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这一概念的来历是什么?“汉地十八省”是否是事实存在?

“汉地”这一概念的来历是什么?“汉地十八省”是否是事实存在?

这些年,“汉地”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相比以前经常提及的“中原”、“中土”、“华夏”等历史名词,似乎现代人更喜欢使用汉地这一词汇,来形容和描述历史上汉族人聚居的这片地区。

那么,汉地这一词汇,是从何而来的呢?经常在网上可以看到“汉地十八省”这一概念,想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

汉地,最早指汉朝的领土,后来演变为汉族地区的代称。早先我们说过,汉武帝打下的这片疆土,成为了汉民族形成的共同地域。汉地的范围,最初是由汉武帝确定下来的。

汉族分布图

在古代,华夏族居住的地区,那时候没有汉朝,所以也没有汉地这个称呼。当时的人们形容天下的地域的时候,往往使用“华夏九州”这一概念。

九州,又名赤县神州,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根据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由于年代久远,所以存在几种不同说法,《尔雅》中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周礼》中有幽州与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这有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说法不同,也有可能是先秦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划分方式有异。

禹贡九州

那么根据记载,当时的冀州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有可能包括部分辽东。兖州在今天山东西部,青州在山东东部,徐州在江苏北部,豫州在河南大部,荆州在湖北、湖南两省,扬州在淮河以南的安徽、江苏部分以及浙江、江西等省,雍州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东部和宁夏,梁州在今天的四川、贵州一带。幽州则在今天的河北北部,营州在辽东,并州大约是山西,十二州据传是舜帝的时期。

大禹像

很难认为当时的人们有明确的行政区划概念,所以九州的概念更多的只是地域名称,华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九州实际上是汉地的雏形,后来成为了一个别称。

西汉在最初统一的时候,疆土也局限在上述九州之内,两广、云南等地当时并不属于中原王朝。经过秦汉四百余年的大一统时期,汉族民族共同体形成,开始出现汉地、汉疆、汉土、汉境等一系列概念。

比如北魏时期,明元帝对崔浩曰:“卿谓先帝如何?”崔浩曰:“太祖用漠北淳朴之人,南入汉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舜、禹齐烈,臣岂能仰名。”此时汉地这一名称已经广泛出现。

所以如果总结一下,汉地的来历就是秦汉大一统王朝统治长久,通过政治统一与经济文化发展而形成的汉族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共同地域的普遍称呼,与藏地、印度斯坦、阿拉比亚等地的称呼一样,是一种民族共同地域称呼。

那么这个民族共同地域在之后的两千余年里,基本保持了长期稳定,有很多地方可能汉朝纳入了版图,但是并没有改土归流或者人口也不多,但是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在后来都没有脱离中国,并最终同质化为高度统一的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带。

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汉地十八省”这个概念,就没有这么简单了。这个概念严格来说,是一个本身并不存在的概念。你现在如果问一问网民,他们十有八九都会回答,这是清朝的概念。一般人会说这是清朝的行政区划,民族主义者会说这是清朝限制汉族发展的地理概念。但是这都不是事实。

由于两千年内这一地域相当稳定,所以每一个朝代,要说对它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也就是按照当时行政区划的不同而定。比如汉朝的时候会称呼为“汉十三州”,唐朝的时候会称为“唐十五道”,明朝的时候会称呼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加上本来是汉地的交趾的话,就是两京十四布政使司。

宋朝有很多地方没有收复,但是宋朝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叫二十四路,加上北宋最后几年收复的燕云地区,叫二十六路,实际上含义是一样的,包括秦朝的四十八郡,也是指这块地方。

那么清朝的时候,清政府在明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基础上,将湖广布政使司分为湖北、湖南两省,将南直隶分成江苏、安徽两省,从陕西分出甘肃,于是形成了十八个省。这就是后来“汉地十八省”的由来。

汉地十八省

但是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讲法,这十八个省的正式官方名称应该是“内地十八省”,有人说那不一样吗?那不一样。汉地十八省,意思是汉族人只有这十八个省,或者说汉族人只分布于这十八个省,但是这显然不是事实。

即便清朝整体实行一种民族隔离的政策,但是辽宁也不是没有汉族人,陕西省和直隶省的边界都到达明长城以北,四川省的西部也包括了藏族地区,而且直到清末,外蒙古竟然有十多万汉族人,十八省从来也没有成为汉族的自然边界,也没有人把汉族人人为限制在明长城以内的地区。

其次,“内地十八省”的称呼表明与中国的这些内地省份对应的还应该有边疆地区,这些边疆地区属于中国,仅仅与内地相对。提汉地十八省就不行了,这里是汉地,那里是满洲,那里是西藏,解放前曾经有一种地理划分方式,说中国有汉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五大部分组成,其中汉地又叫“中国本部”,这个实际上是一个西方人生造出来的词,硬生生造成分裂。与此类似的概念还有内外蒙古,甚至内外西藏,历史上蒙古只有南北之分,哪有外蒙古、外东北这样的概念?英国人生造的一种名为“内藏”、“外藏”的概念更为荒唐,它讲青海和西藏是“内藏”,中国拥有主权。其余的西藏大部分地方是“外藏”,中国只应该拥有宗主权,这是一种子虚乌有的说法,极易造成分裂。所以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

