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常建诗三首,意境清寂幽邃)
导语
常建出生于公元708年,祖籍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可能是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公元727年,常建与王昌龄同榜登进士,授职盱(xū)眙(yí)(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县尉。
因为性格孤僻耿直,不攀附权贵,导致仕途失意,常建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等诸峰,有隐居之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政局动荡,常建辞官不做,移家隐居鄂渚(今湖北省武汉市)的西山。他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得当时的文人赞誉。
常建在隐居期间写了许多诗篇,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清幽澄澈。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常建逝世于公元765年,享年58岁。
第一首《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诗人在江上调整琴弦,每拉一根琴弦,就感到心灵一片清明。玉琴是指用梧桐木制成的古琴,因为梧桐木色泽如玉而得名。用玉琴来形容古琴的高贵和美好。一弦清一心是指诗人的心境与琴声相通,达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诗人弹完了七根琴弦,琴声清越悠扬,使得周围的树木都显得幽静阴凉。泠泠是形容声音清亮的拟声词,七弦是指古琴的七根琴弦,遍是指全部。万木是指江边的树林,澄幽阴是指清净幽深的阴影。用万木澄幽阴来形容江边的景色与琴声相映成趣,也反映了诗人的寂寞和超脱。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诗人的琴声有如魔力,能够使江中的月光更加明亮,也能够使江水更加深沉。江月白是指月亮在江面上的倒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美丽和浪漫。
江水深是指江水的深度,也可以引申为江水的富饶和神秘。这里用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来形容诗人的琴声有着神奇的效果,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写诗人对古琴的珍爱和欣赏,认为用梧桐木制成的古琴不亚于黄金。梧桐枝是指梧桐木,可以用来制作古琴。徽黄金是指用黄金做成的琴徽,是古琴上用来标示音节的装饰物。
这里用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来形容诗人对古琴的价值和美感有了新的认识,也暗示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古琴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江边弹奏古琴的情景和心境,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清高孤寂、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诗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富有音乐美感的语言,如玉琴、泠泠、江月白等,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古琴诗,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古琴的崇尚和情感。
第二首《题湖上》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湖上老人坐矶头”
,矶头是指三面环水,一面连接岸边的地方,或者是堤防和滩地的靠岸较短建筑物。老人坐在矶头上,显得孤独而安详,与周围的景物相得益彰。
“湖里桃花水却流”,
桃花是指春天开放的桃树花,也可以指桃红色的水草或浮萍。水却流是指水流缓慢而平静。这句表现了湖中的生机和色彩,与老人形成了对比,也增加了诗意。
“竹竿袅袅波无际”,
竹竿是指用竹子做成的钓鱼杆,袅袅是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波无际是指湖面波光粼粼,一望无际。这句表现了老人垂钓时的闲适和恬淡,也显示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欣赏。
“不知何者吞吾钩”,
写出了老人垂钓时的心态和境界。不知何者是指不知道哪一条鱼会上钩,吞吾钩是指吃掉我钓鱼用的鱼钩。这句表现了老人垂钓时的无所谓和无所求,也暗示了他对世事的超脱和洒脱。
这首诗以湖上垂钓为题材,通过对比和渲染,展现了一幅清新而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无求的超然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第三首《塞下曲·其二》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诗人站在明君祠上,眺望北海的情景。北海指的是今天的阿拉善盟,是西域的边陲之地。阴风是寒冷刺骨的风,动地来表示风势很大,形容了西域的恶劣环境。
明君祠是为了纪念汉代昭君出塞而建的祠堂,昭君是汉元帝时期被送给匈奴单于为妻的美女,她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龙堆是古代西域沙丘的名称,因为沙丘形状像龙而得名。
这句既展现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西域辽阔荒凉的印象。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诗人在沙场上看到了无数戍边将士的遗骨,他们都是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的英雄。髑髅是头骨的意思,长城卒是指守卫长城的士兵。日暮是指夕阳西下的时候,沙场是指战场。飞作灰是指尸骨被风吹散成灰烬。
这句既揭示了西域战事频繁的历史事实,又抒发了诗人对战争惨烈和将士牺牲的悲哀之情。
这首诗以昭君祠为背景,以北海阴风和龙堆沙丘为景物,以戍边将士的髑髅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西域边塞的沧桑变迁和战争残酷。诗人用深刻的感情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昭君和将士们的敬慕和哀悼,也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担忧。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结
常建的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的襟怀。他的诗也具有浪漫主义特质和音乐性灵。
常建的诗将仙境和禅境化入山水,以表现朗鉴澄照的理趣;善于捕捉光影以构成清泠幽微的意境;并能层次丰富地描绘日色变化中的景观,这些都是他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