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的秘密—-19世纪英国的穷人以及救济制度
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使团中,有一位主计员约翰.巴罗,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留下的《中国行记》比较注意民生物价方面的信息。
约翰.巴罗曾经把他经过的“中国人口最多最丰产“的五个省份做比较。(直隶山东,江南,浙江,江西)他认为,直隶农民的生活最为困苦。
18世纪的欧洲大陆和中国实际都有很多穷人
“他们的房屋是四面泥墙,屋顶铺芦苇,稻草或者高粱秆,房屋内用草席分成两间,每间墙上开一小孔通风和进光线。……百姓大多穿蓝棉衣、棉裤,戴草帽,穿草鞋。
……家具是两三个罐子几个最粗糙的浴盆,一口大铁锅、一口煎锅,一个可挪动的炉子。桌椅是不需要的,男女都席地而坐。他们就这样围着大铁锅,吃饭时每人手拿一个盆。面黄肌瘦足以说明缺乏营养。
……食物主要是米饭、粟,或其他谷物,加点葱蒜,有时,作为享受用油炒菜,油是各种植物榨出的,如芝麻。”“各种鱼都缺少。”“穷人吃得起不过是猪肉和米饭。”冬天,农民“缺乏燃料、衣服,甚至无庇护所,据说成千上万的人被冻死饿死”,所以卖儿卖女。”
以上的贫困状态让今天人难以想象,但是如果你以为,当时的欧洲和英国普通人过得有多富裕,那也是一个误会。实际上就在马戛尔尼使团访问北京的那几年,英国国内就发生了多次因为粮价过高导致的食物骚乱。
19世纪牛津市场
1800年,牛津(就是那个著名的大学所在地)发生了粮食骚乱,买不起粮的贫民冲进面包店强行“降价销售”,而英国内政大臣当即派遣骑兵前去弹压。这种出动军队来镇压食物骚乱的事情,在这个时期非常普遍。
这个状况就是到了50年后也改变不大。英国历史学家赫西在《1815 -1939 年的英国史》中, 记录了时人对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贫困状况的记述:“在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里, 差不多20个人中有1个人就是乞丐;根据济贫法委员会的报告, 社会上1/5的人衣不蔽体。
根据呈递给枢密院的医疗状况报告, 农业工人和城镇中的大批劳动者食不果腹, 乃至患上众所周知的饥饿症而命丧黄泉;英国绝大部分居民过着枯燥无味而又不停劳作的生活, 年老时毫无希望, 赤贫如洗, 唯有靠教会救济。
不列颠群岛
虽然当时是最富裕的国家,但一个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的英国人,吃得怎么样仍然要取决于他身处什么阶层,和生活在什么地方。
体力阶层的一日三餐
1867年,英国的2410万居民中,有77%属于“体力劳动者”,根据对伦敦监狱男性犯人的体格调查来看,当时伦敦的下层男性平均身高是5英尺5.5英寸(1.66米),甚至比中世纪伦敦居民更矮。下层男性一般都是农业工人以及工厂工人,这些人的工作没有任何保障,也就是说他们随时可能失业。在失业的时候,他们很可能要靠典当家产才能对付过去。
19世纪中期的英国,特别是英格兰,基本没有我们中国意义上的“农民”。(在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还少量存在)
全国大部分的土地,掌握在约7000个大地主手中,1873年掌握在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只有约10%。而大地主们把土地分给农场主经营,农场主再雇佣“农业工人”为其打工。
所以在当时的英国,取代中国的“自耕农”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是“农业工人”,他们和那些在工厂里上班的同胞一样,靠农场主给他们发的工资到市场上采购食品而活。
