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伊拉克之间为何爆发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是指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结束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长达8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规模较大,持续时间长,而且由于战火蔓延,殃及到整个海湾地区的经济利益和安全稳定,导致美国和苏联在这一地区严重对立,致使海湾地区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两伊矛盾由来已久,双方在边界、民族、宗教以及海湾地区权益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着争端,过去就曾因对阿拉伯河主权和边界领土的争执发生多次冲突。
两伊边界线长达1280公里,靠南一段约105公里的阿拉伯河为两国国界。河的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集中了两国重要的石油基地和油港。这条河是伊拉克通向海湾的惟一出海口。历史上奥斯曼帝国与波斯曾签订条约,规定阿拉伯河在伊朗在霍拉姆河赫尔港附近按河道中心线划界,其余水域均以河东岸靠伊朗一侧的浅水线为界,该河主权属于奥斯曼帝国。1921年伊拉克独立后,继承了奥斯曼帝国对该河的主权,两伊就河界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两伊签订边界条约,规定阿巴丹港附近河道也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1964年7月,本来已经占了便宜的伊朗突然宣布这个条约无效,双方发生武装冲突。直到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下,双方签订新条约,规定河界全部按主航道中心线规定,同时,伊朗停止支持伊拉克境内库尔德人的反政府活动。
两伊在民族问题上也有矛盾。伊拉克国内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伊朗主要是波斯人。但伊朗境内有200多万阿拉伯人,聚居在与伊拉克交界的胡齐斯坦省。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把这一地区划入伊拉克行省管辖,称阿拉伯斯坦。1925年,伊朗在英国的支持下占领了这个地区,伊拉克则暗地里支持该省的自治运动。
在教派问题上,伊朗95%的居民为什叶派,伊拉克的什叶派教徒虽然占人口的一半以上,却是一个由逊尼派掌权的国家。1964年,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被伊朗国王驱逐出境,旅居伊拉克14年,在伊拉克什叶派中颇有影响。1978年,伊拉克也将他驱逐出境。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上台执政,两伊关系再度恶化。
两伊之间还存在着岛屿归属的问题。位于海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原来被英国占领着,1971年,英国撤离海湾后,伊朗出兵占领了该岛,伊拉克坚决反对,这一问题虽经联合国出面调停,但并未解决。
1980年,两国矛盾表面化,双方边境冲突不断升级。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正式宣布伊拉克对阿拉伯河拥有主权。22日出兵10万,发起进攻,两伊战争开始。
22日当天,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突袭德黑兰等伊朗的15座城市。23日凌晨出动5个师、1000余辆坦克,分三路越过边境,占领了伊朗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伊朗仓促应战,损失惨重,退到阿巴丹一线,总算抵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
伊拉克战争消耗巨大,兵力不足,补给困难;伊朗多次组织局部反击,并以猛烈炮火袭击伊拉克石油城和纵深要点。因此,双方势均力敌,都未能取得很大进展,形成时进时退,时缓时急,僵持不下的局面。时间一长,伊拉克首先顶不住了,一步步陷入被动。伊朗抓住战机,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
1981年9月10日,伊朗在南部战场集中数十万兵力,发起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的包围,并由南向北大踏步推进。1982年3月,伊朗经过周密部署,发动了代号“胜利行动”的攻势。集中了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以及数千名具有宗教狂热的青年,分两路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突破了伊拉克的防御,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击毙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架,收复了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切断了伊拉克西北两线的联系。
4月下旬,伊朗又聚集了10万兵力,发起了代号“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伊拉克一方则集中了5个师的主力军和大批人民军。双方冒着40℃的高温,激战25天。伊朗收复了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伊拉克守城部队3万人被歼。
伊拉克处境十分不利,赶紧提出停火。6月29日,全部军队撤出伊朗境内。但是,伊朗自恃力量强,不依不饶,将战火烧进伊拉克境内。
1982年7月13日晚,伊朗出动包括正规军77师、装甲92师和革命卫队第7师12万多人,向伊拉克发动代号“斋月行动”进攻,很快突破伊拉克防线,深入伊拉克境内20多公里。
伊拉克对伊朗的进攻早有防备,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先后撤一步,收缩防线,正面阻击,两侧迂回,设下包围圈,进行围歼,迫使伊朗军队后退了15公里,以6000人的代价歼敌3万多人。
自此以后,双方你进我退,我攻你退,不断地发生战斗,从陆上打到海上,又从海上打到陆上,但谁也没有得着便宜。
伊朗凭借国大人多,经济逐步转好的有利条件,同伊拉克拼消耗,力图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拖垮伊拉克。伊拉克则一方面把战争引到海域,打击伊朗的石油设施,另一方面扩建了经土耳其至地中海的输油管线,并计划修建通过沙特阿拉伯到红海的新管线,以取代被切断的从海湾出口石油的渠道,达到增加石油出口,改善国内经济以支持长期战争的目的。
历时8年的战争,使两伊双方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由于双方在国力和军力上都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在军事上战胜对方,解决问题的最后出路必然是政治谈判。
1988年,伊拉克在其盟国的支持下,国力有所加强,其军队运用正规的战略战术在数月内接连收复失地。而伊朗在国际上形象孤立,国内经济衰退,政局不稳,人民厌战情绪加剧,军队损失惨重,同时又面临美国的军事压力,这使伊朗在战场上每况愈下,惭惭地陷入被动。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要求两伊停火的598号决议。伊拉克表示接受,伊朗则坚持要在惩办战争祸首,推翻萨达姆之后才停火。1988年看,伊拉克向伊朗发射了大量的“飞毛腿”导弹,准确地打到德黑兰,对伊朗威胁很大。
同年4月,伊拉克又发动“斋月”行动。7月12日,再次攻入伊朗,占领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6日,主动撤军。
18日,伊朗改变了强硬的立场,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
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死亡100万人,伤150万人,超过了朝鲜战争。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超过了越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