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如果只说“东印度公司”,那么可不止一个,当时的西欧各国普遍都设立有“东印度公司”,其中最有名的有两家,一家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一家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
为什么叫东印度呢?这可不是指印度东部,而是当年哥伦布把美洲当成了印度,等发现了真正的印度之后,西欧各国就把美洲大陆称为“西印度”,而把现在的印度叫做“东印度”,所以,这个东印度公司的名称就有点像现在的“亚洲公司”之类的称呼。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成立于1600年,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女王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21年的贸易专利许可。实际上这个许可状给予了这家公司对于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荷兰为了应对英国的竞争,将14家荷兰小型公司进行合并,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度完全被比它成立还晚一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碾压,毫无存在感。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完全垄断了东印度的香料贸易。但英国不甘落后,与荷兰同行展开了非常激烈的竞争。
1608年,公司的船到达苏拉特,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点。之后得以在孟加拉湾赛葵的默吉利伯德讷姆建立了它的第一所工厂。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许可状,这个许可状只有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自动取消。
英国人与荷兰人在激烈竞争了23年后,双方都意识到这种相互攻击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因此,双方经过谈判,对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荷兰选择了群岛(主要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而英国人选择了大陆(现在的印度)。
于是,在莫卧尔皇帝的支持和保护之下(莫卧儿皇帝当时统治着印度70%的区域),东印度公司很快就超过了在果阿和孟买建有基地的葡萄牙人。在苏拉特、金奈(1639年)、孟买(1668年)和加尔各答,它建立了大本营。公元1634年莫卧尔皇帝将他对英国商人的优待扩展到孟加拉地区(1717年甚至完全赦免了孟加拉地区的关税)。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贸易货物是棉花、丝绸、靛青、硝酸钠和茶。同时东印度公司不断对荷兰人通过马六甲海峡对香料贸易的垄断挑战。到了1647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已经建立了23个工厂(即基地),有90个雇员。
1648年英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这场革命下,被送上了断头台,身首异处。但十二年之后他的儿子查理二世就成功复辟,重新登上了王位。在他复辟后,因为东印度公司能够为王室带去财富,为了获取更多财富,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东印度公司已经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商业帝国了。
东印度公司在初期在各个大型城市都建设贸易中转站和商会据点,甚至在十七世纪末通过当时的印度政府买下了一块资源丰富的地皮,用于向英国输出便宜质量又好的粮食以及一些英国本土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料,在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本土成立的前近100年的时间里他对于印度的作用还是积极的。因为他成立的20多个工厂为当地的印度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就业岗位,为印度政府解决了很多麻烦事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政府的税收也稳步提高,国家财政稳定,东印度公司自身也谋取了大量的利益,这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的,这也是印度政府在初期没有遏制东印度公司发展的原因之一。
如果东印度公司只是老老实实做做贸易,盖盖工厂,那么它永远都不会发展成为一个恐怖的怪物。东印度公司发现做贸易太辛苦了,还是殖民收税来得更迅速,更暴利。于是,东印度公司开始利用当地人组建军队。这里虽然有莫卧尔帝国,但这个国家地方割据比较严重,地方政权只贪图眼前的利益,对英国人的企图毫不关心。于是英国就借着这个机会招募了一批印度本地人,组建起一支属于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力量印度佣兵。不同于其他列强组建佣兵的方式,东印度公司为了提高印度佣兵的战斗力,把印度兵混编到了英国军队当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是便于管理,不会导致印度人抱团、不听指挥,其次是便于提升战斗力,印度人可以有样学样迅速掌握军事武器的使用方法,接受欧洲军队的先进理念。