但是,和工厂不一样的是,农业是有季节性的,活多的时候累得要死,清闲的时候又完全没有事情做,于是等到农闲时,农业工人就开始“季节性失业”了。
早餐
如果幸运的没有失业的话,体力阶层劳动者的早餐,会从面包和燕麦粥中选择。南部更多的吃面包,而北部更多的吃燕麦粥。
如果经济状况比较好,也许男主人会在吃面包或者粥时加一杯啤酒,可以注意到,无论是啤酒,面包,燕麦粥都不需要太多时间准备,都是去市场上买过来的“快餐”。
对19世纪前期的英国穷人来说这是“土豆盛世”
午餐
一般来说,男主人会在工厂吃饭,因此只有女性和儿童会留在家里吃午餐,午餐内容往往是水煮土豆和一份可以蘸着食用的酱汁。至于肉,一般也是看不到的。
男主人作为挣钱的人,伙食无疑要比这个好,牛腰子布丁,菜肉饼(Pasties),狼吞虎咽馅饼(Clanger)等传统美食就是在当时开始流行的。
黑暗料理牛腰馅饼
晚餐
19世纪初期,英国南部的普通工人,晚餐一般是面包啤酒,而北部一般是燕麦和土豆(和早餐一样),和中午一样,如果能有幸看见一点荤腥,那么家里赚钱的人会优先享用它。
当时一般英国人餐桌上的面包并非全麦面包,而是大麦和小麦混合的产物,纯小麦面包的价格是普通混合面包的两倍。
在维多利亚时代初期,英国南方农村的穷人们,吃得非常寒酸,每天一磅面包就是全天的食物。一磅换算成公斤是0.45KGS。就这么一点食物要供全家吃一天。
以上就是19世纪初期英国普通体力阶层正常情况下的一天食谱,感觉怎么样?
1834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访问英国,他看到英国人的生活状况后感慨,就生活水平而言,英国的穷人在不失业的情况下吃得上面包(虽然不是总能吃饱),甚至偶尔可以见肉,这已经与法国的中等农家水平相当。
不谈中国了,在当时的欧洲大多数地方,穷人们过得其实比以上情况更差。法国的穷人连面包都吃不起,在荒年只能用麦子换取粗粮勉强度日。
但是,以上的一日三餐并不能概括19世纪英国的贫困状况。
让法国人托克维尔吃惊的是另一件事:一方面,作为最富裕的国家,英国穷人们过得比欧洲其他国家好。但另一方面,失业人数又是如此之多,接受公共福利才能活下去的失业者,居然占到了全部英国人口的1/6!(欧洲穷国葡萄牙,虽然农民们往往吃粗粮度日,但完全没饭吃,只有接受救济才能活下去的贫困人口不过是全民的1/25。)
其实是早期工业社会的脆弱性体现:
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葡萄牙农民虽然生活更困苦,但只要不碰到完全绝收,好歹家里总有几亩田,在野外也可以挖挖野菜,总不会完全断粮。
圈地运动消灭了佃农阶层
当时的英国做为第一个开始了工业革命的国家,虽然一般情况人们生活水准提高了,但这种完全靠雇佣生活的脆弱性高于传统社会,也许工人们今天还能吃牛腰子馅饼,明天也许就失业了。当时可没什么劳动法约束资本家不许裁人。而因为圈地运动,失业者甚至无权到野外去挖野菜维生—-这些土地被大地主们圈着呢。
所以,其实作为常态和长期化的大量失业,其实是工业社会才会出现的情景,农业社会要是大量出现流民那就一般都是病入膏肓了。比如明末,仅仅数百万规模的农民吃不上饭,就能造成一个上亿人口的帝国灭亡.( 明末陕西人口约500万)
而19世纪的大英帝国,尽管有1/6的人口失业,仍然不耽误它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继续它的“维多利亚盛世”!
其中的奥秘何在?
济贫院制度
16世纪,1536年,即中国的嘉靖十五年,英国通过了一条法律<亨利济贫法》,法案中的主要内容是:
一,地方政府可以用公共资金救助无劳动能力的流浪者。
二,地方政府可以帮助那些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流浪者。
三,地方政府可以对那些有劳动能力却不愿意工作的流浪者严加惩罚。
有人不禁要问,为何英国能这样大规模救济贫民?是因为英国国王心肠特别好吗?
