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大明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明朝在所有灭亡的朝代中是最令人惋惜的。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灭亡都是因为走向了衰败,只有明朝甚至在灭亡前依然属于强盛时期。
那么,明朝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明朝是由内向外灭亡的,内部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最终造成整个朝代的覆灭。
在明朝未被代替前,也是有一大批的抗清将领的,袁崇焕、祖大寿、左良玉等。
而最惹人争议的,就是祖大寿。
祖大寿拥有着极高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崇祯皇帝的信赖。人们一度认为祖大寿也许就是能够成为力挽狂澜的人。
谁知他竟投降清军两次,得到了皇太极的赏识,不得不让认为他就是一个汉奸。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历史,了解了祖大寿,便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
将帅之才祖大寿
作为土生土长的辽东宁远人,出生于军人世家,祖上一直在军中任职,年纪轻轻的祖大寿便也成为一名职位不低的将领。
祖大寿影视形象
他的父亲也曾任辽东副总兵,祖大寿几乎一生都在辽东抗敌,对外族的军队情况都了如指掌。
祖大寿本人也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因此也是辽东战事的主力。
祖大寿在辽东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任何到辽东主持战事的将帅,都将祖大寿看作作战的核心人才,袁崇焕更是对祖大寿赏识不已,将其看作自己的左膀右臂。
而祖大寿也将袁崇焕视作知己,二人齐心,在辽东的战场上立下无数军功。
可以说,祖大寿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祖大寿参与了辽东大大小小的战事,对主持辽东战事的大将袁崇焕更是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皇太极眼见打不过辽东的元袁崇焕和祖大寿,便绕过山海关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得知此事,千里奔袭驰援北京,血染征袍而不顾,与祖大寿联合解了北京的危局。
而刚刚获救的崇祯皇帝却听信谗言,认为袁崇焕有不臣之心,袁崇焕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便被捉拿下狱。
此时的祖大寿唯恐被牵连,袁崇焕被关押的第三天便带兵出走,尽管对外宣称自己回辽东,但实际上的祖大寿此时心中难安,不知道明天该如何。
但即便是这样,他也从未想过投靠皇太极,背叛大明。
崇祯将袁崇焕捉拿下狱后,逼迫袁崇焕写信召祖大寿回师,毕竟此时的崇祯身边已无可靠之人。
祖大寿接到袁崇焕的亲笔书信时,毅然率军回京,可见祖大寿对袁崇焕的信任。祖大寿将京师周边满人攻陷之地尽数收回。
祖大寿虽然听从了袁崇焕的建议,再次回到北京,但此时祖大寿却选择不出军营,害怕在不明不白间就被捉拿下狱。
祖大寿曾在战役胜利后为袁崇焕求情,哪知崇祯并未将他的话放在心上,甚至没过多久,就将袁崇焕杀害了。
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袁崇焕被崇祯处以极刑凌迟处死时,祖大寿还在边关与满清八旗作战。崇祯四年,祖大寿在外孤立无援,长时间未得到增援的祖大寿被困城中。
皇太极曾多次写信招降祖大寿,而祖大寿对皇太极的招降并不理睬,选择死守城池,以待援军。
至少这个时候,他依然相信崇祯皇帝会派援军来救他们的。
就这样,祖大寿在城中坚持了三个月,却依然未等来援军,而此时,城中已经弹尽粮绝。
军士、百姓开始吃作战的兵马,此时人尚且无法生存,作战的兵马也只能充饥。
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下一步军中青年将士便要自相残杀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祖大寿进退两难。
而此时的皇太极始终坚持给祖大寿写招降信,不仅自己写,要求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员给祖大寿写招降信,可以说是极为诚心和宽容了。
但祖大寿依然未曾想过投降。但城中的情形逼得祖大寿不得不作出选择。
如果真的到了青年将士互相残杀那一步,城中也便无法再守下去了,几乎所有的将领也认为只有投降,尚且能够挣扎出一条活路,否则必将死路一条。
祖大寿无法,尽管他依然心系大明,但军士、百姓的命也是命,怎可不顾他们死活。
最终祖大寿只得选择投降,但在投降前与皇太极立下毒誓,不得杀城中百姓、士兵,只有保证他们绝对安全后,才能正式投降。
可以说,祖大寿走到投降这一步是不得已之举,他必须要为百姓和士兵负责,在那个视人性命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行为怎能不令人尊敬?
