 万平方米的超级零售巨头,张轩松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超级富豪,身价百亿。
但他一直都说自己是这个时代幸运的农民。
从 19 岁的搬砖少年到今天的生鲜大王,他说成功的秘诀只有八个字:
勤劳、创新、沟通、总结。
1971 年,张轩松出生在福建闽侯,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跳出农村是父辈的最大愿望。可是张轩松对学习并不感冒,不是躲在教室的角落看武侠小说,就是发呆、打瞌睡。17 岁那年,张轩松好不容易考上高中,父母兴高采烈地在村里炫耀,不过他自己很困惑“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加起来不超过 100 分,能考上大学吗?”
1990 年春节,张轩松在村头见到辍学外出打工的几位小学同学,人手一个大哥大,三五成群地坐在村东头的小山包上神侃“到福州打工赚钱比念书容易多了,随随便便就能赚好几千块。”张轩松看看自己成绩单上四课合计不超过 100 分,于是心动了。那年,张轩松 19 岁。
春节一过,张轩松背着一个大蛇皮袋子就去了福州。这一出来,他才发现自己被发小给骗了“要学历没学历、要技术没技术,赚钱简直比登天还难。”最后他只能干苦力活。张轩松找到一个建筑工地,在那里搬砖头,每天就是馒头就白开水,连个咸菜也吃不上。三个月后张轩松终于拿到了工资 200 元。
领到薪水当天,张轩松很郁闷,就去找一个远房表哥喝酒,表哥很不客气“靠搬砖头想成万元户,那是做梦!”“可我不会干别的。”,“我朋友有个铺子要转,做啤酒批发的,我借给你 1 万本金,你接手吧!”
张轩松心想,店铺原本就是批发啤酒的,肯定有不少老客户,应该不会赔。于是,张轩松拿了表格那 1 万块,自己再东借西借凑齐 2 万盘下了那店铺,开始做啤酒批发。
不料一个月后,张轩松只卖出去了 10 打啤酒,其中有 6 打还是表哥来消费的。说好的老客户呢?张轩松感觉很蹊跷,他干脆一天只营业半天,每天下午就去周围转悠,把附近所有批发啤酒的商铺都摸了个遍。
不比不知道,原来凡是生意好的店铺,要么地理位置好,要么人家肯下血本打广告,或者价格便宜,薄利多销。张轩松的店铺位置不在大道,价格也没有优势,那些老客户多是前任店长多年的交情,给个面子,换了张轩松,关系自然就短了。
怎么办?张轩松一无钱打广告,二没有资本拼价格,他唯一的资本就是年轻。张轩松决定勤跑腿,开展送货上门。
有意思的是刚开始都是老人来电话买啤酒。为什么老人喜欢喝啤酒?与老人一聊天,张轩松全明白了,原来是为家里的年轻人准备的:麻将一搞就是半宿,晚上十二点以后,能不准备点啤酒当宵夜吗?于是张轩松临机一动,在店外面打出了“ 24 小时营业,一个小时送到”的条幅。
没钱雇送货的人,张轩松就骑自己摩托车送货,早上 5 点起来,一直忙乎到凌晨一两点。赶上雨季,张轩松就把雨披盖在后面的啤酒箱上,自己淋着雨。
靠着 5 年的苦干 + 折腾,张轩松的啤酒批发业务越做越大,很快从三级代理做到二级代理,最后成为好几家啤酒公司的福建总代理,他的啤酒批发业务也从福州扩展到泉州、莆田等周边地区。张轩松淘到了人生的第一个 100 万。
不过,啤酒批靠的是走量,垒大户尤为重要。逢年过节,张轩松就要像孝敬老爹一样供着几个大的集团客户。总看人家脸色吃饭,时间久了,张轩松觉得累心,在 1995 年国庆节流失掉一个大的客户后,他最终下定决心干终端的零售生意。
1995 年 12 月,张轩松在福州市古乐路创办了第一家超市“古乐微利超市”,面积 100 平方米不到,主要经营日用百货。
这回,张轩松把超市开在了市中心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做啤酒批发主打“送货上门”,这回开超市就坚持“天天平价”。别的超市卖 5 元的杯子,张轩松只卖 4 元,让老百姓看得见实惠。此外,他把超市的关门时间从原来的晚上 8 点半延长到 10 点。
就在张轩松的超市经营得有声有色的时候,1996 年,他听从了几个朋友的忽悠,贸然介入啤酒生产,大手笔入股榕城啤酒,并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力图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
其实当时燕京、青岛啤酒大举南下,榕城啤酒在福州已经没有优势,果然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下子把所有短板放大,本来想由销到产通吃,结果由于战线来得过长“不但后来投入的资金全被套住,本金还损失了 200 多万,连已经初具规模的超市也要拱手转让。”
打拼 7 年的资产化为乌有,30 岁不到的张轩松一夜白头,他张罗借钱度过难关。不过,当朋友知道他要破产时,借钱“比登天还难,人家怕收不回来。”结果忙活了半个多月,一分钱没有借到,无奈之下张轩松只好拿着房契去银行贷款,本来价值 80 万的房子,银行最多只给贷 30 万,可是 30 万哪里够呢?张轩松心灰意冷,春节前夕灰溜溜回到了闽侯老家。