和监狱很相似的济贫院
这就要说到当时英国产生大量流浪者的社会背景了。因为当时英国的地主们正掀起圈地运动,即把原先用来种田的土地,改养羊来出产羊毛,再用于出口,这样给英国地主们赚了大笔的利润。
但牧羊是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的,往往原先需要200人耕种的土地,改成牧场后,只需要2-3个人就够了。那剩下的190多个人怎么办?自然成了流民。
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英国工商业吸收不了这么多多余人口,这些人部分开始向海外移民,还有一部分不得已就成了城市流浪者,时间一长,对于城市稳定来说就是个威胁。
所以代表着地主利益的英国议会,在这时也不介意拿出钱来救济贫民。毕竟比起贫民吃不起饭造反,从圈地运动中赚到的钱才是大头。
英国的济贫制度,就这样一直从16世纪到19世纪不断演变和发展,伴随着英国的海外殖民,工业革命开启等大事的发生,一路为了大英帝国的繁荣保驾护航。
到19世纪中期,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国家形态转变,虽然国力大增,但也不可避免的开始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循环。而经济危机发生,最倒霉的必然是工人。
1842年5月,英国曼彻斯特一地就有116家工厂停工,到7月时,全国就有100万人失业,全国一下出现了近200万的乞丐,考虑到这时英国人口不到2000万,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乞讨,这种失业狂潮让人想起来就脑袋发麻。
于是在这个时期,英国《济贫法》出现了新变化,1834年,修改过的济贫法规定,任何贫民想接受救济,就必须进入官方管理的“济贫院”。(类似于收容站)
19世纪50年代,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接受了济贫院救济的成年健全男子,居然占到了总比例的13%,到19世纪90年代,这个比例更提高到了31%。众所周知,吃不饱饭的人群聚集起来,往往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和朝代解体,而英国的济贫法就成了社会的解压阀。
济贫院的生活其实并不好,如济贫院中提供的食物,每周前三天食谱是:
1,5品脱肉汤,或者同样多的稀粥(总共相当于2.84升)
2,12盎司面包,8盎司土豆,5盎司煮肉(每盎司等于28克)
听起来似乎不错,但这种肉汤却是可以随意稀释的,一般情况下简直是清澈见底。当时的穷人非常厌恶这种肉汤,因为在10加仑的汤里,只有4磅牛肉和4磅薏米,以及少量洋葱。而这还是“比较实在的”(每加仑相当于4.5升,每磅相当于0.45KGS)
生活在济贫院的穷人们,除了处于常年饥饿以外,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家庭成员会被强行拆散,根据年龄不同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日常还要遭受看守者的虐待。1839年,英国肯特郡甚至流传着进了济贫院的儿童被杀死做成肉饼的恐怖谣言。
在这种情况下,济贫院在英国有了一个糟糕的外号“穷人的巴士底狱”。不少贫民宁可变卖所有家产,撑到完全一无所有才愿意进济贫院。
这个时代的“济贫法”,其根本上是认为贫穷是有罪的,需要加以惩罚的,所以在济贫院中刻意设置了让人望而却步的残酷课程。
炸鱼和薯条诞生于19世纪后期
黄金岁月
英国穷人生活的实质改善,其实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济贫院为代表的<<济贫法》在英国声名狼藉,但它客观上确实帮助了英国穷人熬过那段血腥资本主义时期,到1870年以后到1900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这被称为“黄金岁月”。
根据现代经济学家研究,从1850年到1900。年,英国的实际工资水平上涨了84%。从1870年到1896年,英国的人均肉食消费量上涨了三分之一。大量的廉价海外食物进入英国,丰满了英国人的餐桌。
英国工人阶级开始吃水果,一开始是吃果酱,后来进步到吃进口香蕉。而著名的英式小吃“炸鱼和薯条”,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成为英国的国民小吃。
189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常见的饮食是“牛奶,燕麦粥,土豆,和用面包和蜜糖做成的三明治,在周末还能吃上一点肉”。
这比起1850年,1800年时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资料:
《成为一名维多利亚人》
《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