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60岁生日收到意外惊喜,儿媳:公公,你还有个儿子

包拯60岁生日收到意外惊喜,儿媳:公公,你还有个儿子

中国上下五千年,诞生过无数大名鼎鼎的人物。

但如果论起知名度,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一个人——包拯。

文化水平高的,肯定都知道包拯。文盲半文盲,十有八九也知道包拯。一位七八十岁的农村老太太,可能不知道任何一个皇帝,却知道包青天、包公、包拯。

因为包拯满足了数千年来人们对一个“好官”的全部标准: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敢把贪官拉下马。

有些地方,甚至把他当作神明崇拜。

正因为如此,民间有很多关于包拯的传说,虚虚实实,真假难辨。

演义小说、说书戏曲、影视作品……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包拯的出镜率极高。很多人知道包拯、了解包拯,不是通过史书,而是通过这些。

熟悉包拯的朋友,一定听说过“长嫂如母”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三侠五义》第二回《奎星兆梦忠良降生》,说包公的父亲包员外做了一个噩梦,梦见“头生双角,青面红发,巨口撩牙,左手拿一银锭,右手执一朱笔”的怪物,跳着舞着跑过来,把他吓醒了。

刚醒过来,丫鬟过来报喜,说夫人生了,生了一个男孩。包员外一听,以为这个刚生的儿子是妖魔转世,大呼“家门不幸,生此妖邪。”

包员外的二儿子包海、二儿媳李氏听说这个事,担心这个三弟将来跟他们争遗产,干脆挑唆老爹,把这个刚生出来的“妖精”给扔了。

包员外也是糊涂,竟然同意了。

所幸这件事被包员外的大儿子包山、大儿媳王氏得知,朴实的大哥把三弟捡回来,交给妻子抚养。为了抚养三弟,他们把自己刚出世的孩子交给别人养。

这个被捡回来抚养的三弟,就是包拯。

包拯被蒙在鼓里,一直以为兄嫂就是父母,一家人也都不知情,以为包拯就是他们的孩子。直到包拯7岁那年,包员外夫人过寿见到小包拯,想起自己孩子要是活着也这么大了,颇有感触,大嫂才告诉婆婆包拯就是他们儿子。

从此,包拯认过亲生父母,改称包山夫妻仍为兄嫂,但因养育之恩,仍对大哥大嫂非常尊敬,如同对待父母一般,于是民间有了“长嫂如母”的传说。

当然,这是一个演绎的故事,现实并非如此。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真实的成分。

故事中包拯的经历,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是包拯儿子的经历;故事中,后来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儿子的包员外夫妇,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就是包拯自己。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期文章,作者就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包拯的传奇故事。

1973年,合肥二钢准备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双圩大队黄泥坎生产队一带兴建石灰窑。地址选好了,却发现这一带有很多坟墓,其中据说有包拯墓。

合肥二钢在报纸上贴出告示:选址范围内的坟墓,全部都要限期迁走,包拯墓也不例外;如果逾期不迁,管他包公还是狄公,一律按照无主墓推平。

这个告示引起了合肥市文物局一名宣传干事的注意,他叫吴汉兴。

吴汉兴一看告示,着急坏了,这可是900多年历史的古墓,还是包拯墓,国家珍贵文物,怎么能为了建一个石灰窑,说推就推呢!

可在那个时代,不管什么都要给国家建设让道,包拯墓也不能“搞特殊”。吴汉兴赶紧给领导打报告,建议对包拯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所幸的是,报告很快获批。

1973年5月,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开始组织发掘。

说是包拯墓,其实是包拯家族墓群,大小几十座,最大的一座就是包拯墓。因为发掘队伍经验不足,担心发掘不慎造成破坏,一开始他们没有发掘包拯墓,而是先找了一块边缘的小墓着手,准备从小到大,积累一些经验再发掘包拯墓。

可是在这个寒酸的小墓中,队员们却发现了一口珍贵的金丝楠木棺材,棺材里有很多破碎散乱的遗骨,另外还有两块已经破碎的墓志。

幸运的是,墓志虽然碎了,还能拼起来,而且很完整,墓志上的字迹也很清晰,其中完整的一块墓志铭上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另一块缺了一角的墓志铭上写着《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后来经过技术鉴定,棺材中的遗骨就是包拯的。

随着包拯及其夫人的棺材、遗骨和墓志铭的出土,纠正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错误认知,也解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秘辛往事。

先说包拯。

包拯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祖上几代都是普通人家,无人做官。直到包拯父亲这一代,包家开始显贵了。

包拯的父亲包令仪24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一开始当知县,后来一步步升迁,干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级别大概在正厅级到副部级之间。

包拯继承父亲的事业,22岁就考中进士,本来前途光明,但包拯是个大孝子,他的两个哥哥早亡了,父母要靠他一人赡养,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他辞掉官职,回家专心尽孝。

