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岁的邵逸夫去世后,4个儿女却无人愿继承天价遗产,这是为何
“逸夫楼”对于80、90年代的人们来说,它就是童年的象征,而邵逸夫先生也就成了很多人知道的一个大慈善家。
逸夫楼
不过,有意思的是,邵逸夫先生一生赚钱无数,去世后家产竟然“无人问津”,难道真的有对钱不感兴趣的人吗?
父爱很贵,贵到时间和空间都阻断不了
1997年,邵逸夫发妻黄美珍去世10周年,这一年对于邵家来说充满特别,因为邵逸夫选择在这一年迎娶方逸华,就是那个邵家子女都不喜欢的女明星方逸华。
婚礼现场极尽奢华,场下满是高朋好友,仪式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高端且和谐,可却唯独少了自己的子女。
邵逸夫和方逸华
结婚这一年,邵逸夫已经年过90,而方逸华也年近70,或许在婚礼这一天,真正能心无旁骛感到开心的人,只有方逸华一人。
二人成婚后,邵逸夫的四个孩子几乎与他断了联系,都说人到老年都喜欢天伦之乐,这种快乐邵逸夫从未感受过。
日子一天一天过着,有钱人的生活总是“枯燥且乏味”,他们的财产让他们能够对于任何事情都毫无波澜,除了健康。
邵逸夫
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因为中风卧床不起,这件事让他感触很深,到了这个年龄再多的钱财再多的名誉对自己来说都如同浮云,只有自己的身体是最重要的。
可是年龄已经这么大了,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延年益寿呢?
“积德”是有钱人最惯用的办法。
自1985年到2014年,邵逸夫累积捐赠47.5亿港元,3万多栋逸夫楼以及6000多个教学医疗项目。
邵逸夫
1985年,邵逸夫对浙江大学捐款1000万元,同年他还向敦煌画展捐款1000万元,此外他对内地学校捐赠的“逸夫楼”更是多到数不过来。
为此,1990年,我国政府将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政府为了表彰邵逸夫对美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捐赠,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邵逸夫认为,如果只是捐钱或许不能真正达到做慈善的目的,他模仿着诺贝尔奖的方式,自己设立了一个“邵逸夫奖”,专门用来奖励那些在数学和天文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邵逸夫
那么,他做慈善对于互不相识的人都能做到这个程度,自己的亲生子女呢?
邵逸夫曾在媒体前表示:“儿女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都过得不错,我自己的财产自己花不完,儿孙也花不完。”
邵逸夫对子女的承诺并不是空口白话,早在黄美珍刚刚去世时,邵逸夫就为其子女成立了信托基金,这些钱足以让他们过一辈子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在邵逸夫去世前10年,他就已经把自己的财产进行分割,每一个子女都会从这里拿到不菲的遗产,即使子女们不愿意直接领取这部分钱也没有关系。
邵逸夫
他在为孩子们准备的信托基金里,放入了邵氏兄弟的全部股权、邵氏基金的全部资产以及邵逸夫奖基金会的全部资产。
也许在孩子们年少时没有父亲的陪伴,在母亲离世时也没有父亲的安慰,甚至在孩子们加入自己父亲公司时还受到父亲情人的打压,这一世的种种恩怨或许永远也无法了结。
但有一点是不可以否认的,邵逸夫是一名父亲,他对自己子女的爱永远都在,只是有他自己存在的方式。
邵逸夫
前文的一切描述很多朋友都曾经了解过,邵逸夫做慈善的事以及他与子女不和都曾有过报道,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像邵逸夫这样成功的企业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与子女不和呢?