清朝时期之所以有“内地十八省”的概念,是因为当时这一区域人口众多,用郡县制编户齐民进行管理,是国家的核心地带。所以一字之差就会把国家的核心地带歪曲成应该独立的民族主义地域。

汉地填充图,该图包括所有汉文化地区

网络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承认“汉地十八省”这一概念,进而散布一些民族分裂言论,打开百度就可以在推荐上看到“只有汉地十八省才是中国”这种反动违法的言论,可能是现在网络管理不善,在此也不便过多评论。

还有一种人,不承认这一概念,但是又认为,这一概念是满清政府对汉人的“种族隔离”概念,说着说着又说到一种虽然不是分裂言论,但是能和分裂言论起同样效果的语言陷阱里,这种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历史了解不够。实际上,在清末之前,从来没有这个概念,一直都是“内地”这个概念,清朝官方是认为这一地区是国家的核心地带,不是什么“种族隔离”的地区。至于你要问其他地方汉族人为什么那么少,除了东北柳条边以北的地区是真正禁止除了旗人之外的其他民族进入之外,其余的地方,也包括东北,就算拉着汉族人去,汉族人会去那种冬天零下四十多度的苦寒之地吗?别的不说,敦煌和玉门关一带的汉族人,还是清朝时期恢复的,之前那地方从归义军陷落开始,被汉族人扔了好几百年了,明朝一度恢复,但是关西七卫最终也还是丢了,西域也是清朝时期收复的。

像西藏这种地方,有的人的意思是清朝之前那地方汉族人很多是吗?哪个时期?

实际上这个概念是清朝末年混杂在革命党内部的帮会分子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明显是化用了清政府官方的内地十八省这一说法,他们主张汉地十八省独立建国,或者最多包括辽东,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极端民族主义主张,这种主张如果变成现实,国家就会分裂解体。

统一毕竟是主流,这一主张没有成功,现在还在网络上大肆宣传,除了西方的某些势力生造之外,也确实有某种现实的依托。就像“大藏区”也是一个伪概念,尤其是是一个行政上的伪概念,但是藏地仍然是藏族的民族共同地域一样,“汉地十八省独立”这种甚嚣尘上的伪概念的现实依托,就是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整体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那么在这些聚居地中,汉族的聚居地大部分集中在东部,这个聚居地由于汉族人占大多数,于是就有汉地这一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概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概念是一个民族分布的概念,从来不是一个国家应该有而且必须有的状态。就像藏区自古存在,但是从来也不曾存在一个行政上的“大藏区”一样,每个中原王朝都在这片土地上,但不仅仅限于这片土地,汉、晋、唐、元、明、清等王朝都曾超过这片土地,统一了西域、漠北、西藏等广袤的边疆地区,并不能够说汉族人就应该并且仅仅应该待在长城以南的地方。

再者,汉地的本意是汉朝的疆土。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域也是汉地。说什么“玉门关外非吾有”,那是一种极度狭隘的认知,是极其有害并且没有任何现实利益的,也是不现实的。

西汉疆域图

而且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漏洞:辽东、河套、代北这些自古以来就是汉地的地方没有包括在这十八个省以内,四川省西部却包括了不少藏族地区,可以看出把这十八个省笼统地和汉地对应本身就不合理。

历史上的汉地还包括汉朝的汉四郡和交趾地区,以及缅北的部分地区,也应该包括西域,有时琉球也算在内,这一地区是历史上汉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后来汉四郡和交趾脱离,形成了后来的规模。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汉地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汉族民族共同地域,是中国的内地核心,是国家统一的基石,而汉地十八省是从清朝内地十八省中化用出来的一个伪概念,生搬硬套挑拨民族矛盾。汉地与十八省之所以不完全对应,就是顺应民族杂居的现实状态,避免地域撕裂和国家分裂,所以单拉十八省独立的言论从来也没有变成过现实,可想而知以后也不会成为现实,随着东北汉化,这一言论更没有任何现实可取之处。

但是网络上目前言论嘈杂而且缺乏管理,诸如“汉地中国论”、“中国本部论”这种说法,实际上和“满蒙非中国论”这种言论是殊途同归,一个说只有汉地才是中国,一个说满蒙不是中国,目的都是想分裂削弱我们的祖国,希望广大网友对这种言论要持警惕态度,驳斥这种谬论。当然如果“只有汉地才是中国”这样的理论被大部分人接受了,那带来的只能是灾难。

