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专题展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展出
7月29日至10月 22 日,“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专题展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对西北当代艺术史的一次系统性回顾,首次梳理了不同代际西北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创作层次。展览试图通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的艺术家,从故乡到中心城市迁徙与栖居的经历,并结合时代变迁考察和研究,呈现出一条西北艺术家的生存处境、创作转向的基本脉络。展览由冯博一、缪子衿联合策划。“风滚草”的策展理念
武波《风滚草》展览现场冯博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展览的名称“风滚草”是受到了参展艺术家武波的装置作品《风滚草》的启示,以及结合了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地理位置与此次展览的学术定位。“风滚草”是西北戈壁上常见的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又被称为草原“流浪汉”,每临干旱时节,它会从土中将根收起来,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艺术家武波将风滚草悬置在巨大的墙体之间,形成狭长通道,风从墙体两侧吹出,随风摇摆的方向让不确定似乎成为了一种确定。如同风滚草的生存轨迹——将自己连根拔起,并不断移植到适宜生长的环境而发芽、开花和结果,也正暗合了此次参展的西北艺术家在生存与创作空间位移上、流变上的动态特征。
策展人之一冯博一现场导览
策展人之一缪子衿现场导览展览展出了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6位多媒介艺术家的54件/组代表作品,围绕着文化游牧的履迹,以“界限的两边,都是世界”“并非别处,从此殊途”“在路上,又不期而遇”“逶行之迹,且触地不绝”四个单元,以此提示西北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之中的位置、作用和影响。
对于此次展览的意义和价值,缪子衿在接受采访时谈道:“在过去两年和冯博一老师讨论策展方案以及互相分享艺术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家口述的生活和创作经历的鲜活与波折。策展团队邀请艺术家来银川考察当地的艺术生态和城市肌理,进行场域特定的图像生产、临时性的空间改造、声音/行为表演。本次展出的作品也许可以视作艺术家在当下迁徙与栖居所形成的新的文献。”迁徙与栖居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出现一些艺术家群落或艺术聚落,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最为出名的如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艺术东村、宋庄艺术区、重庆黄桷坪。如候鸟般迁徙而来的艺术家们没有固定住所,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迁移”成为“漂”的第一层含义。但因为诸多客观因素如房租、拆迁,以及主观因素如个人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问题,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他们的栖息地可能回到原乡,也可能在不同的异乡,这是“漂”的第二层含义。
杨志超《成长的天空》展览现场本次的参展艺术家杨志超就是一位典型的“北漂”。他1963年出生于甘肃省,1998年迁徙到北京,至今生活居住在北京宋庄。他的参展作品《成长的天空》隐含着一个温情的故事,艺术家每天需要送女儿上学,为了协调送孩子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他每天拍下送孩子过程中的电子表时间和天空,以此方式记录生活并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作方式也是受到艺术家谢德庆作品的启发,是对其《打卡》的一次致敬。
毛同强《终“我”予影》展览现场同样有着北漂经历的,是来自宁夏银川的“60后”艺术家毛同强,他以个人经历和自身经验作为创作灵感,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作品中。他的作品通常在寻常的视觉元素中,寻觅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联,梳理出生活现成品背后的时代、人性的深层脉络。其长年累月收集来的各种物品包括影像,依照自己表达的需要,被转化成各种的形式,构建出一个个新的历史现场,并勾连了艺术家个人复杂的文化记忆。“迁徙和栖居”这个议题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的生活经历一直存在着迁徙的印迹。银川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毛同强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移民家庭中。从小“外地人”的身份让他觉得“迁徙”是一种常态,他的作品不去强调“迁徙”,但却处处显露着“迁徙”的印记。此次展出的作品《终“我”予影》,他根据展览的主题和对社会的观察,运用幻灯和装置结合的方式展出了他收藏的家庭照片,体现了是他对时间和生命重量的思考,表达了每个个体都具有不确定性的人生归途,在迁徙的背后是个体和时代现场的相遇。
莫倪健作品展览现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年轻一代的主动迁徙也愈加频繁和密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此次展览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对“迁徙与栖居”也作出了不同视角的回应。“90后”艺术家莫倪健自2017年底开始尝试走上街头,通过不断行走、观察,进行现场在地创作。2021年,他开始收集公共空间里的遗留物品,通过材料转化将其作为室内雕塑,在展厅中呈现。从整体上看,他的作品是在全球化语境以及城市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下,对越来越多在趋同发展中的城市产生的共性的思考,比如中间站立的人形雪弗板,这种公共视觉元素在中国的城镇发展中随处可见。他的其他作品的素材则来自于他行走的不同城市。他的观察和行动试图为观众提供在面对熟悉而微小的景观时的一点日常之外的视角。
邢丹文《线》展览现场在人口的主动迁徙中,对于西安籍艺术家邢丹文来说,也许并非是一种背井离乡的悲情,而是流动带来的希望与开阔。她的艺术求学和生活的足迹遍布西安、北京和纽约等城市,她坦言,不断地流动与迁徙让她感受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和地域特色,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扩展了视野,让她的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此次展出的影像作品《线》,是艺术家对“爱与被爱”“欲望与纠缠”“自由与责任”等一系列女性身份问题进行的探讨。
在另一组作品《墙屋》系列中,邢丹文将自己置身于建筑师约翰·海杜克设计的在荷兰的建筑中,以个人形象演绎了一个个透过窗户看向中国城市景观的孤单个体。带着对城市的热爱,她思考公共空间、个人空间和主体空间之间的现实界限,探索生活中孤独的现实。原乡与异乡西北地区艺术家的迁徙经历和在栖居地的生存经历,导致了他们的创作,既与故土和现实的文化有所关联,又与所在异地有诸多的殊异之处。他们的创作观念和多媒介方式,都与社会进程、经验和情绪联系在一起,尤其对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的敏感,抑或还存有一种有限的时差和距离。这种处境是随着个体和群体情景、关系,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作为主体的个人经验,外在的一切也就难以构成其中的意义。他们的艺术已经不是简单地从故乡到异乡的自我放逐,或一直在路上,而是找寻精神寄托和相对自由的归宿。正是这种双重的碰撞所形成的漂泊感和边缘的散聚心态,促使他们不只是保守地执著于原乡对异乡的抵制,也并不是编织一个文化之茧来减轻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实际上这是一种创作的张力显现,并在创作观念和视觉语言上为自我展开可能的未来方向。西北地区的青年一代艺术家,已经开始摆脱以往故土记忆,也不再单一地去表现文化的冲突、融合等主题,而是将自我置身“在地与全球”的背景下,在创作中表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公教活动“我们都是大风刮来的沙子”现场此次展览开展当日,主办方举办了公教活动“我们都是大风刮来的沙子”。据悉,展览期间,还将不定期推出艺术家对谈、讲座、工作坊等系列展览衍生公教项目。
展览总监吕澎、赵子懿策展人冯博一、缪子衿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边云翔 常 践 褚秉超 高 元郭锦泓 何 迟 黑 月 胡佳艺解 睿 马 一 毛同强 莫倪健萨 子 邵译农 慕 辰 王 莹文 豪 武 波 邢丹文 夏 国颜 峻 杨志超 尭 云峰 周斌庄 辉展览时间7月29日至10月 22 日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1号、2号、5号、6号展厅
图片由主办单位提供(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