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人席卷梁朝半壁江山,侯景之乱背后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说起侯景之乱,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
据史书上记载,侯景在东魏造反失败后,率领八百士兵狼狈逃奔到梁朝避难,本以为从此只能寄人篱下,结果他先是占据梁朝在淮南的军事重镇寿阳,接着他又在淮南起兵,率领区区八千人渡过长江,直接将梁朝搅得天翻地覆,不仅攻破了梁朝的都城建康,还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最终梁朝也因此走向灭亡。
对此,很多在说起这段历史时,自然不免会很好奇,侯景作为一个从东魏败逃下来的叛将,在江南没有任何根基,手下又只有区区八百人,即便后来渡江攻打都城建业时,其军队也不过才扩充到八千人而已,就凭这点实力,他凭什么能把整个江南搅得天翻地覆呢?
按照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梁武帝晚年昏庸,对侯景无限纵容的结果;二是侯景本身的军事才能非常出众;三是梁朝内部的皇族内讧所导致。
总的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如果说南朝皇帝昏庸和皇族内讧,就能让外来力量有可乘之机,甚至用区区八百人就能横扫江南,那从东晋末年开始,南朝类似这种皇帝昏庸和皇族内讧同时发生的现象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又有哪个北方的君主或将领,曾抓住这种机会,把南朝搅得这般天翻地覆呢?
更不用说,如果侯景的军事才能真有传说中的那般厉害,那他当年在东魏拥兵数十万时,为何反而不能把梁朝怎么样呢?甚至而言,后来侯景攻破梁朝都城建业后,其嫡系军队又达到近十万人,却为何反而坐困而亡呢?
所以在我看来,想弄清楚侯景之乱背后的真相,还得从更深远的背景去寻找更多的原因。
侯景与梁武帝
侯景是出生于山西朔州的羯族人,早期为尔朱荣的部下,后来高欢消灭尔朱家族后,侯景依靠原来与高欢同是怀朔镇的镇兵,又都参加过六镇起义的旧谊,于是率众投降高欢。高欢对侯景也非常倚重,不仅封他为司徒,还让他统治河南地区,拥兵十万。
后来,等到高欢去世后,侯景因不服高欢的儿子高澄,就率军造反,企图夺取东魏的政权。当时,侯景的地盘主要集中在河南这块四战之地,与西魏和梁朝两国都相邻,侯景为防止他们趁火打劫自己,所以刚开始造反时,他就与西魏、梁国取得联系,并把自己的部分地盘主动送给西魏和梁朝,以换取他们的支持。
站在梁武帝的角度来看,现在自己的死敌东魏帝国发生叛乱,他自然希望这场叛乱能够愈演愈烈,这样他才可以趁火打劫,所以正常情况下,即便侯景不主动归附,梁武帝也会选择支持侯景;更不用说此时侯景已经主动表示要归附梁朝,梁武帝自然就更要支持他。
在这种背景下,梁武帝就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等率军北上前去接应侯景。从这层意义上说,梁武帝此时的选择,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不过的选择,并不存在多大的错误。
接下来,按照正常的发展,梁朝出兵的结果无外乎两种:一是运气好的话,可以趁机占据敌国大片土地,或者俘虏敌国大批人口回来;二是运气不好的话,可能会损兵折将,狼狈而回。
当时的梁朝军队,恰好就遇到了第二种结果,因为当时东魏帝国的内部很稳定,侯景又无法突破慕容绍宗的防线,于是在三个月后,侯景的军队就不战而溃。至于梁朝的军队,也很快被东魏军队打败,于是侯景只好率领仅存的八百残兵狼狈逃到梁朝境内。
侯景之乱
狼狈逃到梁朝的侯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穷途末路。因为,此时侯景的身后,只有区区八百人还在追随他,就凭这点实力,侯景已经彻底丧失了纵横开合的资本。甚至而言,对于梁朝而言,他也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所以,按照正常的发展,侯景跑到梁朝,恐怕从此只能过着寄人篱下,受人白眼的日子。甚至而言,据说梁武帝为了与东魏帝国和解,已经打算把侯景交还给东魏。从这层意义上说,此时的侯景,已经沦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但是,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侯景穷途末路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先是带领区区八百人占据梁朝在淮南的军事重镇寿阳,接着经过数月的准备,他又率领八千人从寿阳起兵,一口气渡过长江、攻破建业,直接把梁朝搅得走向灭亡。
那么,侯景究竟是如何实现这华丽的转身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侯景的嫡系只有区区八百人,缺乏威胁梁朝根基的实力,这让梁朝境内的许多利益集团愿意与他合作。
很多人总是惊叹侯景竟然能以区区八百人纵横江南,仿佛侯景如果有数万、数十万的嫡系军队时,他就能够创造更大的辉煌。但其实呢,侯景之所以能实现这个奇迹,就是因为他的嫡系军队只有区区八百人。
