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角色扮演!细看你是哪一种?
说到角色扮演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如果说到恋爱中的角色扮演,想必大家就一脸黑脸问号了。没事,看完这篇文章,我相信大家就会对恋爱中的角色扮演比较了解了,了解过后,我们就一起来反思一下,在这场角色扮演中你扮演的是哪一种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你是不是也有遇到过这类型的问题!
有男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我感觉自己总是没办法拒绝那种,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生呢?对方只要一跟我求助,我就很容易爱上对方,会情不自禁付出很多。
也有女生提出疑问:
我对我每一任对象都非常用心,总是会十分投入地为对方付出,可受伤的那个总是我。
还有的女生会问: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会因为一些小事生气,总抓住两个人闹矛盾的时机狠狠发泄,明知道自己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可就是忍不住要说出来伤害他,就想看看在我做这么过分的时候,他会不会包容我、还会不会爱我?
为何要把这三个看似没联系的问题放在一起来说?先别着急,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在小时候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别叫我,我不是你ma”
“你再这样我以后就不管你了”
“你怎么这样让人不省心,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我不这样行吗?我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啊!”
也许这些话在我们小时候,都或多或少有听到过,只不过每个人听到的频率和强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类似这样的话是你父母对你说的主流话语,那你就生活在一种“有条件的爱”的环境中。
而当我们陷入这样的环境久了,潜意识里想要对自我有所补偿,就可能面临两种情况:
一、成为“吸血鬼”式伴侣
在自己内心深处总是渴望自己是被照顾的,想要试图试探对方是不是可以无限包容你,无休止的索取爱,想要证明就算自己差到极点、糟糕透顶对方也不会离开、抛弃、贬低你。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内心有个信念,当自己弱小时、倒下时、不完美时,你所爱的人一定会嫌弃你,因为你从小就处于一种“带着诱惑”的深情中。
科胡特曾讲过:父母对孩子所有的好,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比如父母自己有个遗憾,不会弹钢琴,于是就不断要求孩子去学钢琴,而只有当孩子钢琴考级成功,他们脸上才会有微笑。
孩子从小就学会“牺牲自我意志”,变得没有自我的意识,只有满足父母的期待,才能获得父母的肯定和微笑,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后,就会渴望那个长久以来不被允许暴露在外的自我得到爱,就会病态追求这种过度的包容、无条件的爱,直到把感情消耗殆尽。
二、成为“圣母”式伴侣
试图让自己成为无限付出的完美母亲,把伴侣视化成孩子,通过无限为对方付出,只要看到对方满足的样子,你就觉得所有都值了,自己被治愈了。
这种情况是因为从小遭遇各种严厉打骂,心理学家科胡特将此称作“带敌意的坚决”,在你学习成绩不好时,你可能就会听父母说“我们两个一天到晚,起早贪黑,累死累活的还不是为了你,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然后就是一顿暴打,父母对你的管教是带着强烈的敌意的,他们在你身上发泄的是他们自己都无法承受的负面失意情绪。
这样的孩子就会渴望着一段永远不会起任何冲突矛盾、不会有打骂的关系,内心的渴望是“我会被温柔对待”也就会试图靠不断满足对方,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这两种状态的人,在感情中很轻易就会受伤,但不管是无限索取还是无限付出,最终都只会让别人讨厌。
只有当我们学会爱自己,让付出和索取都能够平衡时,爱才会被真正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