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是
观点/李善友 整理/张文举 配图/张文举
认知升级创新背后的操作系统
写在前面
“没有人会看到树的根,但事实上它决定了一切。”
回顾企业兴衰,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的转换;
能够产生十倍速的增长,但两个曲线之间是不能转过去的;
它存在一个非连续性鸿沟,这是人类思维的阿喀琉斯之踵。
该怎么转过去呢?
只要解决了第一性原理的问题,就像找到了破解宇宙奥秘的钥匙。
“一思维”,即第一性原理式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现象世界的问题进行建模,从本质出发去寻找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提供了一套创新背后的操作系统。
如果把“一思维”工具化,可以简化为“一思维三问”:
什么是一;
击穿什么;
怎么进化。
一方面,在战略、产品、运营、营销等商业领域,我们可以运用一思维来进行分析;
同时,人生的自我成长问题也可以用一思维来进行决策。
总之,针对任何问题、任何场景,一思维都可以被当作一个建立认知模型的工具。
本文共计15723字
阅读时长约20min
认知升级与认知型创新
李善友:今天是第一节课,我想拈一个主题一思维。
这个词我也不知道别人用过没用过,在我而言好像是我第一次来用;
是我把过去讲课10年时间讲创新、讲认知,几门课合在一起;
拈出了这么一个东西,我称它为一思维。
混沌有一个核心词叫哲科思维点亮创新;
所以有同学问我,我有什么跟所有其他人不太一样的一个认知?
我想我特别相信哲科思维。
我的一个理想,是用哲科思维来帮助中国的创新者,来实现认知升级;
这是跟绝大多数讲创新的人不太一样。
所以今天第一Part,我想拈一个词出来叫
认知型创新;
或叫
认知驱动的创新
,或叫
认知先于创新
这样一个说法。
混沌的边界起始于商业,然后创新,走到最后是认知。
熊彼特很有意思,他说我要在经济学里,拈出那个第一性原理出来;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因、唯一因,只有创新才能带来10倍速式的增长。
但是我们大脑是形象化思维的,我们需要一些简易的、可视化的模型;
才能理解这些深刻的、深邃的这些词语背后的力量。
所以如果有一个模型的话,我把它拈出来;
我觉得是跟熊彼特的观点是一样的,就是第二曲线;
所谓创新,就是击穿第一曲线,然后进入第二曲线,这个中间的转折过程,叫做创新。
我们很多人的一个误解,第二曲线本身叫做创新;
错了,所谓创新,其实指的是
两条曲线中间的转换
,叫做创新。
所以创新这个词它是一个动词。
更准确来讲的话,我们可以把它加个ING,是创新ING这个动作,它一定不是个完成态。
如果你问混沌的战斗领域在哪里?
混沌的战斗领域既不在第一曲线,也不在第二曲线;
是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换的这个中间期;
是混沌战斗的领域,这是非常狭窄的一个领域;
所以任何理论都有边界,这就是混沌理论的边界,所在那样的一个地方。
我想再换一个模型来表示一下一二曲线。
一二曲线其实有一个同构性的模型,是内圈和外圈。
其实各位看,一二曲线和内圈、外圈是完全同构性的模型;
你曲线本身代表着你有一个疆界;
所以其实第一曲线代表着你的内在的边界比较小,第二曲线的边界比较大。
那接下来我今天的主讲那个模型我想变一下;
不是一二曲线之间,而是内外圈之间,我把它定义为创新;
创新是一个阶段性的动作,击穿内圈,进入一个更大的未知领域,我称之为创新。
这句话我重复一下,这句话很重要;
言外之意对于已知的事情就不叫创新,那叫生意,就是Doing就好了。
创新指的是从已知进入未知的疆域叫创新;
创新就是帮助你所在的群体去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叫创新;
在原有的领域里边就是做事,创新指的是到更大的未知领域,所以
创新跟未知是有关系
的。
请大家牢牢注意,这中间有一个击穿态,从内圈到外圈;
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内圈的边界本身。
请大家看这个这个内圈,它既是我原有的事业的护城河;
其实也是原有事业的限制所在的地方,是原有事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所以当我们讲创新的时候,是从
已知的领域到未知的领域
;
那当然此刻的一个头等难题是:
这件事情的边界由什么决定呢?
你所做任何事物的边界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想在我们商业界,至少有一个边界,是把我们牢牢地禁锢在里边;
我称它为认知,是我们对某个事物的主观认知,定义了事物的客观边界;
我特意加上主观、客观,虽然里边逻辑有点不通;
我们对某个事物的认知,定义了这个事物的边界,
所以,
我们真的所做的事情,你的人生、你的世界边界,是由我们的主观认知所决定的
。
在我们课堂里第一次出现了这张图,这是我用的最主要的一个模型;
圆圈代表着事物,下边的方框代表着第一性原理;
也有人称它为篮球框模型,那个球进到篮框里面去。
这么画是不得不,其实更好的画法是认知是在事物的后边;
或者说认知把事物给包起来那外面的那个边界;
这个东西叫认知,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立法。
我想我这一Part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大家一定理解我为什么在讲创新,我一定要讲认知的原因所在了。
很多年前我听过一句话,但当时以为是鸡汤;
今天如果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之下,它根本不是鸡汤,
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瓶颈;
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的使命,一个企业真正的战略都是来自于创始人CEO;
所以
老大的认知水平,就是这个企业真正的瓶颈,
是一模一样的一件事情,这是真的。
所以讲到这儿,我想我拈出了一个核心词汇;
第一个核心词汇是创新,第二个核心词汇是认知;
它们之间的关系,我想我讲清楚了。
接下来我继续去挖,那到底啥叫认知?
