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为何全是汉人?他们最终又是什么结局?
清朝作为一个由满族人统治的朝代,朝廷官员等大多数与皇室有联系的,也都是满人,汉人其实数量不算是特别多的。但要说到晚清四大名臣,虽然说说法不一,人物也不一样,但无一例外这些人都是汉人而没有满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何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汉人,那时候满人的官员都在干什么呢?这几位名臣最终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下面就让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目前对于晚清四大名臣的人物名单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四位。二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四位。总的来说,第一种说法比较受大众认可。但无论是一还是二,在他们之间都有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这些名臣无一例外全是汉人。
清朝是以旗人为贵,朝中主要势力非满旗不得领,但是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匡扶大厦于将倾的却全是汉人,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当时的那些旗人在做什么?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从清朝政治制度和历史发展为立脚点来深究。
1、政治制度
清朝是关外满族入中原,从法统上来说,清朝是继承了明朝的统治地位,在五德之中就该属水。奉明为前正朔,同时它的口号也是以“为明朝报仇”为主,来获得汉人认可的。虽然清朝的主旨和口号是这么说,但是它的做法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我们不去深谈。
清朝在建立之初,由于深悉制度礼仪的属臣比较少,所以在很多政治规定、政务处理上大都是延续了明朝的制度,基本上就是萧规曹随。
清朝马上打天下可以,但是马下治天下却不是很行,因为旗人打天下的缘故,使得朝中重要的职位都归属于这些人,而下面真正处理政务的人就几乎没有了。
无奈之下,清朝决定开科举,主要是以吸收汉人为主,用这些人来填充基层,至于以后的发展前途,那可真的不好说,反正前期限制比较严。
汉人通过读书参加科举来进入仕途,而满旗人则可以通过世袭荫庇出任官职,他们一般是不需要刻苦读书参加科举的。短时间看是没什么问题,但是时间一长,这致命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饱读诗书且有一定执政经验的汉人只能待在基层无法上升,而通过显赫家世直接进入朝堂身居要职的满旗人则毫无执政经验和文化。
汉人刻苦拼搏,旗人居安不思危,这是清朝中前期的真实写照,但也有少数皇室宗亲例外。
这样的发展使得清朝逐渐步入歧途,而后面的执政者显然也能看到这一点,为了矫正这种制度,这些执政者开始大批量提拔汉人进入中枢执政部门。
如果说制度的不平衡是汉人进入中枢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话,那么清朝中后期相继爆发的叛乱则更是让这些汉臣走向了真正的名臣之路。
2、历史发展
鉴于一定的历史限制问题,当时的清朝虽然统治时间已久,但是民间仍旧有许多叛乱接二连三地爆发。这和清廷政府执政昏聩有着直接的关系。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对于这些叛乱的分析却是归到民族区分上去,为了快速镇压叛乱,清朝执政者并不打算使用汉臣来对抗汉人,而是选择了清朝的“王牌”旗兵。
旗兵在清朝统治天下之前几乎是一种无敌的存在,但是这么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得这些人的后代早已经不熟练于骑马射箭,更别说还要真刀真枪去镇压有一定建制的叛乱,所以旗兵和叛兵一经交战就迅速溃败。
这时候的清政府意识到了以旗兵镇压叛乱显然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于是乎转而用汉臣来作为镇压统帅,准许他们组建军队的权力。就这样,一大批以镇压叛军出身的汉臣汉将开始进入政治高层。
在清朝晚期,叛乱的成功镇压成就了许多文臣武将,而我们之前所说的曾李张左四人全部都有过镇压叛乱的履历,尤其是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之战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这两场著名战役,更是在军事上奠定了晚清汉臣的主导地位。
军事上的主导地位还不够让他们成为实打实地名臣,他们还需要在政治上做出足够优越的成绩才行。
前面说过旗兵不思进取,养尊处优,难堪大事,而汉臣却不断刻苦学习。尤其是海外的工业革命正在慢慢改变世界,这就使得一大批汉臣率先接受并学习新文化,新知识。
这时候掌握权政的汉臣发现了这次国外工业革命的重要性,也许这就是再度崛起的良好机遇。于是这些人的脑中瞬间蹦出一个解决办法——改革!
曾国藩借着西方吹来的东风,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家兵工学堂,还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张之洞则更加侧重于教育,他创办了武汉大学前身的自强学堂以及南京大学前身的三江师范学堂等等,在工业上也建造了许多直到民国时期仍旧在使用的兵工厂。
李鸿章对比以上两位则倾向于改革军事,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尤其是北洋水师,可以说是近代化海军之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舰队。
这些汉臣的改革是迟暮清廷最后一次的回光返照,但是对后世却影响远大。
3、结语
晚清的旗人仍旧生活在纸醉金迷当中,就像一只纸老虎经不起任何风浪,而被他们排挤的汉臣则用肩膀硬生生地扛起了残破的封建王朝身躯,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晚清名臣全是汉人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