那年春节,在美国做皮具生意的二表哥恰好回家过年,听说了张轩松的事情,二话没说,当场就借给了张轩松 200 万,“这点事算什么,大胆干,我支持你!” 200 万啊!一向要强的张轩松眼泪长流。
“快速试错、快速调整”张轩松春节总结出八个字,“对于草根创业者来说,每走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招出错有可能全盘皆输。”
正是凭着二表哥的 200 万,1998 年张轩松还清了债务,彻底退出了啤酒行业,一心一意经营超市。8 月,张轩松的超市重新开张,改为“永辉超市”,第一家就开在福州火车站旁边。
不过,当时福州零售市场迎来大跃进。1999 年初,福建省第一家大卖场新华都购物广场亮相福州,随后,台湾的零售巨头麦德龙、沃尔玛相继进入福州,短短半年,福州的大卖场就多达 10 家。“中小型超市一定会非死即伤,”张轩松心里很清楚“只有改变才能生存!”
2001 年福建提出大力治理餐桌污染,号召广大市民“杜绝餐桌污染,建设放心市场。”张轩松来了灵感“生鲜无法实现标准化配送,那些大型洋超市就无法介入”他果断决定把生鲜农产品搬进永辉超市!
张轩松把“生鲜区”的经营面积扩大到整个超市的 50%-70%。此外,张轩松还投入 100 多万打造一个干净、有序、舒适的环境,配备果蔬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区别于以往农贸市场脏、乱、差环境的模式就叫做‘农改超’”张松轩说。
尝到甜头后,2001 年 3 月,张轩松开了第一家专门的生鲜食品超市,卖的全部都是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和冰鲜,目标客户定位为家庭主妇和上班族,超市的地址也不设在闹市,而是居民区。
“农贸市场开在了超市里,而且价格低于农贸市 10% ”老百姓当然就不再去脏乱差的农贸市场,全都跑到了永辉超市。
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张轩松大刀阔发对永辉超市进行创新。
第一、“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张轩松设立了一个 500 万的周转资金,用来预先垫付肥料、种子、新型农具给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就由永辉超市保底收购。此外,农产品成员常年驻守在全国二十多个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向农场下单。所以不分旺季、淡季,永辉超市总能确保新鲜瓜果不断货。
第二、在海鲜采购环节上,张轩松组织了一支 300 人的专业采购团队。采购员直接到海上和渔民一起打鱼,现场挑货,连夜送到超市,超市早晨五点半就开门,保证把最新鲜的海产品提供给顾客。
第三、在对单品的控制上,张轩松也是有一套独门秘籍。生鲜超市最大的困难就是毛利太低,稍微控制不好就是负值,可永辉超市毛利润却高达 16%。
什么原因?就拿香蕉来说,采购员去农田采摘还七成熟的香蕉,价格便宜保鲜期也相对较长,通过冷库运输到仓库,香蕉就已经 8 成熟了,再统一配送到各大门店销售香蕉已经 9 成熟,所以不论是在价格还是品质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利润丰厚自然水到渠成。
第四、在员工管理方面,让所有一线员工都成为永辉的股东。永辉生鲜超市营业没多久,张轩松就发现大部分员工摆放菜品不认真、对待顾客也没那么友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干最脏、最累的活,拿最少的薪水,谁能有激情?”后来张轩松果断实行全员持股,工资和销售额与企业利润挂钩。很快,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顾客满意率与回头率大幅提高。
“农改超”只是永辉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家门口的永辉超市”。短短 3 年,永辉在福州的连锁店就开到了 30 家,张轩松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福州超市之王”。
此后,汇丰控股 7500 万美元入股永辉超市,永辉集团的“农改超”模式也成为中国超市零售行业的典范,并被国家七部委誉为中国“农改超”开创者,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有了资金和政府的双重支持,张轩松的扩张之路开始迅速。2004 年 10 月,永辉超市在重庆开业,当年年底,永辉集团营业额突破 20 亿,第一次进入全国超市零售业的 100 强。接下来的几年里,永辉超市基本保持每年 60-70 家的节奏在全国布点。
