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30岁当省委书记,曾任赫赫有名的野战军政委,建国后怎样了
在新中国建立历程之中,无论抗日战争阶段,还是解放战争阶段,山东都承担了重要的作用。自大革命失败以来,山东省委得以重新建立、根据地不断壮大发展,与曾经整整耕耘13年的一任省委书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个人,就是黎玉。
从河北到山东
时间回到1935年的冬季,时年29岁的黎玉正担任着中共河北省委巡视员的职务。
此时,他已经是党龄九年的共产党员,在一次前往基层领导农民运动的过程中,接待了来自山东、到河北寻找上级组织的共产党员赵健民,并从他那里听到了山东党组织的种种现状。
自1929年初开始,中共山东省委先后遭遇了来自敌人的十余次破坏,日常工作难以进行。
留在当地的党员不得不各自为战,有的分散隐蔽,有的四处寻找组织关系。
山东的党员在找党,上海中央局也曾经派人到济南去寻找组织,但双方始终未能取得有效联系。
这一次赵健民与黎玉的相遇,终于重新接上了信息通路。
将赵健民和他带来的信息向上级进行汇报之后,黎玉很快接到北方局指派,让他以山东省委书记身份前赴山东,重建党组织并恢复工作。
对当时的黎玉来说,既无足够时间累积人脉,对山东当地也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但他二话没说,收拾行装、骑上一辆破旧自行车就去了济南。
黎玉的青年时代
在“单枪匹马赴济南”之前,黎玉与山东这块热土并没有太密切的联系。
他本名李兴唐,出生于山西崞县。
青年时,黎玉怀揣着建设国家、追求进步的渴望而努力求学,与志趣相投的八名山西老乡一起组成了“北大考学团”。
因为大家都是穷学生,除了志气之外身无长物,他们便玩笑式地把这个小团体叫做“九穷”。
从1925年开始,黎玉投身进步学生运动,次年入党,又于1929年进入了北平法政学院学习。
在大学内他担任了学院党支部书记,以学生身份作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四十多年后,曾任北平法政学院院长的王之相还写了一阕《沁园春》赠给曾经的学生黎玉,其中有“看青年奋起、红日东升,百川汇海、众志成城”的句子,追忆当年那段挥洒青春热血的岁月。
结束学业后,黎玉又曾经担任过天津、唐山等地市委工作,并在唐山领导了震动全国的开滦五矿总同盟工人大罢工。
坟地里的会议
离开已经工作一段时间、较有经验和根基的河北,前往山东重建被破坏的组织,其中潜藏的困难与危险可想而知。
当时的一个细节能够从侧面反映局面的危急:1936年5月1日,重建中共山东省委的第一次会议秘密召开,与会者除黎玉本人外,还有组织部长赵健民、宣传部长林浩等人。
为加强隐蔽、降低风险,他们不但决定暂时不用省委名称,而使用“山东省工委”的名义来领导工作;甚至就连这重要的第一次会议,也是在济南四里山附近一块松柏浓密的坟地里举行的。
就在这个新组成班子的有效工作下,原本被“打散”的山东省委重新运作起来。
1937年4月延安党代会不久,卢沟桥事变发生。
日军在肆虐平津之后,又沿着津浦铁路将侵略的魔爪伸到了山东。
由此开始,抗日武装斗争成为摆在山东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山东省委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根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当地的客观实际情况情况,黎玉制定了多项措施并推动执行。
为了抗战的需要,要尽快且有效率地组织发展自己的部队,那就是抗日游击队。
为了贯彻这一系列措施,连省委机关都从济南搬到了徂徕山所在的泰安。
黎玉直接领导了徂徕山起义,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自此诞生。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岁月
到1938年底,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整编为游击兵团,也就是八路军山东纵队。
这支队伍由张经武任指挥,黎玉担任政委,旗下辖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45万人,另有地方武装万余人。
在沂水县王庄的一座天主教堂内,至今还保存着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和办公的旧址。
早在这支队伍建立和整合之初,党中央和毛主席已经重点关注,并进行了多方考虑。
毛主席曾致电表示,应使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的番号,否则一旦面临各地国民党的控制甚至通令解散,便陷入被动的境地。
山东省委据此进一步明确了武装建设的方向,致力于将军队打造成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八路军115师主力入鲁之后,山东纵队与之并肩作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黎玉本人也曾经在对崮峪反“扫荡”战役中负伤。
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时,黎玉作了《山东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发言,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征程。
当时,山东的对敌斗争面临着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多因素的压力,尤以1941年和1942年最为艰难。
日寇多次对沂蒙山根据地进行所谓“铁壁合围大扫荡”,抓不住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便拿出“三光”政策对山区进行梳篦子式的清缴。
八路军和根据地以“三空”应对,也就是搬空、藏空、躲空,不但坚壁清野,就连水井也埋了起来,以免敌人利用。
针对沂北山东纵队驻地,敌人则出动飞机大炮配合,进行所谓“拉网合围大扫荡”。
激战中,国民党51军一个营也被日军逼到了山下,山东纵队以抗日为重,立即就同意对方上山共同抗日。
筹措黄金,支援抗战
在军事斗争的同时,其他方面千头万绪的工作同样不能放下。
为发展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了起来,黎玉担任主任,并先后主持制定了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数百条条例法规。
该委员会后来改名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黎玉仍担任主要领导成员。
这一机构实际上可以视为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前身和雏形,也足可看出黎玉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成长过程中的贡献和重要性。
