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法宪写信给父使他入狱,接父到身边时却去世,晚年如愿以偿陪伴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是苏区军民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诗句。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主战场在江西永丰的龙冈镇,这里是一个山区小圩镇,群山环绕,中间是一条狭长的峡谷,宽处四五里,窄处仅一两百米。红军利用地形悄悄地接近敌人。这天,龙冈山上山下大雾弥漫,几十米外难看清人。
龙岗消灭敌人处
上午8时左右,敌人张辉瓒部刚进入龙冈,红军便在山上迎头痛击,迫使他们缩小阵地。红军从四面向敌人进攻,敌人猛烈反击,企图突出重围。双方交战几个小时,到下午4时,红军发起总攻击令,顿时杀声震天,弹飞刀舞,敌人溃不成军,四处逃窜。赤卫军、少先队和战士们一起冲杀和搜寻敌人。担任正面攻击的红三军直捣敌军师部,警卫营长见来势凶猛,命全营官兵投降。战斗全部结束,全歼敌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共9000多人,旅长、团长多人被俘或被击毙,师长张辉瓒后来被俘。
取得这次巨大胜利的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则是设立在龙冈镇邻近的一个乡名叫君埠乡,这里小山峰和丘陵相互交错,有的树木参天,翠竹密布,四季常青,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面对强大的敌人,便在君埠乡召开了军以上干部紧急军事会议,并发布了《攻击龙冈之敌张辉瓒部命令》(红字第12号)。
同时,红军按“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把敌人引入到祟山峻岭之中,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为了为监视进攻苏区的敌人,及时了解动态,当地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加强戒严,在交通要道设立了瞭望哨,组织侦察队,还把油盐柴米都埋藏起来,断绝敌人的粮食。
这个时候,君埠乡铁元村大安组有一名少年,虽然他只有十几岁,但在战场上表现非常出色,他率领着村里的几十名儿童团员,抬着30多付担架,轮番从战场往村里运送伤员,共抬回100多名受伤的红军指战员。
他的积极表现不仅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高度评价,还得到了红军正规部队首长的表扬,被火线批准入团,后来他带领儿童团员冲到最前线,协助打扫战场,掩埋烈士遗体,战地表现突出,吸收他参加了红军,同他一起去的还有16人。
这名参加红军时年仅15岁的少年,便是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吴法宪。吴法宪的父亲吴功信,出生在邻近兴国县南坑乡楼溪村樟坑村小组,此地与永君埠乡交界,便来到这里的深山佃耕处放牛,所以他自己填写的籍贯就是铁元村大安组。
远眺大安村
这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七八户人家,地处雩山山脉的余脉,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从南向北贯穿乡西边的盆地,盆地腹地则是赣江及众多支流组成的河谷地带,一座又一座的不高的丘陵山峰延绵起伏,一边到天边。
近观大安村
吴法宪参加红军后,非常勤快,领导交代的工作想方设法完成,人又长得机灵,特别在战斗的时候非常勇敢,不怕死,第二年就被红军中的领导看中,组织很重视他,并将他列入重点培养对象。这时没有文化的他勤奋读书,掌握知识也很快,17岁那年就提拔独立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
大安村边的小溪
吴法宪离开老家这个小山村之后,跟随红军一直转战南北,参加长征,历经无数战斗,担任过主力团政委等职务,在历次作战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争分夺秒,多次受到的表彰。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奉命由山西挺进山东,在湖西地区担任任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支队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吴法宪自从参加红军,随后长征离开老家之后,由于战争因素,一晃近十年没有音讯,他的父亲根本不知道他的下落,他的家里人因为他参加了红军受到牵连,烧了他家的房子,全家被迫到山上避难,在东藏西躲中,奶奶、母亲和亲人都不幸去世,只剩下父亲吴功信,一个人在君埠墟贩卖烟丝,勉强可以度日。
就在40年代初的那个秋天,他的父亲吴功信突然接到了儿子吴法宪的一封信,他真的喜出望外,原来自己的儿子没有死,而且还在苏北地区当了八路军的大官。为此,他在街上见人就谈起这事,可惜他的高兴劲还没有过去,就被反动派当局抓他进了监狱,给他安了个所谓“匪属”的罪名。后来,村里的邻居们凑了二十块银元钱作保,使他走出了监狱,然而,在牢里的这些日子里,对老人的身心打击非常大,短短几年时间,贫病交加的他身体每况愈下。
原来,当时,吴法宪在苏北地区担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同时还兼任淮海区专员的时候,他天真地认为,现在国共合作了,帽子上还戴了青天白日星,况且自己是淮海区专员身份也可以算作是“政府”的官员了,自己老家也是国统区,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了。因此,他冒昧地从苏北盐城向家里发了一封信,把自己的一些情况告诉父亲并报平安,不料此信父亲遭此牢狱之灾。
建国后,35岁的吴法宪被任命为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赴任之前,他首先想到的是父亲,便要把他接到身边安度晚年,他便打报告给上级想请假绕道回一次江西老家,把父亲接出来,可惜的是因建国之初,百废待举,因组建空军任务紧急,需要人手,首长要求他先上岗然后再安排人员去接父亲。
那个时候交通不便,等他骑马、转车一路奔波到达工作地时,一晃便过去了几个月,等他忙完手头工作,待安顿下来想到去接他父亲的时候,就在这年七月间,吴法宪便接到接到一个远房堂弟吴臣贤的来信,他在信中沉痛地告诉吴法宪父亲已经在日前因患痢疾去世了。还在信里说,由于没有钱,买不起棺材,他们只能用一领草席草草地将吴法宪父亲埋藏了事。吴法宪手头没有钱,只好请总政治部主任批准,由组织上给了二百八十块钱的救济款。吴法宪将这笔钱转寄给了吴臣贤,要他代吴法宪给父亲买口棺材盛敛,并请他在重新埋藏后做个坟头,立一块墓碑。请他代吴法宪用这笔钱还清父亲生前欠下的欠款。后来在安葬吴法宪父亲的那一天,乡政府还给老人家开了一个追悼会,对此,吴法宪从内心里深深表示感激。
直到十年之后的那个清明时节期间,当时已经是空军政委、开国中将的吴法宪,时年45岁首次回家祭扫过父母的坟墓,他在表哥等带领下,在村子后面的山岗上找到了几个小土堆,用镰刀先把坟上的杂草割了,没有任何祭品,在坟头各自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伫立在墓地,凝视着父亲的坟头,思绪飘飞,任凭凉风拂面,细雨敲打。此时亲人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亲人们在世时自己不能尽力奉养,临终之际不能见最后一面,死后多年也仅此一祭,吴法宪悲痛欲绝,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他从内心深处请求九泉之下的亲人们原谅自己的不孝。良久才回过神来,对随行的人说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啊!”
吴法宪父母墓
吴法宪墓
然而,又一个十年过去的时候,吴法宪已经是犯严重错误入狱,出狱后每天在家练书法,他想家乡,却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直到2004年,他已病入膏肓,留给子女的遗愿就是死后要葬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在铁元村距离父亲墓不远的地方,吴法宪的墓地坐落在河边的一个小山头上,旁边有一棵百年老樟,再过去,是一些散居的民房。墓地有一百平米,花岗岩砌成的墓台和栏杆,墓上方立着一尊吴法宪身穿将军服的铜像,基座上写着几个字:吴法宪将军 陈绥圻立。在温暖冬阳的照耀下,整个墓地显得朴素而不失庄重。他终于如愿以偿永远陪伴着父亲。
中国将帅传(全2册)
¥8.7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