2009 年 1 月,永辉超市进军北京,在六里桥开下第一家店。截止 2009 年底,永辉超市先后在安徽、贵州、江苏、河南、河北等 20 多个省市开了 300 多家超市。
2010 年,张轩松带领永辉超市登陆上交所,上市首日收涨 34.65%,收盘报 32.29 元,被誉为“生鲜第一股”,张轩松身价超过百亿。员工持股也实现了批量造富,在十大股东中,有 6 位股东分别持有 2000 万股,每人的财富都超过 7 个亿,永辉的骨干中超过千万的就多达 54 位。
京东的强哥主营 3C 类产品,在生鲜这块并没有足够的优势,所以张轩松成了刘强东的不二选择。于是 2015 年 8 月 7 日,京东与永辉超市达成战略合作,京东入股永辉超市的 43.1 亿元,占 10% 的股份。
如今,永辉超市已经多达 570 家,经营面积超过了 500 万平米,年营收超过 367 亿,成为“超级零售巨头”。
一路走来,只有高中学历的张轩松吃过不少苦头,不管任何时候,“八字箴言”始终支撑着他。相信未来,张轩松也一定会带领永辉超市书写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永辉的生存法则
从 2000 年开始,商超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零售业连锁头“好又多”及世界 500 强企业麦德龙、沃尔玛进入福建市场,中小超市死伤大片,张轩松知道如果不转型做大做强,只有关门倒闭。
在零售巨头面前,只有赢或死,再细小的利润也会被它们吞噬。
2001 年 3 月,永辉开出第一家生鲜食品超市,以家庭主妇、上班族为主要客户群,放弃服装、日用品、家电一切主流业务,卖的是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冰鲜和干货,貌似成了一个新的农贸市场,像超市卖快消品一样卖生鲜,但价格却低于农贸市场。
农副产品新鲜干净,价格便宜,永辉迅速打开局面,取得了市场认可。在谈到当初提出走生鲜超市这条路时,张轩松不无得意。他说:“这是一块空白的市场,永辉可以避免和实力雄厚的洋巨头正面交锋。沃尔玛、麦德龙等洋超市不可能介入生鲜超市这一领域,也就不可能对永辉形成威胁,除非他们把产业链也做大。做生鲜需要本土化的专业人才。”显然,张轩松要做到知己知彼,让自己的竞争力使对手难以企及。
生鲜自营和直采
张轩松养了一支三百多人的采购团队,常年驻守分布在全国的二十余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采购新鲜的水产品,永辉的采购船可以直接开到海上与捕鱼船对接;在福建的一些永辉店铺,早晨五点半就开门迎客,只为将新鲜的食品第一时间提供给顾客。
专注聚焦,单品暴利
大多生鲜超市,电商容易死,因为毛利太低,基本为负,但永辉超市毛利可以逆天的达到 16%,简直就是业界奇迹!为什么?秘密都在单品控制上
永辉超市对“香蕉”单品的运营就很逆天。从源头开始,采购员到农田大规模采摘未成熟的香蕉,价格便宜,保鲜期也长。通过冷库运输到仓库,经过简单的制作工艺催熟香蕉,再统一配送到各门店进行销售,不论是价格还是品质在市场上都占绝对优势,利润也很丰厚。
全员持股,极致防损
超市一线员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微的薪水,每天上班事实上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干劲,码放果蔬的时候经常“往那一丢”、“往那一砸”,反正卖多少都和他没关系、超市损失多少果蔬更和他没有关系。
为了提升员工激情,张轩松花了一个大饼:一线员工全员持股,工资 绩效和利润岗位销售额和利润挂钩。鼓励他们专注细节,防损是在为
自己省钱。
“生鲜第一股”
2004 年,张轩松在解决好永辉核心盈利模式和员工激励计划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拓张,一年的时间在重庆,成都开出了 5 家门店,年营收 20 亿。
2008 年永辉扩张到安徽省、贵阳市,2009 年,天津、南京、郑州店和石家庄店先后开业,全国已经有 140 多家分店。2010 年,张轩松带领永辉成功上市,被誉为“生鲜第一股”,按当时股价计算,张轩松身价百亿。
到目前为止,张轩松的杂货店已经发展成有 580 家连锁超市,经营面积超过 500 万平方米的超级零售巨头,张轩松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超级富豪,身价百亿。
但他一直都说自己是这个时代幸运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