当我们说我们在认知世界、认知客体的时候,我们在为世界干嘛呢?
我的理解不一定对,一言以蔽之,我想用一个简单的词汇,说
我们的认知动作叫做建模。
当我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我们在为这个世界建立一个模型
;
所以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模型
,都是主观的认知模型,主观的思维模型;
都不是这个客观世界的本真反应。
当我们说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所讲的认知这个世界,并不是认知这个世界本身,是认知这个世界的本体。
当我们认识某个事物的时候,不是认识这个事物本身,你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个东西;
而是在背后你
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个东西我称它为本质
。
事物的
本质
,这个词同
构于世界的本体
,事物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体。
但是本体你也无法直接认知,所以实际上当我们说认知世界的本体的时候;
其实只能是为这个本体建立一个认知模型;
当我们说认知某个事物的本质的时候,大家以为我见到本质,
表面那个一个面纱我揭开了,我看到真正的那个你了;
其实是为事物的本质建一个认知模型而已。
所谓本质,相对于这个事物本身,可能是一个更高级的认知模型;
从对某个事物上升为对这个事物的本质,这件事情我们称为认知升级;
当然它已经成了普世词汇,大家都在讲认知升级,但是混沌的认知升级和绝大多数知识付费走的路数是完全不同的。
绝大多数人讲的认知升级是增加信息量;
混沌认为
认知升级不是增加信息量,而是进化到更高的认知层级
。
那为了在讲课的需要,我也分了一个小的类,非常粗糙,非常非常粗糙,
只是给大家一个有认知升级上爬趴台阶那样一个感觉;
我用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作为隐喻;
一楼是感性思维,二楼是理性思维,四楼是觉性思维,感性、理性、觉性。
然后中间我就特意在理性里边拈了一个分叉出来,狭义的理性是哲科思维;
单指来源于古希腊这一小脉的哲科思维;
它成为今天整个世界工商业文明,背后的那个新的认知体系;
所以我把这个三楼单独拈出来。
感性思维就是我们平常特别用的词汇叫
经验,
它那里产生的思维模型,我们可以称为经验的模式。
二楼理性思维,我们对世界建立广义化的思维模型;
三楼的哲科思维,是追思维模型背后的思维模型,它有大尺度、简一律的作用,我们称它为基础原理。
每一个层级里边,我们
思维运作背后都有一个算法
,我们称它为
逻辑
;
逻辑我这么分也不一定准确,我是大体这么分有助于我们理解。
在经验里边,我们用的逻辑最主要是归纳法;
把我们过去的具象经验归纳为一个抽象的Pattern,用于指导未来;
二楼理性思维里边最常用的逻辑叫做演绎法;
基于某个抽象的东西出发,然后推导出具象的东西出来,抽象的东西变成了一,
三楼,其实是纯逻辑,纯逻辑推到极致的时候需要有个原起点;
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称它为第一性原理。
这就是混沌语态,所谓的一楼、二楼、三楼和四楼。
我过去十年讲了三门课,第二曲线其实是从一楼到二楼,讲的是创新思维模型。
第一性原理这门课是从二楼到三楼,讲哲科思维。
理念世界这门课是从三楼到四楼,已经超越思维这个词汇了,大概是这么体系。
所以混沌语态里所谓的认知升级,指的是你从一楼到二楼;
或者二楼到三楼,或者三楼到四楼,叫认知升级,
你在同一个体系里面增加再多的信息量,这都不是我所谓的认知升级。
我的老师王东岳有句话是激励我的,他说什么叫有效学习?
什么叫无效学习?
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在无效学习,就是在同一个认知通道里边不停地增加信息量,叫无效学习。
你每次学习的结果都是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视角;
更重要的是看到不同的高度,叫有效学习。
我讲了这么多之后,我想收一下尾,我这一Part的主题叫
认知型创新
;
混沌所谓的创新指的是认知型创新,是认知升级驱动的创新;
是逻辑模型变革所驱动的创新,叫认知型创新。
我画一张图出来,我们所有的事情的边界是由认知决定的;
所以当我们要打破这个事物的边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打破这个认知,建立一个本质认知。
当建立本质认知之后,原有的边界自然就被打破了;
认知有多深,创新的边界就有多宽
。
突然我们所谓的创新,一直找不到抓手,
你老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去做那些热门的事情,你最后总是跟在别人后边,你突然发现那个抓手找到了,只要认知提升了,这个事物的边界自然就打开了,我称它为认知型创新。
认知是因,创新是果,认知先于创新,这个味道。
如果你问混沌创新有什么跟大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句话。
这是为什么混沌讲认知的原因所在。
我认为这件事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必须从过去资源型、红利型走到认知型来;
如果你留意这10年来我讲的课,其实都是认知型创业者、创新者,
大家越来越相信理论的力量,相信认知的力量;
我想混沌在做的一件事,其实就这样一个小众的事情,我没有在走一条广谱的路;
它是一个非常非常窄的路,它就像一个种子一样需要种下去;
可能10年,也许是20年,也许这一生一世我都要做这样一件事情。
但是我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就大家觉得哲科思维、第一性原理很重要;
但是一下手就不会用,这就逼着我必须把第一性原理、哲科思维;
这种高级的认知方式,拈一个简易的工具来奉献给同学们。
这就是我讲了10年课之后拈出一个新的东西,叫做一思维。
什么是一:本质认知
李善友:当第一次拈出一思维的时候,很多人混淆。
其实包括混沌自己的同学也混淆,说教授是不是又拈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型出来?