这种方式使英国人很快尝到了甜头,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以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为例,东印度公司VS一个土邦交战。东印度公司的部队由英国兵和印度兵混编而成,英国兵和印度兵加起来只有3000人,他们的对手土邦的背后有法国人的支持,他们有15000骑兵和35000步兵,双方的武器装备在同一个水平上。结果,这一仗打下来,东印度公司一方只死了22个人,击毙对方1000余人,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东印度公司一方面依托强大的武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分裂局面,先挑起内斗,然后打着某个印度土邦的旗号,开动自己的部队一点一点兼并土地(到现在为止,西方人这一手依然玩的相当纯熟)。利用各个土邦的内战,每占领一块土地,就要索要一部分土地作为补偿。东印度公司的地盘迅速扩张。另外,东印度公司目标很清晰,我是来发财的,其他的我才懒得管,于是英国人保留了当地原有的社会机构进行统治(这也是印度目前各地管理体制始终没有大的进步的重要原因),自己只是牢牢掌握军事大权和财政大权,然后闷声发大财。东印度公司一手垄断贸易,一手殖民扩张。
发展到这个阶段,东印度公司虽然还是叫做公司,但它显然已经绝不仅仅是一家商业公司,它作为殖民地统治者的身份越来越突显,走上了人生巅峰。
东印度公司依靠印度佣兵和贸易垄断走上了公司巅峰,1757年的公司拥有印度佣兵约2000人,到1857年整整100年之后,已经猛增到了20万人,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统治网络基本形成。当然,到了巅峰,也就该迎来转折点了。
先说英国内部: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赚得盆满钵满,其他分不到一杯羹的英国商人们,眼红的都要滴出血来,不断试图推动政府废除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尤其是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大约是中国的乾隆末年),英国工业革命最直接的成果是棉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英国的棉纺织品不仅可以自给,甚至还可以销售到全球。而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显然成为了倾销商品的一个最大障碍,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很多商人都极力地反对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这种要求日益强烈,终于,在1813年英国政府撤销了东印度公司对英国和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失去了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东印度公司还掌握着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尤其是鸦片贸易的垄断权,利润极其丰厚。但是,赚钱的事谁不想插一手,凭什么只有你东印度公司一个人占着一桌子菜?于是英国大大小小的商人又联合起来要求议会进一步剥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贸易中的垄断权。最后,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彻底丧失。
再说印度殖民地:
东印度公司从殖民扩张上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发不可收,不断追逐收益更大的殖民扩张。公司高管们每天考虑的不是如何经营公司,而是接下来要打哪。
东印度公司征服一块土地后,就会强迫民众种植特定的经济作物,比如茶叶、鸦片之类,但是赚到的钱却被东印度公司收入囊中,农民几近赤贫,而当地土邦贵族则丧失了以往的统治管理权力,沦为英国人的木偶和走狗,所以他们也日益不满。印度佣兵同样也日益不满。印度佣兵主要出身于高等种姓,都有着非常虔诚的宗教信仰,他们为英国人流血卖命,所得不过是一点饷银,而且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完全不被英国人尊重(英国人才懒得关心这些人的宗教信仰呢,估计他们想搞也搞不明白吧。)
于是,一颗火星冒出来了,掉在印度这个大草堆上。1857年4月,印度大起义爆发,而火星就是英国人为了方便子弹的保存以及拆装,子弹包被涂上了牛油和猪油。在打仗的时候,子弹包是需要用牙撕开的,而对于佣兵们来说,触碰牛油和猪油是一种极大的禁忌。于是,大火立刻燃烧起来。
印度大起义被印度成为第一次民族独立战争,卷入起义的地区占全印面积的1/6,人口占1/10。起义有三大中心,分别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1858年11月,大起义最终失败。
大起义给了东印度公司最后致命的一击,1858年2月18日英国通过《印度政府法案》,英国王室取代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直接统治。双重政府制度被取消,印度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直辖殖民地。
大起义结束后不久,在1860年代中期,东印度公司把它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公司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东印度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
东印度公司是西方野蛮的殖民扩张进程中的一个历史怪胎,这个亦官亦民,亦军亦商的公司,已经化作历史的尘埃。希望东印度公司永远不会再有借尸还魂,重现世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