10年后,包拯的父母先后病逝,包拯才重新出山做官,一路走向辉煌。

再说包拯的夫人董氏。

其实包拯的第一任原配夫人是李氏,但李氏早亡,没给包家添丁,包拯续弦娶了董氏。

董氏也是出身官宦人家,父亲当过武昌县令。得益良好的出身和家教,董氏温柔贤惠,恪守妇道,是包拯的贤内助。

董氏的墓志铭记载:“夫人佐公,承颜主馈,内克尽妇道,外不失族人欢心者,盖十三年。”说明董氏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整个包氏家族都很认可她。

包拯和董氏感情和睦,根据墓志铭记载,董氏为包拯生两子两女,“长曰繶,早卒;次曰绶,大理评事。二女:一适硖石县主簿王向;一适文效,皆士族佳器。”

仅从墓志铭来看,包拯的两个儿子都是董氏所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董氏嫁给包拯后,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包繶,就是包拯的长子。儿女双全,包拯很幸福,也没再继续生育。

包繶19岁时,娶崔氏为妻,因为父亲包拯级别高,包繶很早荫补得了“太常寺太祝”之职,后来被派到湖南任潭州通判。

可惜包繶年寿不永,还没来得及上任,英年早逝了。

这一年,包拯50岁,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痛苦万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我国古代,如果一个男人没有儿子,就不能传宗接代,不管当多大的官,都无法弥补这样的遗憾。包拯也不例外。

可儿子病逝时,包拯年龄已长,没了生育能力,只能接受现状。

幸运的是,包繶走前,妻子崔氏已经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包拯的孙子包文辅,这个小孙子成了包拯唯一的传后人,让包拯感到些许慰藉。

可天不遂人愿,5年后,包文辅不幸早夭,包拯家唯一的香火断了。

这一年,包拯55岁,他仰天长叹:我一生正直,为何苍天如此对我?用一个残忍的成语形容,此时的包拯已经是“绝后”了。

老年丧子又失孙,命运对于这个清正廉明的老人来说,未免太过残酷。

一转眼又是5年,包拯60岁了。

这一年大寿,儿媳崔氏突然抱来了一个孩子,告诉包拯:公公,你还有一个儿子。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命运给包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吗?

原来,古代但凡有些地位的男人,很多都是三妻四妾,这并不是他们特别爱好女色,而是因为三妻四妾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生儿子传宗接代的重要保障。

包拯续弦娶董氏时,董家那边除了陪送嫁妆,还把董氏的贴身丫鬟孙氏,一起送到了包家,这种女方嫁人时带来的贴身丫鬟在古代称为“媵妾”。

媵,陪伴;妾,次于妻的配偶,媵妾的意思不言而明。

通俗地讲,媵妾就是随妻嫁过来的贴身丫鬟,地位不如明媒正娶的妻,不如正式纳来的妾,但比一般奴婢地位要高,兼具仆人和小妾的双重作用。

包拯虽是刚正不阿的清官,但在男女之事上也不能免俗,媵妾孙氏就曾被他“临幸”过,这大概是包拯58岁左右的事,“临幸”的目的应该就是为了生孩子。

遗憾的是,不久之后,孙氏不知因为什么事惹怒了包拯,被包拯赶出家门,回到了自己娘家。大家都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孙氏其实已经怀上了包拯的孩子。

再说包拯的长子包繶死后,妻子崔氏没有再嫁,而是留在包家抚养儿子,孝敬公婆,后来包文辅早夭,包拯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守寡在家,主动劝她再嫁。崔氏执意不从,称“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

后来,崔氏听说被包拯扫地出门的媵妾孙氏怀孕了,就悄悄找到孙氏,经常给她送钱送物接济她的生活,让她好好保胎休养。

再后来,孙氏顺利生下一个儿子,崔氏知道这是公公包拯之子,将来要传承包家的香火,便把这个刚出生的“小叔子”抱到自己这里抚养,还给男孩取了一个名字叫包綖。

包诞这件事,崔氏一直没跟任何人透露,对外说这是自己抱养的孩子,就连包拯夫妇对此都毫不知情。至于崔氏为何如此保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时光荏苒,很快到了包拯六十大寿,崔氏终于将真相和盘托出,包拯激动地老泪纵横,认下了这个亲生儿子。

尽管如此,包绶的母亲孙氏并未一起回到包家,仍然没有名分,包绶按照古代的宗族规则,认了包拯的正妻董氏为母,这便是董氏墓志铭说她“生有二子,长曰繶,早卒;次曰绶(原名綖)”的原因了。

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岁。 宋仁宗亲往灵堂吊唁,看到了年仅5岁的包綖。

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家中勤俭朴素,包綖衣着也十分普通,宋仁宗便赐给包家许多财物,还钦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5岁的包綖就这样“当了官”。

此后,包綖随同家人护送包拯的灵柩回到老家合肥,开始读书识字,并改名为包绶。包绶虽然认了董氏为母,但实际上是在长嫂崔氏的照顾下长大的。

包绶9岁时,董氏病逝,崔氏成了包家的主事人,包绶成年后,就由崔氏作主给他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