混沌需要再多一个思维模型吗?
一思维不是思维模型,而是我讲了10年思维模型之后,它背后的操作系统;
一思维是能够调用所有其他思维模型的操作系统,是能够产生其他思维模型的操作系统;
就像苹果的手机里边如果没有iOS,你的APP是无法运作的,所以一思维就相当于iOS。
那一思维背后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呢?
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第一性原理;
当我们在哲学里谈世界的时候,不是谈世界本身,而是世界的第一性原理。
哲学也有个专属词汇,称它为本体,本体就是世界的第一性原理。
那本体又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公理,本体、公理、第一性原理,这三个核心的关键词;
我在一张图形里把它表达出来,这张图形所代表的就是一思维操作系统。
所以这个词表面听起来很普通,它其实非常深刻;
它把哲科思维里边最重要的三个东西,第一性原理、本体论思维、公理化思维用一个系统把它表达出来。
那在这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你可以调用思维模型进行来填充一下,但是这个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一思维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
其实把它用到创新领域里边的旗手,是埃隆·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说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层一层剥开世界的表象,然后看到事物的本质,再从本质出发去寻找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这句话是我每个字都认可的,所以一思维是一种追问的方式;
切记,一思维根本不是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追问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什么;
它是一种追问方式。
当我们说世界,其实指的是追问世界的本体是什么;
当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对这个事物的一思维追问是追问这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你是无法直接抵达本体的,你也无法Touch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只能是
为事物的本质建一个模型出来
,大概是这样一个味道。
换句话说,我希望把一思维工具化;
就是用一思维这个非常高级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的现象世界里边对所有的问题建立一个普适性的建模工具;
我把它简化为一思维三问,三个问题对应三个段落。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一,不是追问这个事情是什么,而是这个事情的一是什么。
第二步才是回到这个事情本身,对这个事情的多面向进行取舍,击穿什么。
第三步,在这个事情的本质和这个事情的现象之间,建立一个活的关系,叫怎么进化。
什么是一是对这个事物本质的追问,对这个事物第一性原理的追问;
第一步先追问它的本质,它在我三问里边它的分量占70%的分量。
所谓认知型创新者跟实干型创新者的区别,就是他要先追问这第一步。
第二步才会回到具体的怎么去做,叫击穿什么。
第三步,是要在实践和认知中间建立一个迭代反馈的模型;
我称为怎么进化,这叫一思维框架图。
当我说用一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把这个空来填好。
那在回答这三个问题,我希望给三个建议。
什么是一,我反复讲,就是这个事情本质认知,对这个事情的本质建一个模型。
击穿什么,这就所谓的战略所在的领域,抉择所在的领域,我叫舍九取一。
怎么进化,迭代反馈。
大概是一思维建模的三个问题和三个基本原则。
这也是我整个课程体系里边最极简化的一个建模工具;
它把本质认知、具体的抉择以及反馈进化的方式那三件事情拈在一起了。
接下来我详细地讲一下。
第一,什么是一。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决策的方式是先具象再抽象;
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先干起来再说;
我们会先在我们能够做的事情里边,来找到一些事情来抉择、来取舍;
来找到你的发力点,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做法。
但即便你从事物当中出发,但最后你一定会形成一个隐含假设,构成你这个事情的边界。
所谓的隐含假设,就是你说不清楚,但是你内部有一个默认的这样一个心智模式在。
但是我加了隐含两个字之后,它就很糟糕;
你自己说不清楚你的那个本质认知是什么,你就会被它禁锢住;
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才能超越它。
如果你看不到它的时候,你就会被它禁锢在这里边去;
我想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做法,先具象再抽象。
那混沌一思维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
第一步不是先去抉择,不是先去在现象世界、具象世界里去抉择,
而是先去分析本质,认知先于抉择,不是对这个事物直接去下手;
而是追问这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这样一张图。
大家都了解,萨特有句名言,叫
存在先于本质
。
我模仿这样一个句式,我想这个句式就是
认知先于战略。
绝对不要从战略本身先去下手,而是先去分析这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这么一丁丁点的区别,
就是我想讲的一思维的味道,区别就在这一丁点这个地方。
这个逻辑,这个弯要拐过来,就是我想拐的。
我们会创造一些符号,赋予一些符号意义的时候;
它会提醒我们在某个地方来填空,我想这是工具化的一些处理。
第一问就是什么是一,我把它简约化为阿拉伯数字这个1。
当我们看到阿拉伯数字1的时候,它就代表着我在问什么是这个事物的第一性原理。
什么是这个事物的本质,然后为这个事物的本质建立一个认知模型,是这件事情。
我知道这个做法不是绝大多数人的做法。
绝大多数人相信眼见为实,先干起来再说,相信实践出真知。
很抱歉,我的想法不是这样子的,我也相信实践当中能够获得真知;
但是那个真知是一,实践是二,这是我跟大家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
我引用一些我研究的对象里面讲的话,我想大家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比如贝索斯说,如果你想创新,你要有力量能容忍大家长时间对你的误解。
各位听听这个味道,什么叫创新?
