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出现供养宗亲问题 朝廷又是怎么做的
对明朝宗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到了中后期,渐渐养不起宗室子弟,朝廷是怎么做的?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他当上皇帝后,秉承着“再苦不能不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对儿子们进行了分封。他这样做,就是希望能够保证,自己子孙后代的生活不受影响。
那么明朝宗室的待遇到底有多好呢?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亲王岁给禄米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而根据《皇明祖训》规定,亲王的嫡长子,可以继承亲王爵位,其余儿子则封为郡王。同理,郡王的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儿子就封为镇国将军、孙子封为辅国将军、曾孙为奉国将军、四世孙为镇国中尉、五世孙为辅国中尉,六世孙及以下便为奉国中尉。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中,最低也是个奉国中尉,能够享有二百石的禄米,完全是衣食无忧了。看来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子孙,确实是煞费苦心。
不仅如此,宗室成员不但什么不用做,就能白白享受禄米。而且他们婚礼和丧礼的所有开销,都由朝廷统一承包。也就是说,宗室成员从出生到死亡,都由朝廷包了,完全属于一条龙服务了。
另外,宗室成员有朝廷养着,完全不用从事其他工作,而且也不必参加科考。到了正德年间,明武宗更是为各王府建立宗学,目的是让宗室子弟学习四书五经,最重要是学习《皇明祖训》。只要考核通过,就能获得爵位。
这样的宗室生活,试问谁能不羡慕呢?但是随着古代生育不受限,而且是生得越多越好的情况下,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宗室可谓是越来越多,这就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压力。
宗室不得从事四民之业,也就没能力挣钱,朝廷每年还要在他们身上花钱。就好比河南一地,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然而供养当地的宗室就需要一百九十二万,这就出现渐渐养不起宗室子弟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朝廷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招:减少禄米
宗室子弟每年拿着那么多禄米,又不用做事,完全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皇帝在朝中要面临天下苍生,没道理只让宗室富足,皇帝与天下百姓挨穷啊,于是朝廷就进行了一些改革。
朝廷先是减少了宗室禄米,接着又允许他们从事士农工商各业,想着他们能挣点钱,也好替朝廷减少负担。可惜这招效果并不好,毕竟宗室子弟懒散惯了,就算允许他们从事各业,也没人肯去做。
第二招:耍赖
既然第一招不管用,那么朝廷就只好开始耍赖了,怎么耍赖呢?首先就是拖欠一些与皇帝血缘关系疏远宗室子弟的禄米,但正因为他们与皇帝关系疏远,所以被拖欠禄米后,又因各种原因,不能从事四民之业,以及参加科举,很多人甚至落魄到,过上了乞讨的生活。
其次宗室子弟的婚礼和丧礼,朝廷也不再出钱,于是很多宗室因此迟迟不肯结婚,导致“年逾三十者不婚,暴露十年不葬”的现象发生。如此一来,就导致一些能得到正常供给的宗室,与这些被朝廷耍赖的宗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招:允许科举
到了万历年间,明神宗认为,总是拖欠耍赖也不是办法。于是再度开始改革,他决定允许宗室子弟参加科举,只要考中就可以入仕,以此来解决自身生计问题。
这时候宗室子弟有两个选择:一是按照旧制入宗学,毕业通过考核后,可以请求朝廷赐予爵位,但准不准由皇帝来定。二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不过一旦入仕,就必须放弃世袭爵位。
最后那些既没得到爵位赏赐,又没能考中科举的人,就只好从事四民之业,来养活自己。可同样由于他们懒散惯了,最终能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宗室成员,直到明朝灭亡也是少之又少。而叫他们去从事四民之业,也是难于上青天。
最后的结果就是,不管朝廷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无法解决宗室的问题。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这种藩王制度的失败。虽然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但随着宗室成员越来越多,问题便被无限放大,而朝廷也无可奈何,以致最后活活拖垮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