不仅如此,抗战时期的山东还承担了另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筹措黄金。
到延安开会时,黎玉了解到延安急需黄金的情况。
回到山东后,他立即组织山东分局召开会议,布置接下来的针对性工作。
大批富有工作经验的骨干人员被派到胶东,首要目标就是加强胶东党和军队的建设。
后来黎玉更是亲自带团前去考察,除了调整党政军领导班子之外,另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筹集黄金。
谁都知道黄金是值钱的东西,也是容易令人眼红的硬货。
如何能够确保筹集、运输黄金的整个过程万无一失,黎玉和党员干部们煞费苦心。
他们研究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运行系统,例如在干部队伍去党校学习的时候,就让他们带着金子先送到山东分局或者山东纵队。
黎玉在自己的笔记中曾经提到过,山东抗日根据地收入的1/3都上交了延安。
后来有研究统计,抗战时期光是从山东给延安送去的黄金就有13万两之多,贡献是很大的。
山东提供的贡献和支持不仅仅是钱,自从抗大一分校迁到山东之后,山东还建立了若干学校来培养干部。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大军南下,许多解放城市都需要骨干人员来进行接收和管理,此时山东培养的人力资源就派上了大用场。
军民鱼水,亲如一家
黎玉之子黎小弟参加一档电视专题节目时,曾经披露过当初山东根据地的不少旧事细节,充分反映了当时那种军民一家、不分彼此的和谐状态。
其中有一张拍摄于1943年11月,题名“滨海劳动模范”的黑白照片。
照片中,前面一二排坐着的人有男有女,看穿着显然都是从普通群众中评选出来的劳动模范。
穿着制服的黎玉和另外两位干部,则非常自然地站到了合影的最后一排。
这个细节就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风气,人民才是最值得关注和称赞的英雄,干部也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的一份子。
黎小弟还说,他曾经用了不少时间精力,去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大量遗物和资料。
然而在当年战争年代中,那么紧张又危险的情况下,这么多历史资料又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他常常感到疑惑又好奇,希望有机会能够一探究竟。
这个谜底,直到他找到当年曾经给黎玉当过房东那家人的后人,才终于得到解决。
原来,黎玉早已考虑到战争年代情况多变,带着大量资料行军打仗不但不方便,而且还可能增加遗失、破损、泄露等等各种难以预知的风险。
于是他将不少资料交给了房东,嘱托房东代为保管。
房东拿到资料后谁也没告诉,直接用厚牛皮纸把所有东西包扎起来,塞进一只水缸,然后再将整个水缸都埋进地洞里填埋起来。
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局面稳定下来,黎玉才派人找到当年的老房东。
而这些资料,依然毫发无伤地躺在房东埋下的那个水缸里。
这也可见在当年山东根据地,军民关系是何等亲密,老百姓为了帮助自己的子弟兵,又是多么地掏心掏肺不遗余力。
也正是有了人民作为最大的靠山,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山东才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后来经过改编、一元化领导等变动,黎玉曾经担任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务。
到1945年前后,他又协助罗荣桓,领导山东军民发起了针对日伪军的大反攻。
到大反攻结束时,山东境内南起陇海路、北至黄骋南皮、西迄津浦路、东到大海,除了铁路沿线和济南、青岛等少数大城市之外,已经全部成为抗日根据地。
黎玉自己的总结
关于抗日战争阶段以及之后解放战争阶段,山东根据地作出的贡献,黎玉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有过系统的总结。
他认为,山东与中央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山东的政治、军事、经济“始终都在党中央的一盘棋上”。
资金、物资、人员,山东在各个方面都给出了有力的支持。
1947年即将入冬,山东人民妇孺齐上阵、争分夺秒赶制军衣,在极短时间内就完成了75万套棉军衣和140万套单军衣的制作任务,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民工更是多达700多万人。
在解放战争阶段,黎玉仍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并兼任新四军副政治委员、山东野战军政治委员等职务,为协助陈毅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支援其他战场,完成了大量繁杂重要的工作。
纵观黎玉的一生,为山东根据地的建立壮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发挥重要作用,他都贡献良多,也因此担任过省委书记、野战军政委等重要职务。
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一度降职到处长级别。
然而他自己对此却始终坚持着顾全大局的态度,每每作报告写文章,他总是把人民的贡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评价自己却只说“为党为革命做了一点工作,是个人应尽之责”。
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正是国民党进攻之时,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对立、关乎全面战局的走向,与个人得失相比,他选择了退居幕后、相忍为国。
这种胸怀和气度,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黎玉曾经在上海市委、北京中央财委、机械工业部等多个部门担任工作,并担任多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6年5月30日,黎玉病逝于北京。
直到多年后他的回忆录公诸于世,他的儿子也将一些过去的实物和资料披露出来,黎玉的贡献和事迹才更多地为人所知。
参考资料:
《父亲黎玉与山东抗战的不解之缘——传承红色基因,致敬百年征程》;山东电视文旅频道《一张照片》栏目
《抗战人物:黎玉》;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黎玉在山东的抗战岁月》;叶介甫,读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