能提出非共识但正确的认知叫创新。
如果这件事情是共识了,那是已知领域了,就不叫创新了,非共识,但正确;
这六个字,我觉得是贝索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签。
二楼的时候是从直观的经验要整顿为抽象的模型出来;
说实在的第一步基本都会,这一步就难了。
我对左晖非常推崇,李翔写了左晖那个小册子,我看了很多遍;
其中有一段的访谈,问左晖你怎么能做到今天?
因为做中介这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店铺很容易,但你说万人、百城万店这件事情就难了。
在说什么呢?
规模化复制这件事情,对我们很多创业企业来讲都很难。
左晖说从单店到万店,有品质的规模化复制,中间需要的那个能力叫抽象化。
我看完之后真的一拍大腿,真是了不起。
抽象这个词对我们来讲是很普通的一个词汇,但你觉得他讲得真是有道理。
抽象化什么意思,你请听我言,绝对不是简单地把那个经验我拈个词出来,那根本没有意义。
是你真的能够击穿那个经验,你有一个洞见出来;
那个洞见代表那个抽象化模型的力量,你自己一说大家都知道你在说什么,别人一听也觉得能听懂你在说什么。
我举个例子,就像刚才那一Part,当我讲认知先于创新的时候,你们都理解我在说什么。
你们会理解说我真的懂了那句话了,我懂了什么叫认知了;
就是这个味道,是很少有人具备的这个能力,抽象化的能力。
抽象化的能力其实是商学院的一个做法。
商学院里把组织、人力管理、战略、创新等理论化下来,这就是抽象化的能力;
是非常重要的,它就比最佳实践深,它的那个模型的普适性就相对来宽一点。
很多人鄙视商学院,我认为那是很短见。
实践在某一些领域,在某些时间里面是有效的;
但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挪移,实践的可挪移性就会很少;
但商学院讲的理论其实上百年下来去钻,它的这个可迁移性就相对强一点;
那在混沌体系里边,第二曲线大概也是属于这样一个层级。
那三楼是我们的一个追求的目标,我称它为基础原理。
说实在的,商业世界的这个底层其实不够深;
商业世界属于人和人之间、人和世界之间关系;
在商业领域里边,是根本不可能为商业的实践找到根基的,能够在哪里找根基呢?
用芒格的话叫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
所以当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之间,它存在一个非连续性鸿沟;
你第一曲线里的最佳实践就是到不了第二曲线;
你在第一曲线做得越对,就越难迁移到第二曲线,你就越难把公司变到第二曲线,
第一曲线的任何流程是定义了你在第一曲线如何活下去;
它也定义了你不能从第一曲线跳出去,中间有一个鸿沟,什么东西能迁跃过去呢?
就是我们说的三楼的意义了。
第一性原理,而三楼的第一性原理,所推导出来的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
其实这些东西作为我们商业、投资、创业、管理的底层认知基础;
是非常高级又非常有用的。
数学里的复利模型,物理学里的临界质量模型,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心理学等等;
你去看芒格的那个《穷查理宝典》,大量充斥这样的一些模型。
当我学第一性原理的时候,有一个人帮助了我,我非常尊敬他,非常遗憾,已故的教授张首晟教授;
我在斯坦福的时候选了他一个学期的课程,那课就叫信封的背后;
其实就是讲如何用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来解决眼前具体而为的小问题的;
大开眼界,他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张首晟说,如果人类要灭亡了,我必须在一个信封的背后,把人类的最主要的知识写下来,带到诺亚方舟上去;
当我将来回来重建人类文明的时候,我用这些东西,他说我会带啥呢?
你信封的背后只能写几条,你会写啥?
那张首晟选的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
第一条居然是数学里的欧式几何,我对欧式几何的认识;
是张首晟教授第一个告诉我的,我遗憾地要死要死的。
我自己是学数学的,我大学学的数学,我居然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
哲学里面他拈原子论,原子论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一个模型,它甚至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个宇宙观的模型。
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不能详细地一个一个地解释,生物学里边的自然选择,经济学里边看不见的手,政治学里边人生而平等;
大家感受一下这些东西的那个味道和那个分量。
他对物理学很偏心,居然拈了三条。
千万不要以为它就公式,E=MC^2意味着什么?
所有的质量和能量是一回事。
那第二个公式是什么呢?
熵增,熵增公式在两个地方是同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是能量,另外一个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香农把它用到信息熵里面去是同样的公式,在信息和能量是同样的公式,又意味着什么?