这一切还要从邵逸夫创业之初说起。
“富豪长成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1907年11月19日,邵逸夫出生,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其他的孩子了。
5个兄弟3个姊妹,邵家人丁兴旺的背后却暗藏家道中落。
邵逸夫
邵逸夫的父亲是个商人,他曾经经营着多家剧院,也许是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商人基因,邵逸夫从小便有着强烈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
他曾在宁波庄市叶氏中兴学校读书,后来由于表现优异便转到了上海的“青年会中学”,这是一家由美国人开办的学校,邵逸夫在这里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口语。
虽然学习好,可邵逸夫的志向却不在学术方面,他的大哥邵醉翁在1924年创立了“天一电影公司”,邵逸夫则在1925年时加入哥哥邵醉翁一同成立“天一电影公司”,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学生。
邵醉翁
在邵家兄弟开始涉足电影行业的时间,国内电影市场几乎处于空白时期,他们站在市场的前面,很快便打下了一片江山。
20世纪初,在上海的电影行业内,唯“天一”独大。
当然了,邵家兄弟的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竞争者,他们曾被6家同行组成的“六合影业”联合针对,只不过这种不正当竞争没有困住邵家兄弟。
1930年,邵家兄弟辗转到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次年邵逸夫就前往美国购入一台能够有声音的电影机,那时国内的电影都还在无声时代。
邵逸夫
这样看起来,邵逸夫从商的路途好像是一帆风顺的,可真正伟大的企业家不经历风雨,是不会见到彩虹的,邵逸夫的考验即将来临。
1931年“918事变”发生后,邵逸夫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将公司从上海转移到香港,后来随着战争局势愈演愈烈,他又开始在东南亚开辟新的市场。
那时邵逸夫以为,只要每次多想一步,灾难就始终慢自己一步,但他错了,在世界性的灾难面前,个人的利益是脆弱至极的。
尽管邵逸夫已经“把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邵氏兄弟的产业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婆罗洲、爪哇多地,依旧还是没逃过战争的影响。
日本人在实行侵华的同时,也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无差别打击,日本人所到之处,民不聊生,生意自然也就做不下去了。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道,邵逸夫很聪明,他懂得审时度势,也知道法西斯发动的非正义战争最终会以失败告终,所以在战争之时,邵家兄弟尽可能的收拢资产保存实力,等待战争的结束。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各国都是百废待兴的状态,邵家兄弟明白,只要经济好转,他们的机会就来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邵家兄弟创新行业模式,他们举办香港小姐选举,与无线电联合开设艺人训练班,甚至连功夫巨星李小龙都差点加入他们门下,只不过后来双方因为片酬问题闹崩了。
而李小龙立马转身加入邹文怀的“嘉禾公司”,对此邵逸夫不屑一顾地表示,邹文怀是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就算有了李小龙,他也不能与邵氏竞争。
邵逸夫就是如此的自信,且带着一些自以为是,他一直没把嘉禾与李小龙的合作看在眼里,直到《唐山大兄》创下票房纪录时,他才后悔不已。
吃一堑,却没能长一智,邵逸夫的商业思维坚如磐石,他说:“我的邵氏影城,不做艺术,我们只做生意,你们要看纯艺术,请去艺术中心,在这里只能看电影。”
当许冠文拿着《鬼马双星》的剧本找到邵逸夫时,他提出了“55分成”的提议,邵逸夫当场拒绝,没有人能够与邵氏争夺利益。
邵氏旗下的明星们也个个如同普通打工仔,狄龙、郑佩佩、姜大卫等人,即使已经成名,却依旧是坐公车上下班。
所以即使邵氏遭遇过不少打击,邵氏的产业依旧蒸蒸日上,邵逸夫在事业有成的同时也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位妻子——黄美珍。
二人婚后一共生下了四个孩子,分别是邵维铭、邵素雯、邵素云、邵维钟。
身价过亿,有一个爱自己的老婆,还有四个孩子,有人可能会问,邵逸夫的人生真的能够完美吗?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与黄美珍结婚后的邵逸夫并没有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他是个有追求的人,也是个为了工作事业不愿意休息的人。
邵逸夫的商人思维已经占据他的大脑,这就导致他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也会考虑效益和成本。
对他来说,自己每天忙于工作,老婆和孩子们陪在自己身边是没有必要的,这就是不必要的成本,而把他们送去新加坡享福,就成了有效的收益。
如果以纯利智的思维来看,邵逸夫把老婆和孩子送到千里之外的行为的确是正确的,可家人之间本就以情感来维系,怎么能忽略掉感性的因素呢?
