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洛南县城关中学教师冯岳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冯岳翔,商洛市洛南县城关中学物理教师,国家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主持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教育部2014年3月颁布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在地理、数学、物理、生物等课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为世界上所有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与此同时,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从社区到城市,从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到处都可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师责无旁贷。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文理文化渗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文化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将其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不喧宾夺主,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且具有教育意义。初中字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掌握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多,所以在教字过程中,老师宜更多地去挖掘、寻找与物理知识点相关的,学生又觉得亲切、熟悉易理解的传统文化,并在讲授时加入简单的解释和概括,学生会更易接受和欢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中华优传线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面、书去、对联、灯谜、歇后语、统节日等,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字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与该节课的物理知识自然衔接,不能出现为讲中华传统文化而讲的现象。自2002年以来我在初中物理的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和物质结构等六个方面的课堂教学中开展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声学教学
初中物理声字部分,教材已介绍了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中国古代建筑,但在具体的些知识点上,我们还可加拓展,融入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利用成语“闻鸡起舞”,既说明了声音的传描需要介质,又指示了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又如:在讲授乐音的时候,我引用事例:“孟子曰: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1],学生在阅读这段文字后,老师对此作一些简单的解释:王的钟鼓、管钥之声娓娓动听,使老百姓听后非常高兴互相告之。学生则一边对看文字一边跟随看老师解释,得意洋洋的样子令老师心悦。
2、中华优秀传文化与切中物理光学教学
光学中光直线传播的教字比较简单,所以课堂时间充裕。我就下载了一首把苏轼的词编的歌曲《水调歇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问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要求字生边听边唱,并及时把有关光直线传描的词句找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唱呀找呀,找到了马上写,小组内几人共同完成任务。不少同学找到了“明月、清影、圆缺”,后来还有同学补充了“阴晴、千里共婵娟”。最后,老师还简单概括了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感叹人生的聚散离合,想念亲人,并报以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名千古流传的美句,也令学生想起了父母等亲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亲情教育效果。还有学生感叹说:原来古诗文里还有物理知识呢!
学生在学习光的三基色的时候,会与其它颜色混淆。我就引用了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用浓墨重彩写江南春景之美的两句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一看这诗句,马上就议论起来:哦,原来古人也知道光的三基色。老师作简单介绍:一句中刻画了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弯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需要注意的是“绿如蓝”中的“蓝”不是蓝色,是一种植物染料——蓝草,它是做青绿色的染料的。所以并不能看出古人也知道三基色,但我们可以借助这两句诗来记住光的三基色。学生哗然:原来还有这些学问啊!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热学教学
热学的教学,也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元素,例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又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春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元素可以在此融入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力学教学
力学方面知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教材中有不少体现:如竹排、曹冲称象,另外还可适当加入传统文化中相对应的内容。如:“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简单解释为: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利用测量的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教育了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又如:在学习参照物时,可用:“老子《道德经》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2]。解释为:以自身修治来了解修身,以自家的修治来了解修家,以自乡的修治来了解修乡,以自邦的修治来了解治邦,以天下的修治来了解修治天下。通过此文段可知古也是通过参照对比了解事物及发展的,也激励了学生学习老子善修其身、超凡脱俗、博爱高尚的情操。再如,学生在学习机械能的时候,可引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按。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写出了诗人感慨世事沧桑的情怀,学生既感受到滚滚长江的机械能之大,也灌输学生:“社会的发展如同滔滔的江水,不会因朝代的更替而停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李学总复习有关水知识的教学中,讲授了包扣水循环、水能的利用、浮力、水的比热容等知识,我曾以《道德经》中的语句作为引入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3]。解释道: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更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直诚,力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所以,既然要像水那样,就要懂得水及其的应用。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电学教学
在电学部分的教学中,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虽不多,但也有可借鉴的地方。例如:搜索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图片,我们的老祖先防雷的智慧一一比如“避雷针”,就是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物质结构教学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五行说。古代的五行说与当时其他国家关于宇宙观的思想相近。中国古建筑色彩的选用并不只是为了美观,还与古代的五行学说有关。五行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木、火、金、水、土五种元素组成的,这五种元素还各代表一个方位——东、南、西、北、中,也各代表一颜色——青、赤、白、黑、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体会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在物理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其实经常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这方面的元素,只是还没有深入地思考、讲授和教育。只有教师在这方面深入地研究,拓展知识面,不断发掘、尝试开展实践,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字有机结合,迸发出新的光芒。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科学创新的源泉,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任何一门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科学中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了字生的爱国、爱自然、爱社会、爱他人、讲道德的良好素质和品格,为学生的初中人生画上精彩的一笔。
2002年陕西中考物理试题
阅读下面短文: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予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个故事写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做下列两个填空.
(1)两小儿在辩争中,用到了物理学中.
(2)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法是.
(3)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的态度是.
(4)他们在辩争中,各执己见,不接纳对方观点,表现了他们.
(5)他们对孔子的议论说明两小儿.
分析: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我们通常根据生活经验对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辩论,严格根据科字原理进行分析解释。
解答:
(1)一儿看到:“日初出大如车盖”,这是从光学的角度分析的;另一儿说感觉:“日初出沧沧凉凉”,这是从热学的角度分析的;
(2)他们把日初和日中进行比较,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对比法;
(3)他们都根据自己的判断角度实事求是的回答自己的观点;
(4)他们在争辩中不接纳的对方观点,表现了他们认识上有片面性;
(5)这两个小孩都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扰战,这种科学探索的精神值得学习;
故答案为:(1)热现象和光现象;(2)对比法;(3)实事求是;(4)认识上有片面性;(5)不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环节,结合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