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为何损失惨重-李奇微搞清楚了志愿军的战术
人类认识世界,克服困难,在头脑留下的记忆,便成了阅历经验。这种经验伴随人的一生。一旦遇到相似的问题,就会套用过去解决方法,尤其是技术问题。在某一行业各种事情经历多了,就成了某一行业的专家,比如医生、工程师、技术员等。
毛泽东主席反对本本主义
在军事方面大抵也是循序这一规律,比如军校培养年轻军官,把有史以来的军事理论、战例、战略战术、技术兵器、作战环境教授给年轻人,再由他们实际运用到具体。
抗美援朝战争中初期,志愿军取得清长大捷。美军被赶到了三八线以南。溃败途中,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车祸身亡,李奇微接任沃克的职位。
李奇微
志愿军对麦克阿瑟、沃克的评价不高,认为李奇微才是真正的对手。李奇微上任伊始,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联合国”军被打得退到37线,连韩国首都汉城也丢了,引得美国高层一片悲观,甚至打算放弃南朝鲜了,所以对李奇微没有责怪。
李奇微对志愿军认真研究了一番,发现志愿军发起作战时间到结束作战时间大约都是六、七天,从入朝作战伊始,到攻占汉城都是如此。李奇微又研究为什么志愿军只能打六、七天?通过一系列探索,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困难,步兵部队携带的粮食弹药只能支持七天。如果过了七天,志愿军必须停下等待补给,无法像美军一样,飞机、卡车随时可以把弹药、粮食、兵员送上去。美军称之为“礼拜攻势”。不是志愿军喜欢打“礼拜攻势”这是当时的国力决定的,如果双方装备是在一个档次,志愿军也不会出现“冰雕连”,东线九兵团围歼美陆战一师不是没有可能。
随后,美军出现了“磁性战术”。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时,美军及时后退,后退也不远,几十公里,这正是志愿军步兵一夜所能达到的的距离。一挨天明,以逸待劳的美军,用大炮、飞机火力袭击志愿军,志愿军被敌人火力压制,大多数只能隐蔽。夜里,志愿军攻击时,美军步兵继续撤退,让你够不着,打不上。结果,待七天过后,待志愿军粮弹消耗无几时,美军发动了反攻。他们以坦克开头,也学习志愿军穿插、分割包围战术,突破志愿军防线后,向纵深猛插,其中志愿军60军180师被敌人包围,损失大半。
前苏联影片中苏军战神朱可夫对部下说:防御德国人只要注意两翼即可。德国人最喜欢搞钳形攻势。从一战到二战,德国人的进攻总离不开这个模式。
有一句老话说:“得意不宜再往”。经常重复使用同一种战术,必然会被敌人反制。
朱可夫
在收复老山作战中,14军118团1营担任穿插任务,在山地密林之中被越军炮火覆盖,损失惨重。越军熟悉解放军的穿插战术,早就标定了火炮覆盖区,我军按老一套打法,正好陷入越军彀中。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看出,俄军又想复制占领布拉格那样占领基辅。当俄罗斯武装直升机掩护运输直升机将空降兵降落在基辅附近的安东诺夫机场后,乌军(前苏联军队里分裂出来)当然熟悉这一套路,迅速判明了俄军的意图。立即调集成建制部队,将只有轻武器的俄军空降兵从机场赶了出去。俄军复制占领布拉格的战术企图成了泡影。
这种重复使用的战略战术是不自觉的。解放战争期间,主席想叫粟裕带领华野一兵团南下过江,把战争引到国统区去,减轻解放区的压力。主席在江西反“围剿”时,经常使用这一战术。所以面对蒋军涌到解放区,就想着“翻边”,我们的军队也到敌占区去,一来“就食”于敌,二来把敌人从解放区调动回去。
粟裕
粟裕经过思考后,认为这一行动不妥。华野1兵团挺进到江南,带走几个1、4、6纵队,那是华野的精锐部队,计10万人。而蒋军方面,不会把其王牌军第5军、18军等机械化部队撤到江南水网地带作战。桂系的精锐部队48军,老蒋更不会放心让他们回到江南,靠近别具心肠李宗仁、白崇禧。而南下兵团无后方、无补给,边走边打,沿途要留下一些部队照顾伤病员。江南河流众多,重武器行军不便,等到了目的地只剩下没有重武器的轻装部队,无法攻坚。大部队弹药补给也非常困难。粟裕在红军时期经历过这种困苦。粟裕的担心在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时得到验证。所以粟裕要求不过江,在中原歼敌最有利。
主席把粟裕招来,仔细地听取了粟裕的意见,粟裕立下了军令状。才有了豫东睢杞之战。
伟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经验在军事领域是最不足恃的。主席看不起军校生,认为那会把年轻人的思维逻辑固化。主席没有上过军校,他最擅长的领域就是打仗。许多红军“老粗”将领不按军校套路出牌,打败了保定、黄埔军校将领。徐海东是个窑工出身,自豪地对败将说: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生。
这种不按常理的战术,让日本军官也不适应,被八路军屡次偷袭后,日军向八路军下战书,要求八路军排兵布阵(像蒋军一样)与日军交战,不要偷偷摸摸像小偷一样。
日俄战争中,日本人用战列舰大炮痛击了沙俄海军。到二战时,思维依然沉迷在巨舰大炮之中。虽然日本人已发展了航母。仍然建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大炮巨舰“大和”号。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航母与雷达上,“大和”号的作用在太平洋战争如同鸡肋。最后为避免被美军俘获,冲绳之战中,带着单程燃料,自杀了事。
大和舰
时代是发展的,凡是把新技术、新思想率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军队与抱残守缺军队交战,就如同切瓜砍菜,“小刀切黄油”。二战之初的德军飞机与坦克配合的“闪电战”,使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成了摆设。
军人头脑中堆满了过去的战例,昔日的作法牢牢占据军人的头脑时,总是不自觉喜欢套用。真正领悟“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人可谓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