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为何没生孩子(文成公主的真实命运)
在唐太宗的“和亲”政策下,文成公主在公元641年入藏,在西藏生活了将近40年。其中跟松赞干布生活了大约9年,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又独自在西藏生活了30年,那么无子的文成公主,在西藏的30年岁月是怎么度过的?
松赞干布的身份是赞普,即吐蕃王。在吐蕃语中,赞是雄强的意思,普是汉子的意思,干布是深沉的含义,松赞则是他自己的名字。因此,松赞干布赞普这个称谓,翻译过来就是:深沉的松赞,雄强的汉子,吐蕃人民的王。
根据史书记载,吐蕃人来自一个叫雅砻的部落,最早的王叫聂赤赞普,此后经过了31代王600多年的努力,到了朗日松赞统治时代,他率领雅砻部落消灭了北方的游牧民族苏毗,统一了西藏高原,他也从一个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领一跃成为了吐蕃各部的君主。
著名的松赞干布,就是朗日松赞的儿子。
作为朗日松赞的长子,以后吐蕃赞普的合法继承人,松赞干布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史书记载,小时候的松赞干布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为人慷慨才雄,常驱野马犀牛,驰刺之以为乐”——《新唐书•吐蕃传》
他平时喜欢骑上马,去追赶那些野马和野牦牛,猎杀它们,以此为乐,可见松赞干布是非常尚武的。
而且他爱好民歌诗书,并且在历法、算术、工计等方面也是无一不精,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可是到了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松赞干布13岁那一年,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故,吐蕃一些贵族联手毒死他的父亲朗日松赞,并勾结羊同、苏毗等部族,里应外合夺取了吐蕃大片土地,刚刚走向统一的吐蕃转眼就有崩溃之势。
危难之际,松赞干布在叔父和几个亲信大臣的拥戴下成为第33任赞普,提前扛起了复兴吐蕃的重担。
即位后,摆在松赞干布面前的形势可谓是非常严峻。但是,这个年轻人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他首先做的就是查出谋害父亲的凶手,经过一番追查,查出了作乱的几个领袖,并消灭了许多旧贵族以及宫廷内部的势力。很快便将朝内的局势稳定了下来。
随后松赞干布迁都逻些城(今西藏拉萨),由此打破了旧贵族对政权的控制和干预,削弱其影响力,强化了王权。
内部局势稳定了下来之后,松赞干布开始将目光放到了对外开疆拓土上。
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先是以缴纳贡赋的方式收降了苏毗国的旧部,然后让多弥、白兰、党项等部臣服,将吐蕃疆土拓展到青海。随后,率领大军进攻羊同,将其平灭。就这样,吐蕃成为了高原之上唯一的王国。
松赞干布重新统一了吐蕃各部族联盟,而且还最终建立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并重新设计和改革了吐蕃的政治体制。
可以说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的真正缔造者,因为他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吐蕃的存在。
那么松赞干布为何会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呢?这还要从唐朝实行“和亲”政策说起。
在距离吐蕃王朝三千多公里的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李世民父子于公元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唐朝。父子经营了三十年,使唐朝迅速崛起,尤其在李世民的统治下,采取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的措施,使唐朝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随着唐朝国力的强大,周边的民族政权和势力陆续被唐太宗以武力征服,在大唐帝国赫赫战功的威慑下,回纥、薛延陀、吐谷浑等边疆民族纷纷上书,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许多政权纷纷争取与大唐搞好关系,有的称臣内附,有的则贡物请封。
贞观八年(634年),位于唐朝西南的少数民族吐谷浑的首领慕容诺曷钵成功娶到了唐朝的弘化公主。居住在河西走廊的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在贞观十年(636年)入唐请婚,也顺利地迎娶到了李世民的妹妹衡阳公主。
与吐谷浑相邻的吐蕃,见到别人接二连三地求婚成功,娶到中原王朝的弘化公主、衡阳公主,松赞干布能不忌妒吗?