换句话说,如果侯景带到梁朝的军队人数不是八百,而是八千甚至八万时,那侯景不要说渡过长江,就是在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立足,恐怕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因为,如果侯景率领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进入梁朝,那不要说江南地区的利益集团,就是淮南地区的利益集团,也会把侯景视为是最危险的敌人。因为面对这样的侯景,谁都会担心被他控制。在这种背景下,梁朝境内的各大利益集团和军政大佬,绝不敢轻易和他合作,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与虎谋皮。
问题是,当时侯景只带了区区八百人来到梁朝,那情况就变得明显不一样。因为,侯景在梁朝没有什么根基,也没有与任何利益集团有过联系,凭他这区区八百嫡系士兵,想对梁朝境内的各大军政大佬和利益集团造成威胁,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大家都会这么认为。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人在选择与侯景合作时,就会比较有信心。因为,和侯景合作,一方面可以让侯景充当他们手上的“枪”,替自己干那些自己不方便干的事情,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用担心会遭到侯景的反控制,甚至在达到目的后,随时可以把侯景拿出来当替罪羊,最起码也不会是引狼入室。
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在侯景来到梁朝境内后,淮南地区许多不满现状的军政大佬,就开始跳出来与侯景合作。于是,侯景刚来到梁朝境内,淮南一个叫做刘神茂的军政长官,立马跳出来怂恿侯景去占据淮南军事重镇寿阳。接着,侯景就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寿阳。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侯景占据寿阳后,梁武帝也是考虑到侯景的嫡系军队只有区区八百人,即便他占据寿阳,也缺乏真正控制淮南的能力,所以他才不愿意立马就对侯景采取强硬措施,以免最后反逼得侯景背水一战,引发不可控制的后果,还让天下人觉得梁武帝不能容人。
从这层意义上说,侯景只有区区八百人的嫡系军队,这固然是他的劣势,但反过来,这却恰好又是他后来能够实现逆袭的重要优势。
第二,梁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严重损害了淮南本土利益集团的利益,导致他们在关键时候都选择背叛梁朝。
公元500年,因为南齐名将裴叔业投降北魏,导致以寿阳为中心的淮南地区从此被北魏帝国占据。等到公元501年,梁武帝当上皇帝后,他为了收复以寿阳为中心的淮南地区,便与北魏帝国足足进行了近三十年的战争。
直到公元527年,因为北魏六镇叛乱愈演愈烈,北魏无暇顾及南方,梁朝这才成功趁机收复了这片地区。然而,因为这片地区已经被北魏统治了近27年,梁朝想要完全控制这片地区,自然需要在这里加强中央集权。
于是,在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梁武帝不断派遣官员对淮南地区进行渗透,还通过各种措施削弱淮南本地豪强大户们的权力和地位,让他们全心全意、老老实实地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管辖。
从积极意义上说,梁武帝的这一系列措施,自然加强了梁朝对淮南地区的控制;问题是,从消极方面说,梁武帝的这些措施,却严重侵犯了淮南本土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因为,中央政府在淮南地区的权力变大,也就意味着当地豪强大族的权力变小,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家族所占据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变少,这样长此以往,大家肯定会非常不满。
在这种背景下,当侯景率领区区八百人来到淮南时,这些淮南本地的利益集团,便发现他们的机会来了。因为,侯景不就是一杆现成的“枪”吗?关键是,这杆“枪”还比较好控制,于是这些对梁朝中央政府心怀满的利益群体,就开始怂恿和支持侯景与中央政府对抗。
于是,侯景先是兵不血刃占据淮南军事重镇寿阳,接着当他率兵攻打谯州时,谯州军政长官董绍先,竟然主动打开城门投降;再等到侯景率兵攻打历阳时,历阳太守庄铁也举城投降了侯景。当然,也正因为侯景得到了淮南本地的利益集团支持,所以梁武帝在得知消息后,也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还不得不安抚侯景,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因为,如果梁武帝不接受这种事实,就只能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是,如果梁武帝动用武力解决,那就是逼得淮南本地的利益集团与他公开决裂,这样做的后果,只会把淮南局势弄得不可收拾,最后白白便宜了旁边的东魏帝国。所以,梁武帝只好对侯景报以了足够的宽容。
第三,梁朝的藩王势力太过强大,大家都想要趁机抢班夺权,为此不惜引狼入室。
本来,如果没有新的外力推动,侯景在占据淮南后,他和梁武帝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公开撕破脸。相反,他们还会维持表面的和平。因为,凭侯景现在的实力,即便淮南本地的利益集团集体支持他,他也缺乏与梁朝对抗的资本。至于梁武帝,他主要害怕撕破脸后把淮南的局势弄乱,让旁边的东魏坐收渔翁之利。换句话说,他们撕破脸,对谁也没有好处。
