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丝绸之路为东西方陆上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交通基础,繁荣了沿路的各个国家,向外宣扬了中华的国威。但其实,归根结底那些硕果累累的成果都是关于探索母亲河出生地的附属产品。只是他们光芒太耀眼,人们便渐渐忽略了他的真正目的。
首先,便是史书中对于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母亲河源头目的的弱化。
史书上表述是汉武帝为了铲除在北方日渐强大的已经对边境线构成威胁的匈奴,所以,派遣张骞到西域去联合被匈奴人逼离故土也就是河西走廊的月氏共同打击匈奴。但是,张骞这次的行动并没有成功,因为,虽然月氏远离故土,但是,作为游牧民族本来就是逐水草而居,他们现在的居住地水草肥美充足,生活更甚于从前,所以,他们不愿意再回去河西走廊。
并且,张骞的这次出行还带回了大量关于西域地区的情况,让汉武帝对当地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所以,张骞失败而归并没有打消汉武帝联合其他部落国家共同对抗匈奴的计划。经过权衡之后,汉武帝第二次派出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张骞身怀两个任务:
一是、联合同样被匈奴人赶出河西走廊的乌孙人;
二是、带着大批财宝去西域宣扬中华国威,吸引更多的部落氏族与汉联合。
这次出行规模颇为壮观,张骞共带领了三百人,每人配备两匹马,再加上,数量巨大的财物最终走到了乌孙。虽然,有钱使得鬼推磨,但是,这一次的联合计划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乌孙国现在国内已经大乱,有三大势力为争王权而明争暗斗不断。在这种条件下,乌孙王并不能保证可以顺利带领国民回迁河西走廊,更何况,乌孙人已经对匈奴人俯首称臣太久,对匈奴的惧怕让他们不敢行动。
之后,为了打消乌孙的疑虑,张骞只得说服汉武帝派一名公主与乌孙和亲,但是,以乌孙回迁河西旧地为条件。即便有在大量的财物以及公主和亲的双重诱惑,乌孙也不为所动,也许是因为乌孙国王也觉得拿人手短,最后,赠送了几十匹好马给汉武帝。
不过,虽然联合行动并没有成功,但是,张骞的这次出行对于中华文化在西域地区的传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最终,也加速了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也正是如此,张骞的两次出行在历史中有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这一系列的曲折跟最后辉煌的成果,让张骞两次行动中寻找黄河源的目的都被史书略过。
虽然被略过,但是,也不能说明不存在。
据古籍记载,黄河古称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相信大家都对大禹治水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大禹也仅仅是治理黄河的水灾,并没有任何记录表示他知道黄河源头在哪里。这里,在张骞对汉武帝的工作报告中却实实在在的将《山海经》中对中国河流源头的猜测证明了,那就是,从有水流从于阗东部流出进入罗布泊,最终,成为地下水之后从南部流出地面,之后,这也成为了汉武帝之后关于黄河源头的主流说法。
民间有许多关于这次张骞的境遇的传说,据说,张骞还到了广寒宫与嫦娥相见了,这也是后来成为了“张骞泛槎”典故的来源,自然也成为了往后的许多文化作品的素材。甚至,在《荆楚岁时》里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
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之后,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织女、赠机石和经过一一禀报汉武帝。
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张骞也由此有了“寻源使”的美称。
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事情能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这跟中华民族探寻黄河源头的执念脱不了关系,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汉武帝及其崇拜名山大川,所以,之后汉武帝派出了更多的使臣外出寻找黄河源,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重源伏流”的说法。
这个说法中,关于黄河源的解释是说存在两个源头,叶尔羌河跟和田河。
此时,耗时两千多年的寻根之旅终于尘埃落定,可以说,这一切都开始都是源于中华民族的儿女对于文化根源的好奇。自然,这也是中华儿女对于中华文化的探索之旅,探寻黄河源的精神意义永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