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为什么称“必损阳寿”
诸葛亮非常善于利用自然元素,为己方增强战力,火攻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三国三大战役的赤壁之战,最后就是靠火攻击退曹操大军,如果不是利用自然元素,这一仗对于吴蜀联军来说恐怕会很艰难,毕竟兵力少于曹操。后来诸葛亮面对孟获,同样是利用火攻取胜,不过这次诸葛亮却流露出感伤之情,还说这样做“必损阳寿”,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火烧魏军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多方势力割据,如北方枭雄曹操,占据富庶江东的孙权等等。在这些人中,刘备绝对是个不起眼的。他虽身有汉室皇族之名,但却并无多少地盘和兵力。而他最后能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招纳了大批人才,而其中被他“三顾茅庐”而来的诸葛亮又是最著名的一个。
杜甫在唐诗《蜀相》中这样描写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道尽诸葛亮一生为蜀的鞠躬尽瘁;陈寿在《三国志》中说他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十分肯定他的睿智与才能;就连身为其对手的司马懿也说他“真乃天下奇才也”。
而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的一身本领描写得出神入化,仿若他不是凡人,而是神仙一般。
“躬耕于南阳”的他一出山就帮助刘备火烧博望坡,之后的赤壁之战中,他更是功不可没。面对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南下攻打自己的局面,诸葛亮向刘备献计说此时正是和东吴联盟的好时机。他前往孙权驻扎地柴桑,凭一己之力舌战群儒,让孙权心服口服,同意与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
而面对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只箭的刁难,他更是从容不迫,并说自己三天就能完成任务。之后一出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从敌营“借”来了大批弓箭,超额完成任务,令周瑜无话可说。
之后,他更是算出何时要吹东风,指挥大家如何火烧曹军,让几十万曹军死伤严重,成功令曹操大败而走,使孙刘大获全胜。
火烧藤甲兵
时间来到十几年后,当时,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丧命,刘备替他报仇不成,还身染重疾,不久也在白帝城病逝。临终前,刘备将儿子刘禅和整个蜀国的江山社稷都托付给诸葛亮,将自己匡扶汉室的夙愿也寄托在他的身上。面临君主的信任与重托,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不敢辜负。
为了达成先主光复汉室,剿灭曹贼的夙愿,他决定北伐。而在此之前,他要先平定后方,解决南蛮的反叛。对于起兵反对蜀汉的孟获,他打算走攻心计,收服这一员猛将为自己所用的同时,又安抚招纳南蛮百姓的心,使之心甘情愿地臣服蜀汉。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有了后来的火烧藤甲兵。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第一次抓住孟获后,带他参观军营,面对孟获说要打败他的言论,他只是笑着说,“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之后的几次战斗中,孟获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即便他请来了乌戈国的3万藤甲兵,还是败在了诸葛亮手上。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就描写了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七擒孟获的细节。孟获心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便去搬来了三万藤甲兵做救兵。这三万藤甲兵是乌戈国所有的精锐兵力,而身着藤甲的他们更是不惧水,再加上土生土长,他们也十分熟悉南中的地形,确实是个强劲的对手。对此,诸葛亮想出了火攻一计,这一招不仅专制藤甲兵的藤甲,还能速战速决,使他能尽快稳定后方,进行北伐。然而,在把这三万藤甲兵引到盘蛇谷,将其火烧后,诸葛亮却感叹道,“吾虽有功于社稷,有损寿矣。”
诚然,这三万人死得惨烈,但战场上本就刀剑无眼,生死难料,更何况,诸葛亮曾经还火烧了几十万的曹军,当时他可是眼都不眨一下,为何如今却这般“多愁善感”了呢?
两种态度的原因
诸葛亮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关键还是在于他面对的一个是曹军,一个是藤甲兵。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实打实的乱臣贼子,作为刘备一方的诸葛亮自然是和他势不两立的。因此,对于曹军,诸葛亮是没有怜惜的,毕竟这些人都是追随曹操的,都是盗汉之辈,死得再多,也是死有余辜。
而这三万藤甲兵则不同,他们都是南蛮人,而南蛮又是蜀国的附属地,论起来,这些人算是蜀汉的臣民,是自己人。既然如此,站在自己人的角度,诸葛亮如何还能够无动于衷呢?老话说,为官要爱民如子。勤勉为政的诸葛亮自然是个将百姓当做自己亲人般的领导,活活烧死自己的亲人,诸葛亮又如何会没有怜惜呢?
再加上这三万人都是乌戈国的精锐兵力,算是这个小国的半条命,将这些人都烧死在这个山谷中,就相当于活生生去了这个小国的半条命。虽然此举确实能收服孟获,确实能平定叛乱,但确实太过残忍。也难怪诸葛亮要心生愧疚,说自己“必损阳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