能量和信息是一回事,这个世界无非是质量、信息和能量;
居然是一回事,你认为这句话是公式还是哲学?
最后一个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原理;
它宣告科学本身出现了逻辑失洽的地方,我们必须超越科学,非常有趣。
如果我来推的话,我大概会分几类。
我认为第一类是基础学科,数学、几何学、物理学;
第二类我会推生物科学、复杂性科学、网络科学。
第三类是那种应用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
最后一类我认为是特别特别有用的东西,神学、哲学和美学。
这是第一章关于什么是一这个味道,混沌讲战略、讲创新,跟大家最大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
请大家一定要理解,如果这句话拈不出来,整个案例是没有意义的;
你整个对世界的认知是浅薄的,我占70%的分量在第一问。
击穿什么:舍九取一
李善友:第二问其实回到了具象的选择上,就相当于在战略领域其中一个应用,我称它叫击穿什么。
当我讲了几个案例之后的话,我发现可以把战略简约为三要素。
所谓战略三要素:
第一步我知道我现在是谁,A;
第二步知道我去哪儿,B;
第三步找到路径,从A到B;
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的?
A、B、路径。
然后张一鸣的战略路径选择是什么呢?
算法原则,从无数个最佳路径里边,我永远选那个最优路径。
左晖战略路径的选择是什么呢?
非常有特点,真是令人尊敬,这每个人都令人尊敬。
有两条路都能过去,左晖会问哪条路难,选难的那个路,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太奇怪了。
最后他说我发现难的路反而是最简单的路,太令人钦佩了。
埃隆·马斯克呢,他那个B总是遥不可及的B,所以根本就没有路,然后这哥们说如果没有路的话怎么办?
我自己造条路出来。
那混沌味道的战略路径选择是什么?
我注意到此处有一个二元对立,就A和B;
绝大多数人会基于目标,基于B,你看我刚才讲的很多都是基于B点的;
这是我跟绝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地方,叫去除目标;
只要把目标作为一个模糊的方向感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把目标作为一个具象的你要进攻的一个标志。
为什么?
所谓创新是从已知到未知,你站在已知的领域,在未知领域插个小旗是基于什么?
基于已知的,我跟你打赌那个边界一定是小的,既然是未知领域,你就不要设,它到哪里就是哪里。
所以在我的这个建议里边首先去除B点,不要二元对立,我更重视的是A点;
所以中间的核心关键词就变成了击穿,所以在我讲战略的核心关键词是击穿,击穿什么?
计算A点,A点是什么?
当下。
所以绝大多数人的战略是基于未来、基于目标,以终为始;
我的观点截然相反,我称它90度革命,立足当下,击穿当下。
请你看这个词汇,你看这是内圈,外圈只是结果,根本不是目标,击穿内圈,外圈是结果,这是这两年我认知的一个变化。
比如过去我很重要的一个词汇叫非连续性;
我认为第二曲线出来是环境变化了,给我造成一个非连续性,我不得不从第一曲线又得跳到第二曲线里面去;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浓浓的不得不的那个味道,消极的那个味道;
我们把它当作一个问题、一个困难、一个挑战。
我今天把这事情反过来看了,我今天完全是积极心态,所谓第二曲线,所谓外圈,是你击穿内圈才有外圈,外圈是结果,不是目标;
击穿第一曲线自然就会有第二曲线,第二曲线不是目标,是击穿第一曲线之后的结果,所以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清楚这个说法?
我称它为90度革命,从水平线的时间里边跳出来,垂直击穿当下,然后它自然就会到一个更大的领域里边去。
我这个说法非常小众,是反常识的说法,但我越来越笃信,这至少是一种可行性的方式之一,它背后的理论是什么呢?
分形,它是一个神级模型,我解释宇宙和我们关系,我都会用分形。
你看绝大多数人竞争是平面竞争,我相信我有了,你就没有了,零和竞争,零和竞争体系之下,处处都是红海。
分形什么意思?
分形的意思是任何一个单点击穿以后就会出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是垂直击穿,一花一世界这个味道的。
所以我跟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地方的观点不一样,绝大多数人在战略的时候要布局很大,我九宫格。
我一看到九宫格我就害怕,甚至我很偏执地认为,如果你公司用九宫格,这公司一定要完蛋。
甚至我偏执地连四宫格我都不接受,必须选择一个单点击穿它。
这是我非常偏执的说法,我必须坦率地承认此处我有偏执;
但这个偏执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论,垂直击穿能够开创新世界这样的一个理论。
这是第二问,叫击穿什么。
我把三问20%的重要性放在这个地方,击穿什么。
而且我发现我这个说法在我讲的很多案例里边得到了印证;
比如贝索斯,说有很多方法将业务集中于一点。
有人以竞争对手为中心,有人以产品为中心,有人以技术为中心,有人以商业模式为中心,有人以顾客为中心。
我很高兴亚马逊选择了以顾客为中心。
了不起如贝索斯者,他也是单点击穿,舍九取一。
请注意,舍九取一这个词,你要深刻理解一下,我经常拿它举个比方,一个女孩子面临十个男生你要选;
你选的时候假如九个是渣男,只有一个是好的,那这不叫舍九取一。
所谓舍九取一的话,那十个都是好的,有的高、有的帅,有的有钱,有的有知识,反正每个都很优秀;
你要从十个优秀的男生里边选一个作为你的夫婿,这才叫舍九取一这个味道。
我想换一个角度说一下,《哈佛商业评论》有一期的封面。
有这样一句话,像绕口令一样,叫做战略的对立面也必须是一个好战略;否则你说的东西就不是战略。
这话是不是跟绕口令一样,好战略的对立面也必须是好战略,你自己才能构成叫做战略,这个东西叫舍九取一。
请你一定要理解舍九取一的分量有多重。为什么要舍九取一?