所以称霸一方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自然不甘示弱,他也想拥有这样的荣耀,于是一向彪悍的他对部下说道:“唐朝公主,我是娶定了。”
可是,事情的发展没有松赞干布想的那么顺利,贞观十二年(638年),他第一次派人去下聘礼,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被唐朝拒绝了。
之所以拒绝,可能是因为唐朝实力强大,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可是松赞干布能够统一西藏,建立了奴隶制的吐蕃王国,他本身也是很有优越感的。所以当松赞干布听说他向大唐求婚的提议被拒绝,这让一向心高气傲的他极为窝火。
求婚的失败,让松赞干布的自尊心倍受伤害,甚至影响了他在部族中的威望。接下来,松赞干布决定用武力与大唐对话。
根据吐蕃史书《世系明鉴》记载,在提婚被拒绝以后,松赞干布曾给唐太宗写了一封信说:
“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
“如果不把唐朝公主嫁给我,我就亲统五万人马杀过来。”
随后,松赞干布果然进攻了唐朝的边疆,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七月,松赞干布率军来到大唐边镇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甘堡藏寨一带),和唐朝军队开始了一场战争,这也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第一场战争,史称“松州战役”。
松赞干布认为,如果你大唐不把公主嫁给我的话,我就要带兵长驱直入,灭了你的国,最后还是得把公主给抢过来。
松赞干布此举无疑惹怒了唐太宗,为了让他彻底死心,也为了大唐的面子,唐太宗立刻派出军队前去镇压。
吐蕃和唐朝在松州的战争持续了好几年,双方几乎以均衡的军事实力在青藏高原的荒野上展开了拉锯战。
这场战争的过程中,唐朝和吐蕃双方各有胜负,谁也赢不了谁,因为交战双方各有缺点——吐蕃地广人稀,民少国穷,能做到的仅仅是骚扰大唐,仅仅能做到隔靴搔痒而已;而大唐也忌惮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无力对吐蕃进行毁灭性打击。
直到有一次,趁吐蕃军队不备,唐军夜间偷袭劫营,吐蕃军队在突然攻击后溃败南下,被迫撤军。松赞干布说:“大唐国力还是强盛,兵强马壮,如打持久战,我们恐怕伤不起啊!”
松赞干布回到吐蕃后,认识到了大唐的强盛,然后松赞干布派出他的大论(国相)禄东赞(噶尔·东赞)为首的吐蕃王朝的使团前往长安,用带来的巨款和厚礼表达对这次出兵的道歉,并且再次提出要迎娶大唐公主。
赞普使禄东赞来迎,召见顾问,进对合旨,太宗礼之,有异诸蕃。——《旧唐书》
可以这样说,要不是吐蕃军事实力这么强大,他有这样的进取和扩张精神的话,他也得不到文成公主,从某个方面来说,正是因为一次一次的边界的征战,才迫使大唐把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这一次,唐太宗在宫中挑选了一位宗室之女,封为文成公主,据说文成公主长得也是端庄美丽,自幼饱读诗书。
之所以唐太宗不选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和亲,而用宗室子女,这是因为当时向唐朝求婚的边地民族为数众多,不可能都把皇帝的亲生女子来作为和亲公主,但是又不能降低规格,所以就从唐朝的宗室中寻找女子。
比如李世民这一支,他的宗室子系中有很多女子作为公主和亲。但是文成公主的亲生父母是谁,史书上并没有留下记载。
但是,想取到文成公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李世民说要经过一些考验。
当时各国来求婚的使者很多,除了吐蕃,还有天竺、大食等一些周边国家也派出使者来长安求婚,各国使团都带来了丰厚的求婚聘礼,希望能迎回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长安城内一时间热闹非凡。
所以大唐设定了五道难题,谁可以解答出来才能娶到公主。由此求婚仪式变成了考场,此时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者禄东赞心里也没了底,不过最后禄东赞还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了一关关考验。
这就是著名的“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条绵软的丝线穿过一个孔道很细的九曲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要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灵活地运用了吐蕃人民在牧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他先把母马和马驹分别圈起来,并且暂时断绝了马驹的草料和饮水供应,过了一天之后,再把母马和马驹同时放了出来,一百匹马驹很快地认出了自己的母亲,偎依不离,难题被顺利地解决了。
就像这样,接连的五道难题都被禄东赞解决,他在众多王朝的求婚使者中脱颖而出,唐太宗非常高兴,允许把美丽、智慧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也许上面这些传说并非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文成公主由唐朝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携带着丰厚的嫁妆(包括一座珍贵的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从长安城出发了。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十五日封,降于吐蕃赞普弄赞(松赞干布),命江夏王送之。——《唐会要》
他们从长安出发,先是到了陕西的凤翔,然后到了甘肃的天水,通过天水到甘肃的和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再到炳灵寺,从炳灵寺过了黄河。