问题是,梁朝境内各大藩王,此时也忍不住开始蠢蠢欲动。当年,梁武帝在建立萧梁帝国后,为了让自己家族能够长久地控制帝国,就采取分封诸王的办法,让自己的兄弟、儿子、侄子和孙子们,成为梁帝国中央和地方上最主要的军政大佬,掌握着帝国最主要的权力。
关键是,对于太子萧纲,梁武帝因为害怕其势力太过强大后会提前抢班夺权,于是对他多有限制,加上他性格又温和,导致他的实力反而很弱。在这种背景下,这些藩王自然不会服太子萧纲。甚至而言,梁武帝几个强势的儿子、侄子,都早已经有着不安份的想法,以至于太子萧纲都感到害怕。
对此,《资治通鉴》中曾记载过这样一段话:“皇帝年事已高,几个儿子互不信服,邵陵王萧纶为丹扬尹,湘东王萧绎在江州任职,武陵王萧纪在益州任职,他们都大权在握,超过皇帝。皇太子萧纲忌恨他们,常常挑选精锐士兵来保卫东宫。”
从这层意义上说,以梁朝这样的权力格局,即便没有侯景,只要梁武帝一死,梁帝国也会陷入类似西晋八王之乱的局面,因为这些藩王的实力太过强大,而且又是自成体系,太子萧纲根本无法驾驭他们。只不过,因为侯景的到来,让这些充满野心藩王不用再继续等梁武帝去世,因为他们发现可以借侯景的手,直接杀死梁武帝,提前抢班夺权。
在这种背景下,梁武帝的侄子、时任梁朝长江防线的最高指挥萧正德,就率先和侯景眉来眼去,于是侯景带领区区八千士兵,就轻而易举渡过了长江,并一口气打到梁朝的都城建业。
接下来,其他皇族亲王率领勤王大军赶来后,却又都心怀鬼胎、按兵不动,甚至还和侯景私底下眉来眼去。在这种背景下,以梁武帝为代表的中央政府,自然越来越看不到出路。
第四,当时梁朝国内的社会矛盾空前激烈,让侯景能够顺利从底层百姓中吸取力量,从而壮大了自己的嫡系力量。
本来,以侯景所拥有的嫡系力量,他就算顺利攻破梁朝的都城,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根本逃不出萧正德的控制,就更不用说篡位自立。问题是,当时的江南地区,因为阶层固化非常严重,导致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已非常尖锐,广大寒门子弟对门阀士族们已经非常不满,他们都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侯景便决定利用阶级矛盾来壮大自己的嫡系力量,于是他就让自己的首席谋士王伟替自己写了一篇极尽煽动底层不满情绪的檄文,他号召广大底层百姓起来反抗,一起推翻门阀士族的统治。并且,侯景还说到做到,他下令凡是愿意支持自己的奴仆,不仅可以恢复自由人的身份,还可以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
侯景的命令下达之后,梁朝境内的广大奴仆们,一时间都纷纷跑到侯景的军队中效力。对此,史书上曾这样记载:“三天之内,数以千计的奴仆都逃出皇城投降侯景。侯景都给予丰厚的赏赐,分配到各军,这些奴仆们都感恩戴德,拼命为他效力。”
等到这些奴仆都投靠侯景后,侯景的嫡系军队自然就变得越来越强大。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些奴仆背叛门阀士族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所以如果侯景失败后,他们肯定没有好下场,所以他们只能死心塌地为侯景效力,和侯景一条路走到黑。
在这种背景下,等到侯景围攻台城时,他的嫡系军队就已经扩充到近十万人,这样一来,萧正德自然也就丧失了控制侯景的机会。于是在攻破台城之后,侯景就一脚踢开了萧正德,重新立太子萧纲为皇帝,自己掌握朝政大权,随后他在次基础上又篡位自立,登上皇位。
当然,此时的侯景的实力虽然非常强大,但他与整个梁朝的皇族势力比起来,仍然存在着天悬地殊的差距,而且在当时的社会中,门阀士族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主潮流,所以等到梁朝皇族的内讧走向结束时,侯景想凭借底层人士的力量继续对抗梁朝的旧势力,自然就越来越看不到出路。
总结
侯景作为一名穷途末路的叛将,却能够以区区八百人,先占据淮南,后渡过长江,接着又攻破梁朝都城,最后更是篡位自立、登上皇位,完成数百年来,北方多少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们用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都没能实现的目标。
虽然,侯景最后还是走向失败,但单从这个结果来看,侯景的成就确实堪称奇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探究侯景之乱背后的历史真相,就会发现,这一系列的奇迹背后,虽然离不开侯景过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他借用了梁朝国内存在的三大社会矛盾:
一是淮南本土利益集团与梁朝中央政府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二是梁朝皇族之间的矛盾重重,尤其是强势藩王与弱势太子的权力布局,让众多藩王都忍不住想竞争皇位;三是江南地区广大寒门子弟与门阀士族之间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大社会矛盾,就是传说中的风口,而侯景和他那八百嫡系军队,就是那只因机缘巧合而站在风口上的“猪”。从这层意义上说,即便没有侯景,也会有其他地因素导致梁朝发生大内乱。只不过,人们大都习惯从侯景和梁武帝身上寻找原因,所以在看这段历史时,梁武帝就变成一个昏庸的傻子,而侯景就变得是神秘莫测,侯景之乱就更是不可思议。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魏书》、《梁书》、《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