道理很简单,目的不是为了取舍,目的是为了什么?
击穿,击穿才是一。
我看到绝大多数人,我非常遗憾,有才华、有能力,什么都有;
但是一生当中没有击穿过任何一个点,在我认为这是人做事层面上最大的遗憾,一生没有击穿一个点。
这是廖建文教授讲给我的一个小谚语,就跟那个小鸡,叨叨叨地啄米;
临走那一天回头一看碌碌无为,叨叨叨叨,叨叨叨,最后那没有一个点击穿。
我说一句非常重要的词汇叫单点击穿就是通神,击穿就是神,不击穿你就是人。
为什么选单点?
资源有限,你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在一个点上击穿才有可能。
然后你会跟我挑战,教授,那击穿,那我将来商业前景太小;
别扯了,任何一个小点击穿了以后,它会诞生一个巨大的商业世界的;
所以那个点对于那个世界而言就相当于那个世界的什么?
奇点大爆炸的那个奇点。
单点击穿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味道,分形,击穿是神。
我亲爱的同学们,摸摸你的心问一句,你此生击穿过什么事情?
你问我啥叫击穿?
你立刻就知道什么叫击穿。
比如我说一些战略高手,伟大领袖毛主席,抗日战争的时候游击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连毛主席都认为要单点击穿。
任正非其实他的商业战略,有极其强烈的毛泽东军事哲学在里边;
你去看华为重要的战略都是力出一孔、饱和攻击。
找到一个小点出来,公司所有的能量要轰穿它,把城墙要轰穿。
实际上他说他自己,我这个人缺点特别多,所以如果按照木桶理论,他说我都活不下去。
所以最后我发现,那些短板我就不管它了,我就把自己的长板做到最高,短板怎么办?
让他人去补。
各位可曾见过哪一个企业家,本人是木桶理论成功的。
老大那个角色一定是单点击穿的,芒格特别反对木桶理论;
他说在我所看到的成功系统里,没有一个是靠均衡获胜的,均衡是保守性的;
你要获胜,都是在最大化某一个单一要素,最小化所有其他要素做到近乎荒谬的极端,这是芒格的原话。
所以你再对照一下,如果某公司的战略;
管它是国企、央企、跨国企业,九宫格的,你想想看,太可怕太可怕了。
道理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击穿之后就是奇点大爆炸,产生新世界。
我用这张图来表达一下,第一步选择了1之后,第二步我也想用一个符号来代表一下,我们大家建立一个语言体系,我称它为X;
在诸多的对象里边要选择一个单点称为X,把这个X击穿,就会有了更大的一个东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称它为舍九取一这个味道。
大到国家战略,小到个人职业选择,我认为基本是这个战略。
所以我相信这个小的篇幅里边,我把第二章击穿什么,舍九取一这个原则,我大体上把我想表达的话表达清楚了。
怎么进化:迭代反馈
李善友:第三句话很重要,叫怎么进化。
当我说怎么进化的时候,你应该体会到已经从牛顿的味道变成了达尔文的一个味道了。
那我拈出1和X是固定不变的吗?
如果1和X固定不变的,这就是牛顿式的上帝。
我花了七天时间把世界创造出来了,然后我退休了。
很多企业家都是这种牛顿式上帝,我专门负责做战略,你们去执行就好了,做得好我英明伟大,做得不好是执行的问题。
我更相信另外一种上帝的形象,达尔文式的上帝,上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上帝就在迭代反馈那个过程当中,那个过程就是上帝。
第二点单点击穿的时候它是专注,但你会发现跟创新似乎有矛盾,你要专注,创新那是什么关系?
它必须把两件事情合二为一,一定要拒绝二元对立。
这就是我讲第三个原则的重要性,这就是混沌人都知道的公式,分形公式,
这公式的中间的神就是这个地方,一个迭代反馈。
我现在在做的每一步都随时迭代我自己,以这个基础我再走下一步。
换句话说人生永远是MVPING,我过去所走的任何一步在此时此刻都清零;
重新选择,清醒地在当下重新选择,
走下一步,把我所有的过去作为一个输入,然后我再产生一个输出,作为下一步。
我再说一遍,在人生的每一刻,都不是让习惯推着我往下去走;
而是把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存在,把过去作为输入;
我再选一个输出作为我的下一步,这样的一个标志叫迭代反馈。
迭代和反馈这个词太普通了,普通到都不好意思把它作为重要的原则;
我什么时候开始认为这个东西是重要的,而且是神性法则;
是我看到了一本书里边提到了一个思想实验叫魔方思想实验。
它说了一个盲人玩九个格的那个魔方,他因为看不见,他随机性地拧,一秒钟拧一次,
说你猜,他如果打乱那个魔方随机地拧,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魔方能够复原,计算结果是什么呢?