从此,她告别家国故土,割断骨肉亲情,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故乡的日子有多温暖幸福,离家的日子就有多寂寞悲凉。
这一走,可谓是“西出长安无故人。”
我们不知道文成公主一路上想了些什么,她告别大唐的雍容华贵,远赴千里之外未知的世界。就像电视剧《文成公主》里的一句话:“大唐女子千千万,为何独独是一人我前往吐蕃。”
如果文成公主誓死不从,路上完全可以找机会自尽,也许她做过这样的假设,但是最后她选择前去和亲将文化传播至西藏,最后她也将因此名垂青史,被千万人称颂。
历经一个多月风雨兼程的艰苦跋涉,在春暖花开之时,文成公主一行终于抵达了黄河源头附近的柏海(今青海札陵湖),公主一行扎营等待。
此时,松赞干布正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往柏海迎接。
西域的风沙和旅途的劳顿,丝毫没有折损文成公主娇艳的容颜,而风尘仆仆催马赶来的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心中,掠过一阵温暖的感觉。
在江夏王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礼节,在扎陵湖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相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完婚后,便开始翻越巴颜喀拉山,跨过通天河,向逻些城而去。
文成公主入城的那天,在松赞干布的组织下,在逻些北面的郊区,为文成公主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时文成公主戴着玉佩,穿着非常漂亮的衣服,第一次见到了吐蕃的人民。而吐蕃人民则穿着节日的盛装,热情洋溢地迎接了这位“赞蒙”(藏语里称王后为“赞蒙”)。从此吐蕃人民称呼她为“阿佳贾萨”,意思就是汉族的姑娘。为了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松赞干布还特地在逻些为文成公主修筑了适宜她居住的宫室。
从长安到逻些,历经千难万阻,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终于抱得美人归。
松赞干布自豪地对部下说:
“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当筑一城,以夸示后世!”——《唐会要》
“在我的祖辈里,从没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迎娶大唐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那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就是现在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所以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布达拉宫,跟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能安顿好公主,松赞干布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将宫里的一切摆设都按照唐朝的风格。
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以后,松赞干布的生活有了很多的变化。
以前松赞干布习惯穿皮裘,现在他换上文成公主亲手缝制的丝质唐装。
自亦释毡裘,袭纨琦,渐慕华风。——《旧唐书》
他努力学习汉语,还派遣吐蕃的贵族子弟入学长安,到唐朝去读书、学习诗书礼仪。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旧唐书》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婚姻,虽然是一桩政治和亲,但同时也是一场文化的交流,因为文成公主的到来,让吐蕃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成公主带来了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对吐蕃的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还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拉萨一座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这是唐太宗为巩固大唐和吐蕃的关系,精心挑选的珍贵礼物,文成公主来到吐蕃的一路上,每天都要虔诚的参拜,这也充分证明了汉地佛教是藏传佛教的来源之一。
如今我们知道,藏族朋友到拉萨朝佛,首先不是朝布达拉宫,而是朝大昭寺的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朝这一尊像,对每一个藏族人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
早在文成公主进藏的头一年,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赤尊公主也带来了尼泊尔的许多佛经、佛像和绘画艺术,包括一座珍贵的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不过当时逻些城内没有寺庙,赤尊公主希望在逻些城附近的红山地区修建一个寺庙,以收藏她带来的佛经和佛像。
相传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曾经为了争夺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发生过一些争执;不过知识渊博,看的懂历算图,会看地形的文成公主,听说赤尊公主想修一座寺庙收藏佛像,她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便为赤尊公主看了当时拉萨的地形,这就要说到著名的大昭寺修建的经过:
