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昭君出塞背后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王昭君,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人。他的父亲王穰因为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建昭元年(公元前34年),汉元帝在全国举行“选美大会”,结果正值二八年华的王昭君被选入宫。
然而,入宫后,王昭君并没有见到汉元帝的面。原因是汉元帝的后宫佳成千上万,日理万机的他对后宫佳丽应接不暇。因此,汉元帝想出了一个省时省力省心的绝妙办法,叫画师毛延寿把各大佳丽的肖像画成一幅画,然后,他一有空就拿着画像看,觉得如意的话就可以侍寝。
各大佳丽的命运就掌握在画师毛延寿手上了,为此,各大佳丽都送上大把大把的银子,只为了让画师毛延寿把自己画得更美更有气质些。
这渐渐形成了后宫的“潜规则”。然而自命清高的王昭君却不愿走贿赂的路。结果毛延寿很是愤怒,于是黑了她一把,在她的面颊上点了一颗痣。结果使得画中的王昭君其貌不扬。
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对生有克夫相的王昭君唯恐避之不及。也正是因为这样,五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王昭君都没有受到了汉元帝的宠幸。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王昭君正在感叹中打发着漫漫长夜时,命中有的终于来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呼韩邪单于为了保住匈奴最后一支血脉传承下去,提出“累世称臣”的方案,具体来说就是两个字:和亲。
汉元帝见又多了一个匈奴单于女婿,他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从最开始的刘邦要把鲁元公主作为和亲的牺牲品,到后来的汉朝统治者一代比一代聪明的缘故,和匈奴和亲的公主越来越假,最后演变到了汉元帝时,索性连诸侯王的女儿都可以高枕无忧了,直接从民间选拔民女冒充公主作为和亲的对象。
汉元帝原以为随便弄个宫女就可以“忽悠”和敷衍呼韩邪单于。然而,当辞别时看见王昭君绝世的容貌,他内心产生了波动,宫中有如此美貌女子,自己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他的疑问很快就有了矛头——画师毛延寿。他不是傻子,很快就明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被毛延寿忽悠了。自古以来只有皇帝忽悠别人,谁敢忽悠皇帝,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元帝盛怒之下,毛延寿就成了刀下鬼。
然而,毛延寿死了,汉元帝却哭了。君无戏言,说出去的话便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只能痛心疾首地眼睁睁地看着王昭君踏上异国他乡的旅程。
就这样,王昭君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踏上了异国它乡之路。
据说在出塞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王昭君在出塞的路上郁郁寡欢,阵阵马嘶声,声声撕裂了她的心肝;丝丝雁鸣声,声声悲鸣着她的心魄。她坐在坐骑之上,百感交集,不由拨动琴弦,弹奏了一首“离别曲”。
琴声婉转而凄凉,歌声伤感而悲切,随行之人无不唏嘘感叹。据说这时正好有一只南飞的大雁打此飞过,听到这悦耳又苍凉的琴声和歌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绝世美貌奇女子,竟然痴呆了。
它居然忘记了自己身在空中,需要摆动翅膀才能飞翔,这样停顿数秒后,大雁便如一支离弦的箭跌落下来。这便是王昭君“落雁”这个雅称的由来。
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当时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呼韩邪单于派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王昭君百感交集,再看两边的风景,此时已变成了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终于到了王庭,但见此时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
呼韩邪单于站在王廷外迎接这位来自中原的绝世美人。胡笳悲鸣,骏马奔驰,万民欢腾,王昭君终于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回什么叫“受宠若惊”。
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后被封为右日逐王。
老来得子,呼韩邪单于乐极生悲,只过了一年,就去世了,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号为复株累若鞮单于)。
匈奴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父妻子继。说得再直白点儿就是,儿子不但可以继承父亲的王位,而且还可以继承他的一切,包括妻子和嫔妃。也正是这个原因,正值风韵之年的王昭君理所当然地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王昭君也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爱情”。他们的爱情结晶是两个“弄瓦之喜”,长女叫须卜居次,次女叫当于居次,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已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
她没有在丧夫之痛中沉沦,而是好整以暇地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按史书的说法是:“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王昭君死后,葬在大黑河南岸(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传说入秋后塞外的草全都变黄了,只有王昭君墓上的草四季常青,因此被称为青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