就算他在奇点大爆炸那一天开始拧,到今天还没复原,纯概率,随机性是不可能的。
但是加一个动作,他每拧一步的时候,你给他个反馈,离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然后结果多长时间能拧完呢?
这个数据真的是震惊了我,2分半。
如果有反馈并且持续迭代的话,2分半就把这个东西能够完全复原。
这段话震惊了我,所以把这个貌似一个平常的词汇拈出来,作为我三问里面最重要的第三个法则迭代反馈。
迭代反馈其实是有层级关系的,它既是在二楼里边增长飞轮的迭代反馈;
也是在三楼组织的迭代反馈,甚至在四楼里边关于修行和使命之间的迭代反馈。
在我们一思维三问里边,我用最简单的来表达中间的迭代反馈是什么呢;
我把它表达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迭代反馈,在供给和需求里边达成合一。
那你是击穿供给还是击穿需求?
我相信在过去10年、20年创业黄金期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把需求当作一;
我是一个很保守的人,对一个创业失败者来讲是个保守的人;
我是个强烈的供给学派者,我相信要击穿供给,击穿你的核心能力;
击穿你的价值链,然后建立一个越来越的一个增长飞轮。
当你问我什么叫击穿了?
就是你这个体系有没有越来越,啥叫越来越?
就你躺着睡觉的时候,它自己都能在转,就叫越来越了,这个东西叫增长飞轮,迭代反馈。
那有了它以后,这个体系就能转起来了,1也会往下沉,X那边界也会把它变大。
比如亚马逊,在需求侧是用户需求三原则,货物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配送越来越快。
然后在供给侧击穿用户体验的满意度,要超越用户那满意度,转起来,这是著名的亚马逊的增长飞轮,大家都看过那个东西。
链家的增长飞轮迭代反馈,在供给侧首先要做到品质正循环,然后相信消费者得到好的品质之后,能够给中介以正激励;
而相信消费者的正激励能够激励经纪人更好地提供高品质,所以整个体系建立在相信人性的这个基础之上,它也有这个正反馈。
字节跳动有没有正反馈呢?
太有了,我看到最了不起的一个东西,用户使用得越多,它推荐得越准确,天呐,它应该给我们钱才对,我们用得越多它越准确。
不是每一个公司的模型都有迭代反馈的,所谓迭代反馈,请注意,就你睡觉的时候它都在增长。我用一张图把它表达一下。
请注意,上边的是单点击穿的点,下面是那个本质的一,现在是二分的;
当你把它加上迭代反馈之后,它活了,请你看这个过程当中谁是上帝,上帝在哪里?
上帝既不是下边的1,也不是上边的X,上帝就是迭代反馈的这个过程。
一个好的管理做什么?
就是做这个东西。过去对组织最好的理解就是科斯定律,组织的价值让交易成本叫最小化,降低交易成本。
而我会认为,组织存在的意义,加快迭代反馈的质量和速度,这是组织存在的意义。
那一思维你会看到一个合一性,它不是三步,这个模型看起来非常简单;
但是它很神奇,有下边的1,有上面单点的X,你一定要建立1和X之间的迭代反馈;
最后你发现中间这个迭代反馈建立起来,当它成为最核心的那个东西出来之后;
非常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它变成一个自演化的超级生命体,它就怎么样了呢?活了。
当我讲第一步的时候有牛顿的味道,当我讲到第三步的时候,完全我转到了达尔文的味道;
可以说这三步法是把牛顿和达尔文合二为一了那样一种东西,它最终是达尔文式的,合一性的一个东西。
现在我小结一下,假如也用这个模型来跟大家讲的话,混沌创新,与众不同的一个认知是认知型创新。
而这个认知型创新它是一个虚词,我需要找一个具象的东西来击穿,这个具象的东西就是什么?
一思维。
一思维是一个强大且极简的,可以针对任何问题、任何场景进行认知建模的一个工具。
所以我10年讲课生涯,最后把创新拈出一个工具,就是一思维,还真是我10年集大成的一个简化。
大家来混沌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思维模型的,大家来混沌学习是运用混沌的思维模型解决自己问题的。
在应用一思维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当中,来学习一思维,然后继续解决自己的问题,我想这叫Problem-Based Learning。
它的场景非常丰富,在商业领域里边战略、产品、运营、营销都可以用一思维。
虽然我讲的时候以战略为例子,因为我个人我偏喜欢战略。
你千万不要认为一思维只能用在战略上,那它在生活领域里面也一样,甚至在理念世界、人生自我成长都是用一思维的。
它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东西,不要把它神话,我认为它至少可以帮我们在任何场景之下决策的好工具,Problem-Based Learning,来应用一思维来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
我为什么敢这么夸张?