包绶成婚后,崔氏又派人到开封一带找到了包绶的生母孙氏,把孙氏接回合肥,让包绶母子团聚。此后,张氏早亡,崔氏又给包绶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为妻。

可以说,崔氏虽然是包绶的嫂子,却如同母亲一样,对他有养育之恩;包绶对崔氏也是极尽孝敬,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

1094年,崔氏病逝,享年62岁。

崔氏去世之时,包绶正在开封担任国子监丞,闻讯后悲痛欲绝,连夜赶回合肥奔丧,为崔氏披麻戴孝,犹如对待生母一样。

包绶成年以后,在岳父文彦博的举荐下做了官,他绶的仕途虽然不像包拯那样一路升迁,身居高位,但也像包拯一样廉洁奉公,不慕名利。没有辱没家门。

1105年10月,包绶调任谭州(今湖南长沙)通判,未料在赴任途中身染重疾,竟一病不起,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病逝,享年47岁。

至此,这段“长嫂如母”的佳话终于落下了帷幕。民间传说包拯被自己的长嫂养大,其实是张冠李戴,把儿子的经历套在了老爹身上。

这件事并非作者臆造,而是出自《宋史包拯传》的记载: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后改名绶)。

不管是正史,还是传说,这段“长嫂如母”的佳话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崔氏抚养包拯次子的故事,充分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和母性的伟大,令我们肃然起敬!

参考资料:《宋史》、《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宋朝奉郎包公墓志铭》等。

相关推荐

​大大用典丨猛药去疴

​大大用典丨猛药去疴

197

大大用典丨猛药去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

​脚板苕种植技术

74

脚板苕种植技术 选前5年没种过脚板苕的地块,作育苗地或栽播地。2-3年没种过脚板苕的地块,作直播脚板苕地。苗床:育苗地可选在两季田中,水稻收获后种植秋菜、秋菜收获后,翻...

​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什么故事

​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什么故事

186

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什么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 “世纪伟人”爱因斯坦,诺贝尔奖得主,提出了相对论、质能方程等研究成果,对核物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刷新了人们看世界的眼光...

​靖难之役的功臣介绍

​靖难之役的功臣介绍

149

靖难之役的功臣介绍 靖难之役的功臣介绍 其实朱棣本来只是对于建文帝有些心生不满而已,但是那时候的朱棣还没有想要做出什么大事来,但是在他的身边有三个人,也正是因为这三...

​禁门之变的影响是什么

​禁门之变的影响是什么

71

禁门之变的影响是什么 禁门之变的影响 1864年8月20日的这一天,日本的历史上被记录下来了这一事件。这一事件也是自1615年以来的大坂夏之阵,首次的相互交战。这场事件就是著名的“...

​揭露米兰敕令的颁布者是谁

​揭露米兰敕令的颁布者是谁

195

揭露米兰敕令的颁布者是谁 米兰敕令的颁布者 米兰敕令的颁布者就是世界上伟大的古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在位两年之后,由于公元313年颁布了宽容基督教的敕令...

​简述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简述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54

简述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都德作品特点 都德的作品特点主要通过其主题和艺术两方面来表现。都德受到左拉的影响很深,赞成自然主义的创作论,善于通过其细致入微的观...

​霍思燕饰演的董鄂妃一角

​霍思燕饰演的董鄂妃一角

73

霍思燕饰演的董鄂妃一角 霍思燕饰演的 董鄂妃 一角 霍思燕在电视剧《少年天子》中饰演董鄂妃,形象温婉动人,演技娴熟,深受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霍思燕坦言能与邓超、郝蕾同台...

​淮海战役双方兵力情况对比

​淮海战役双方兵力情况对比

68

淮海战役双方兵力情况对比 淮海战役兵力对比 中国解放战争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十分惊人的,而作为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堪称是战争高潮中的奇迹之战,...

​后周世宗柴荣是怎样的一个人

​后周世宗柴荣是怎样的一个人

172

后周世宗柴荣是怎样的一个人 后周 世宗 柴荣 是怎样的一个人 柴荣在 历史 上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君主,后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的高,因为他在位时间创造了后周的繁华和昌盛,被史学家...

​汉中之战双方兵力投入如何?

​汉中之战双方兵力投入如何?

160

汉中之战双方兵力投入如何? 汉中之战双方兵力投入如何? 汉中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的 东汉 末年,这场战争对于魏国和蜀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就代表能够将汉中...

​汉武帝穷兵黩武是怎么回事

​汉武帝穷兵黩武是怎么回事

70

汉武帝穷兵黩武是怎么回事 汉武帝穷兵黩武是怎么回事 所谓“穷兵黩武”,就是用尽所有的兵力随意地发动战争。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位好战的 皇帝 。他在位期间多次大败 匈奴 开...

​维多利亚的秘密:盘点维密天使的过去和现在

​维多利亚的秘密:盘点维密天使的过去和现在

169

维多利亚的秘密:盘点维密天使的过去和现在 维密天使 Tyra Banks,Gisele Bundchen和Naomi Campbell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三位超模,拥有悠久的职业生涯。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在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