这个词近年来高频出现,与这种民族主义言论大量在网络上乃至线下蔓延也很有关系,许多人只知道有乐浪交趾琉球,不知道有西域东北西藏,这是一种起源于明末地下帮会的认知里的东西,许多人缺乏了解,以为这是现在或者清末才出现的。鉴于篇幅,不便大幅展开。总之,许多事情,不能没有原则。其余的事情,诸位权且看着办吧。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揭秘活佛济公是什么罗汉

​揭秘活佛济公是什么罗汉

113

揭秘活佛济公是什么罗汉 济公是什么罗汉 大家在年少时一定看过《济公游记》这部电视剧吧,饰演济公的演员叫做游本昌,可以说他真正演活了济公这个形象。济公破衣烂帽,疯疯癫...

​蔡邕听琴的故事介绍

​蔡邕听琴的故事介绍

55

蔡邕听琴的故事介绍 蔡邕听琴 “蔡邕听琴”这一故事出自于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蔡邕传》一文。话说,有一次,蔡邕的好朋友林仁得知他已经回乡了,便准备了一桌酒席来招待蔡邕。...

​著名历史事件鸿门宴背景介绍

​著名历史事件鸿门宴背景介绍

157

著名历史事件鸿门宴背景介绍 鸿门宴背景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事件讲的是秦朝末年两位起义军首领项羽与刘邦为了争霸天下而进行的一场较量,那么鸿门宴背景是什么呢...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何意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何意

157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何意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何意 朱熹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他发展儒家的学说,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学说很受统治者的欢迎,被他们曲解为:人不应该要...

​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简介资料

​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简介资料

77

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简介资料 林泰曾简介 林泰曾简介中提到他于1851年出生,同治六年福建船政学堂对外招收首届应届学生,林泰曾有幸被招入,在学堂中学习驾驶技术。林泰曾学习十分...

​薛仁贵墓地在什么地方

​薛仁贵墓地在什么地方

117

薛仁贵墓地在什么地方 薛仁贵墓地 薛仁贵是我国古代,唐朝初期的重臣,名为礼,曾官拜左武卫大将军。他虽然出身平民,但一生战功赫赫,为众人所称道。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

​尉迟恭单鞭救主立功劳

​尉迟恭单鞭救主立功劳

166

尉迟恭单鞭救主立功劳 尉迟恭单鞭救主 在历朝历代众多的名将中,唐代开国名将尉迟公算是比较有特点的一位。尉迟恭此人出身并不高贵,武力值也平常,在隋唐众好汉中只得位居第...

​探秘诸葛亮鲜为人知的传说 诸葛亮身材有多高

​探秘诸葛亮鲜为人知的传说 诸葛亮身材有多高

173

探秘诸葛亮鲜为人知的传说 诸葛亮身材有多高 诸葛亮 的传说 传说诸葛亮才能很高,人也很帅,面容清雅,身高八尺,美男子一个。诸葛亮的妻子很丑,姓黄名月英,后人有传说不知真...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简介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简介

90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大家对她的印象,不外乎著名的诗人,词作家等等光环,她的许多作品给我们后人以精神食粮。的确,李清照的词,婉约大气,很有韵...

​斩赤红之瞳帝国有哪些强力的帝具?

​斩赤红之瞳帝国有哪些强力的帝具?

84

斩赤红之瞳帝国有哪些强力的帝具? 艾斯德斯 艾斯德斯 动漫《斩·赤红之瞳!》中的重要人物。和布德大将军齐名的超S战斗狂人,整个帝国中最年轻且最强的将军,现在为特殊警察组...

​廖氏字辈派语大汇编 二

158

廖氏字辈派语大汇编 二 广西灵山县三隆镇字辈 朝光国兴可帮文敏允茂和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君塘镇廖氏 大德玉邦之 世代开文运 崇儒必圣贤 袁才思正国 敦品贵绍先 得志仁义广 立朝...

​《就等你下课了》作者:灼夜

​《就等你下课了》作者:灼夜

74

《就等你下课了》作者:灼夜 每日更新,欢迎推荐 每日书单 1.《外星女主在娱乐圈》作者:颜羽星 2.《草根女帝》作者:杨不寻 3.《反派女配洗白日常[穿书]》作者:今悠 4.《海上华亭...

​杨澜在ted演讲上演讲-重塑中国的年轻一代

​杨澜在ted演讲上演讲-重塑中国的年轻一代

67

杨澜在ted演讲上演讲-重塑中国的年轻一代 导读:杨澜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在ted演讲上演讲《重塑中国的年轻一代》,演讲中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岁月,也讲述了当今青少年的世界观。 杨...

​如何练习瘦金体?

​如何练习瘦金体?

157

如何练习瘦金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从“器”讲起。 一、工具的选择 1、笔 初学者学习瘦金的时候建议是不要用软笔,而用硬笔学习,因为瘦金的运转提顿运笔痕迹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