是因为一思维背后的底色是哲科思维,三大思维方式的合一在一起,它是非常非常强大的。
那一思维建模就是这三问。
什么是一,本质认知;
我给它一个小标号叫1;
击穿什么,舍九取一,X;
怎么进化,迭代反馈;
迭代反馈最基础层次要建立一个增长飞轮,我用S,用供给和需求。
所以我把它画一个框架图来代表就这个东西,1、X、供给、需求。
那如果我把一思维三问再扩展一下,我称为一思维的Pro版。
当我问什么是一,下面要有一个扩展性的问题;
为什么它是一呢?
需要找到它的基石假设,家谁是Assumption,所以我用A1和A2;
当我找到击穿什么之后,下一步应该有如何击穿,就在某一个单点上;
我调用很多的能力击穿这个单点,有三个要素,一、二、三,这就是分形框架图的完整化。
三问下面那一有两个基石假设,那个X如何击穿的话有三个要素或三个原则。
在我们刚开始学习它的时候,我建议大家简化,尽量地简化,基石假设可以不要,迭代反馈也可以不要;
三个基本要素也可以不要,基本上最简化就回答两个问题;
什么是一,击穿什么,已经足以帮我们把70%的问题已经解决掉了。
“一思维”极简创新课
李善友:到此为止,我把一思维作为一个建模工具,三问和这个图形,我尽可能有一个大致的讲解。
但我必须要延展一下,如果不延展我对不起一思维,也对不起哲科思维。
一思维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认知建模工具;
一思维就是一个通用的创新背后的一个通用能力,是一套极简创新课的内核;
而且它自己还在狂烈的增长过程当中,我相信明年我再讲这个题的时候,中间会有很多的迭代,但现在的话只是它刚刚成长而已。
混沌是一所只讲创新的商学院,商学院的学科很多,那我们舍九取一,只讲创新;
全世界只讲创新的商学院恐怕不太多,但混沌想取这样一个定位。
假如我只有一个工具,它很难撑起一个创新课,
所以实际上必须建立自己的创新学科,建立自己创新学科,我也曾经走过弯路;
比如我长期认为假如只有我的课在这里,那我的Ego太大了;
所以我得找很多很多人,你讲产品创新,你讲什么技术创新,后来我发现加入这么堆积下去,永无止日,永无止日。
所以我今天也不在乎其他人对我的评判,我希望基于哲科思维建立一套极简的创新课;
我希望它符合八个字,叫非常高级、非常简单,这是我对我自己的一个挑战。
那我把哲科思维整个简化为一思维,所以这个命题就变成,我基于一思维建立一套极简的创新课出来,请注意我加了极简这个词在这儿。
我就想涉及三个领域,什么是一是关于认知创新的,击穿什么是关于战略创新,如何进化是关于组织创新的;
所以这套课非常适合认知有了之后战略和组织的这个匹配。
然后在三个领域里边需要有三个主思维模型,来分别对应其中一个面向。
在什么是一,在认知领域里边,那个思维模型是破界创新;
在击穿什么,在战略这个领域里边对应的那个思维模型是单点击穿;
而在如何计划,在组织那里边对应的思维模型是分形创新;
所以这就构成了一思维的一个极简的创新课,我发现已经简到不到再简了。
我再继续用这个模型来表达一下,认知、战略、组织;
我重新定义组织的存在目的是加快迭代反馈的效率和质量,于是混沌的极简创新课就简到什么情况了呢?
各位,就简到一个操作系统加上三个思维模型,这就是全部了。
一个操作系统来打底,调用三个思维模型,其实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场景化的问题。
这里边对我而言也存在着巨大的舍九取一,我从二十多个思维模型里边简化为三个思维模型;
三个思维模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操作系统,所以整个体系是1+3这个体系。
你完全可以讽刺我、打击我,你这也叫学科?
那我必须承认这好像不像是一个学科,但是你也必须得承认,它是在一个极小的单点里面完成了自我闭环;
我相信如果这件事情能击穿,其他的边缘的东西自然就会出来了。
所以混沌极简创新课,如果不算理念世界的课程的话,只有四门课了。
第一门课关于思维就是一思维,第二门课认知破界创新,三战略单点击穿,四组织分形创新。
你会鲜明地注意到,在我讲战略之前,两个模块都跟思维和认知有关系,这就是混沌的特色。
如果你不相信认知是创新的因,那混沌这道菜可能不适合你;
那混沌这道菜的的确确就鉴于我个人认为认知和思维是最重要的,这件事情击穿之后才会到战略,才会到组织这里边来。
我必须得承认,如果我把这东西往那儿一摆,我就觉得它是标准答案或者唯一答案,那这个Ego就太大了,任何理论都有边界。
我想讲那个边界,就是两条曲线中间那个边界我成为创新,而在创新这里边我讲的又是认知,认知这里边我又讲的基于哲科的创新;
它是非常非常窄的,我在这个窄的领域里边我充满了信心,充满了信念,它甚至成为我个人的一种信仰一般的一个力量来走下去。
它是否为大众所接受,这并不是我做这件事情的动力,我做这件事情动力是因为我认为它是对的,它是有价值的,它是值得推广的;
所以我愿意把我自己来献祭给这套理论,用我的生命来讲这套课,一直讲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
尽管这个诚心诚意我是有的,但是有一句话必须得交代,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
一思维:今天做什么,我们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