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士兵的防护铠甲,盔甲的种类为何发展如此之快?
现代汉语对“盔甲”的释义是“古代军人打仗穿的用来保护身体的衣服”,这一解释其实很好地概括了铠甲的功效与用途。根据古书《释名•释兵》所载:
‘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
可以说盔甲的诞生就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武力冲突的。而随着盔甲的不断演变,也能显而易见的看出武力冲突的形式在不断进化、规模不断扩大。
一、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已经认识到可以利用兽皮之类的简易材料制作盔甲,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盔甲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截止到东周时期,盔甲的主要种类还是皮甲
盔甲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各个部落的矛盾冲突就已经很激烈了,而矛盾一但被激化战事就不可避免,部落的子民们也容易在战斗中负伤甚至死去。
此时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受到动物的启发:
“孚甲以自御”
于是制造出来了第一件盔甲(也有一说是夏朝的子抒为了帮助自己的父亲少康攻克弋邑,发明了用兽皮做的盔甲)。
不过此时的盔甲防御性较低,这与当时的军工设备有很大联系。因为当时士兵打仗所用的主要都是由石头、木头、骨头、竹子等低级材料通过削摩等手段做成仿鸟喙、兽爪形状的兵器,对于这种杀伤力低的武器,早期的皮甲已经足够防御了。
随着中国由原始社会向着奴隶社会迈进,夏商周时期到来了。前文提及,夏朝子抒可能是盔甲的发明者。但是由于出土的关于夏朝盔甲的历史资料太少,很难对夏朝盔甲有过多阐述,我们这里主要谈商周时期的盔甲演变。
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皮革制造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了,同时盔甲的防护对象已经更加细致了,除了护身和护头的盔甲之外,还多出了护手、护腿以及面甲等防护设备。
提及商代军队,就不得不提及饕餮军队了。他们用皮甲和青铜护身、青铜护手、护腿、青铜饕餮盔以及饕餮面甲的组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不仅守护了国家,更是将国家的领土扩大至前朝的两倍有余。
经历了前面两个朝代历史的积淀,周朝的皮甲技术已经十分完善了。《考工记》就记载了周朝的制甲艺人总结的制甲经验:
“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皮革制作的皮甲用七节甲片连缀而成可以用一百年,兕革制的兕甲用六节甲片连缀而成可以用两百年,全部都是金属札叶制成的合甲用五节甲片连缀就可以用三百年。
完善的皮甲制作技术也将军队的盔甲覆盖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青铜盔甲虽然有所应用,但并没有大范围的覆盖。原因很简单,青铜盔甲的重量不是一般的士兵能承受的,这种盔甲也随着之后的铁器的产生而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奴隶社会盔甲的演变与同时期的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自商开始,铜的挖掘以及青铜的冶铸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推动了青铜制作的兵器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式武器不仅让甲胄的材料有了很大的变革,更是让其形式有了全方面的改变。
二、从东周时期开始,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铁制盔甲开始大规模普及应用。而在长时间的不断运用中,古人对铁甲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娴熟,到了唐朝时期,古代的铁甲工艺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出现了明光铠这种铁甲工艺的集大成者
东周时期,也就是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全面过渡的时期,而此时诸侯之间矛盾激烈,战争更是频繁发生。各国欲追求战争的胜利,不仅需要谋略之臣计策的实施、勇谋之将无谓的战斗,更需要强大的军事武装硬实力。
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战国后期的燕国,楚国以及韩赵魏附近区域国家开始摒弃了繁重的青铜制作的铠甲,开始使用上了铁质铠甲”铁片兜繁“。而秦国虽然不是率先使用铁制盔甲的国家,却是将其运用的最为巧妙的国家。
归功于商鞅变法,秦国有着严密森严的军功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将铁甲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而不同的等级具体着甲的装束也不同,军官使用的盔甲防御能力不仅更为强悍,还会在盔甲上修饰符合其地位的几何彩色花纹,相较于一般的士兵,他们的盔甲设计上的小细节穿着也更舒适。
而从出土的兵马俑也可以看出来,分工不同的兵种,所着盔甲的样式也不尽相同 ,高度精细的职业分工,这应该也是秦国能统一六国的因素之一吧。
推动战国时期到秦代青铜盔甲和皮制铠甲向铁制盔甲转变的主要原因还是铁制兵器的运用。前文提及的燕楚等国使用的剑、矛、戟等铁制兵器的士兵以及中山国那群手拿大铁权(即铁秤砣、铁秤锤等物)的大汉。
而当时社会人们对剑最为推崇,除了军事战争之外,佩剑舞剑成了人们用来陶冶情操、彰显地位的重要手段。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相传的十大名剑有七把都是在这个时期铸成。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绝对是我国历史上军工技术发展的高峰期。
春秋战国以后,铁制盔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是唐朝。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对后世的发展产生的深远持久的影响。各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唐朝的盔甲的制作。
唐朝建立之初,他的盔甲形式还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比较著名的有筒袖铠、明光铠、两裆凯等。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明光铠。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对于这种铠甲一定不陌生。明光铠,顾名思义,会散发出明亮的光的铠甲。这样的铠甲在战斗中发出的明光对敌军的视线有着阻碍作用。
而它之所以能发出刺眼的亮光,与其胸前与背后镶嵌的两个用铜制作的类似于镜子一样的物体有关,这也是我们常能听到的护心镜了。有时候为了提高防御能力,还会在护心镜前后再多加一些防护设施。
明光铠并没有单独的一种款式,相反,他的样式繁多,我们这里着重介绍明光甲的“步兵制”盔甲。
这种形制的盔甲头戴头盔,肩上披着皮质护肩,护身甲扣在双肩上,腰下挂着膝裙,上面有一些甲片,这种形制的盔甲也是宋朝步人甲的前身。
贞观之治之后,唐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也由此唐朝上层统治阶级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此时的铠甲已经不仅是作为军装有其使用功能,他也成为了一种装饰服饰,变成了上层炫耀奢华的一种工具。
但是这种奢华没持续多久,安禄山和史思明就用武力将其打破,铠甲也逐渐恢复了军事功能。唐代的军工科技也是很高的,至今唐刀在世界上都是享誉盛名。
唐朝的唐刀采用了最先进的包钢工艺。以熟铁为外皮,中间夹百炼钢,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术,即覆土烧刃。刃口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而唐朝发明的火药虽然在当时并未大范围的运用在军事上,但其在日后的战争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三、中国传统盔甲制造工艺在清朝发生了异变,由于清朝统治者崇尚骑射,故而其着甲时更加偏爱于主要材料是棉麻的软甲,不过到了清朝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盔甲工艺彻底被淘汰,盔甲也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朝作为一个从马背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相较于繁重的重甲,更偏爱于轻巧的软甲,而重甲大多数时候都成了大型宴会典礼上出席穿着的礼服,几乎失去了其军事价值。
提及软甲,就不得不提及清朝的绵甲。绵甲是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的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组成的护甲。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
康乾盛世之后,由于人们被表面的繁华所蒙蔽,清朝上层阶级也开始奢靡起来,再加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让他们失去了对外界的最根本的 认知,导致军事科技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国防力量大大的衰退。当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时,才发现自己落后于世界太多。
晚清出现的洋务派欲挽救国家,改变了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现代军事工业;倡导按照西方军队的样式编练新军并按照西方军队的建制设立兵种、安排训练、分配武器与装备以及规划军服等。
新军军服的样式虽然混合着就是铠甲的影子,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盔甲,所以传统盔甲其实是随着新军军服的出现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注: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