传说一千三百多年前,大昭寺的周围是一片沼泽,文成公主夜观天象,日察地形,经过详细勘探后发现,逻些河谷是一个罗刹魔女仰卧的形状,在逻些附近有一个地方叫红山,红山以东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卧塘湖,据说它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是罗刹女的血液,文成公主经过推算,认为只有填平池塘,把寺庙建在魔女的心脏部位,才能镇住妖魔避免灾祸。
为镇压罗刹女魔,保佑雪域昌盛,按文成公主卜卦所示,在女魔心脏部位的湖上,填土建造了大昭寺。在这个女魔的头部、眼部、四肢,各个部分都建有寺院,都有佛塔来镇住。
在经过松赞干布的同意后,开始建造这座大昭寺,大昭寺建造完成后,将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供奉在了里面;后来松赞干布又主持修建了一座小昭寺,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供奉在里面。两位公主与大昭寺、小昭寺,两座等身像的故事,也传为了一段美谈。(后来因战争原因,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被藏到大昭寺,战争结束后,一直到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嫁到吐蕃,金城公主到大昭寺查看,等身像才被发现,如今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正式被供奉在大昭寺。)
公元650年,因长期征战而积劳成疾的松赞干布,在34岁这个年纪就宣告去世,与文成公主还没有生下孩子,两个人在一起仅仅九年从此天人永隔。
相传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非常悲伤,于是,她来到雅鲁藏布江边上,面对着滔滔江水,流下悲伤的眼泪。这时候,公主将衣服反着穿,静静在江边呆坐。如今为纪念公主,公主所来的这个村庄的村民,经常习惯反穿着衣服。
在此后30年的漫长岁月中,远离故乡,又痛失夫君的文成公主,选择清心寡欲,潜心念佛,继续为大唐与吐蕃的和平发光发热。
其实,在松赞干布去世前一年,唐太宗也在长安病死,接替他的是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怕文成公主在外忍受委屈,遂派使臣出使吐蕃,想把她接回长安颐养天年。
但是文成公主拒绝了高宗的好意,她对使者说:“我既然来了,就没有想着回去,我将兑现自己对先皇的承诺。”
文成公主的承诺,就是完成唐太宗交给的重任,维持唐蕃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
可是在吐蕃王松赞干布的生前死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境遇也分成两部分:松赞干布在位时期,是倾慕中原文化的,在娶了文成公主以后,两个人也很恩爱,而吐蕃与唐朝之间,也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没有发动过进攻,商人、使者、僧侣更是往返不断;
但是当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朝局经历了变化,大家还记得那个代表松赞干布前去大唐求亲,破解唐太宗五道难题的禄东赞吗?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禄东赞掌控了吐蕃政权长达半个世纪,他多次发动对唐朝的进攻,最著名的就是“大非川战役”,为了争夺吐谷浑的控制权,把唐朝名将薛仁贵打得大败。
夹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文成公主,经历了唐蕃之间长期战争的岁月。在那样的环境下,文成公主的处境可想而知,她既要维系两个兄弟民族之间传统的友谊,但是又要面对政治格局变化带来的种种难言之苦。
但是文成公主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努力维持唐蕃的和平,到了唐中宗时期,两地又重归于好。对于她所作出的贡献,汉藏人民都会记在心间。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在逻些病逝,至此十几岁来到吐蕃,在青藏高原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文成公主,满怀着对藏族人民的无限眷恋离开了,吐蕃为她举行了空前盛大的葬礼,规格高于吐蕃历代皇后,大唐也专门派遣使者吊祭。
文成公主去世以后,被藏族人民奉为“绿度母”。绿度母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位女性守护神,她代表着慈悲和智慧,可以消除人们的痛苦和灾难,赐予人们幸福和吉祥。
回看文成公主在西藏的经历,她在公元641年入藏,跟松赞干布生活了大约9年,到了公元680年去世,在西藏生活了将近40年。
40年的光阴,在这样一个远离大唐帝国,远离繁华都市,来自长安的皇宫深处的女子来说,很难想象到,文成公主独自克服了多少困难,可以说文成公主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西藏人民,都献给了藏传佛教的事业,都献给了唐蕃的和平。
直到现在,文成公主虽已去世1300多年,但在西藏不少地方,都会找到文成公主的踪迹。像是在西藏的小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如今走到哪都能听到赞美文成公主的歌,看到歌颂文成公主的戏。
历史虽已远去,但高原之地无不留下公主的印记,追寻这些斑驳的岁月,穿越一千三百年的时空,美丽的文成公主和英武的松赞干布,似乎始终行进在吐蕃的荒野高山,他们相濡以沫,形影不离,永远相互扶持,行走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黠虏生禽未有涯,黑山营中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将会永远在中华大地上传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