将老婆孩子送到新加坡后,邵逸夫又一头扎进工作中,他能想到唯一关心家人的办法就是给他们足够好的物质生活,对于黄美珍和孩子们来说,打钱的票据,就是父亲仍爱他们的唯一证据。
邵逸夫
成功人士身边从来就不缺乏异性环绕的,邵逸夫也一样,一个叫方逸华的女星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
方逸华漂亮大方,在生意上能给邵逸夫出一些建议,生活上也能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这让邵逸夫很感动,他大手一挥就将方逸华调入自己公司并委以重任。
“方逸华懂得我的心。”
邵逸夫沉醉在她的温柔乡里,浑然不知,为他生了四个孩子的妻子甚至连关心他的机会都没有得到过。
方逸华
在他和方逸华“醉生梦死”的时候,自己的发妻和孩子还寄居在哥哥的家中。
纸最终没能包住火,远在新加坡的黄美珍知道了丈夫和方逸华的事后气到生病,几个孩子也在心里埋下了对父亲的怨恨。
“我死后你就要做我的继承人,那么多儿女情长,不利于你发展。”
邵逸夫清楚地向长子邵维铭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可这些话在儿子听起来无异于侮辱自己母亲多年辛苦的付出。
邵逸夫
另外,邵逸夫一边说着要重点培养自己的儿子,另一边却不断提拔方逸华,亲生儿子和情人在职场上相遇,碰撞的火花既激烈又暗淡。
后来,邵逸夫的次子邵维钟也来到公司任职,大哥邵维铭有心提拔自己的弟弟,可偏偏受到了方逸华的重重阻拦,这种反客为主的做法让两兄弟感到十分气愤,他们默契的把这些怨恨记到了父亲头上。
如果没有邵逸夫允许,这个女人怎么敢如此有恃无恐?
邵逸夫的事业仍在步步高升,可他与孩子们的心却在渐渐疏离,鱼和熊掌注定不可得兼!
我们不原谅
1987年,黄美珍在洛杉矶因病去世,两个女儿决定一直留在美国守护母亲的亡灵,而邵维铭和邵维钟两兄弟也在此时彻底醒悟。
母亲既然已经离世,也许自己与父亲的感情纽带就彻底被打断了,不久后两兄弟向邵逸夫提出辞职,没有遇到一点阻拦,他们离开了自己父亲的公司。
邵维铭的心很痛,父亲曾向他许诺会把他当做继承人来培养,如今看来这只是一场空谈了。
而邵逸夫对此却也有自己的想法,留在公司或许不能真正锻炼到他们,去外面闯荡一番才能让他们真正成长起来——这依旧是商人的思维。
邵逸夫
“公司停业一年,为悼念亡妻黄美珍。”
邵逸夫在妻子去世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他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那个为自己生儿育女的女人,纪念那段情淡如水的婚姻。
邵家四兄妹听说这个消息后,他们没有感动,母亲在世时不愿意花时间多陪她一秒,死后以这种方式来补偿无异于亡羊补牢。
邵逸夫
“我们不原谅,也不愿再相见。”
结语
纵观邵逸夫的一生,出生富贵人家,成人时家道中落,学业有成时敢于挺进电影行业拼搏,面对战乱张弛有度,知进退明得失,虽有傲气之秉性,最终依旧利大于弊,生意场上能称王,令人佩服。
对于自己的家庭,我们也无法去评说他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如果当时的邵逸夫留恋于家人亲情,或许他就不能拥有如此大的成就。
邵逸夫
晚年时分,不管他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是有什么样的想法,都不能否认他对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普通人看邵逸夫的一生,就像是在读一本笔风硬朗的小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从中领悟到什么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