皇太极影视形象
祖大寿在投降后,对皇太极说自己的妻儿都在辽东,并且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投降了,他可以回到辽东做皇太极的内应,帮助皇太极拿下辽东地区。
对于祖大寿的一番话,皇太极的部下自然是不同意的,他们都认为放祖大寿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
但终究皇太极选择相信祖大寿,很快就放祖大寿回去了。
而到了辽东的祖大寿果然如皇太极部下所料,直接将监视他的清兵杀掉,转而举兵抗清。
得知这个消息的崇祯,立刻对祖大寿进行了封赏,封他为左都督。
祖大寿再次组建军队抗清,皇太极十分恼火,便亲自率军攻打锦州,想亲自捉拿祖大寿,出了这口气。
而已回到辽东的祖大寿哪是那么容易打败的,在他顽强的抵抗下,皇太极并未讨到一丝好处。在祖大寿的带领下,明朝的边关至少又安稳了十多年。
在八年的时间里,每一次与祖大寿交手,皇太极几乎都打了败仗,祖大寿顽强的守住了宁远和锦州。
皇太极看到自己确实一时三刻无法打败祖大寿,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改为软的。
皇太极一边亲自给祖大寿写信招降,但信中并未提及投降的事情,只是对祖大寿的日常生活表示关心。
而另一边则给祖大寿的子侄封官,但祖大寿依然不为所动。
在崇祯十三年、十四年之间,皇太极曾多次派多尔衮进攻锦州,战争打得十分胶灼,祖大寿也多次面临战败的危机。
但最终,祖大寿还是保住了宁远和锦州。
眼见始终无法攻破宁远和锦州,皇太极不得倾其所有兵力包围锦州。试图逼迫祖大寿投降。
此次战役中,皇太极包围了锦州一年之久,在此期间祖大寿一直寄希望于洪承畴,在城中坚守等待他的增援。
哪知洪承畴已在松山被击溃,再无力抵抗,祖大寿的弟弟也被清兵所俘。
锦州城内粮草再次断绝,等不到援军的祖大寿再次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皇太极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终于能够再次招降祖大寿,祖大寿不得不再次投降。
对于他的降而复叛,叛而再降的行为,皇太极不仅没有生气或者一怒之下杀了祖大寿已出自己多年的恶气,甚至还加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
对于一个汉人来说,这种可谓是最高级别的封赏了。
皇太极在祖大寿招降之日甚至亲自走下宝座扶起他,并抚慰祖大寿说知道他上一次背叛自己的苦衷。
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就绝对不会把它放在心上。
也希望祖大寿也不要心存芥蒂,只要以后能够尽力辅助自己即可。
皇太极对祖大寿可谓宽容到了极致,可见他也确实惜才如命,正是看到了祖大寿的军事能力和才华,即便他曾经背叛了自己,但仍未放弃招降他,而不是选择杀了他。
从这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出皇太极对人才的爱惜。
祖大寿在投降后只帮助皇太极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了一封简单的招降信,吴三桂却对这封信并未理睬,也就是说,祖大寿仅仅出了这么一点力,却也是无功而返。
但此后,皇太极并未再难过祖大寿做任何事情。祖大寿也未曾领兵与明朝作战。直到顺治帝入关,祖大寿才跟随他再次入关。
祖大寿两次投降的原因,竟出奇的一致,都是在长期被包围、城中粮草消耗殆尽、亲人被留作人质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投降。
从某种程度上,如果祖大寿选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那后人必定认为他是十足十的忠臣,但是,如果他真的英勇就义,那么满城的将士、百姓又当如何?
必然是被当作战俘赶尽杀绝,也许正是祖大寿的善念和悲悯之心,不忍城中百姓将士遭此灭门之害,而选择投降。如若不是这样,他两次投降的条件也没必要都是要皇太极保证不杀城中一人。
对于清朝而言,对于祖大寿这种反复之人应该是恨之又恨的,但并没有。
更出人意料的是,清朝的君主无论是皇太极还是顺治皇帝都对祖大寿青睐有加,甚至顺治帝还给了他高度的评价,说他持身敬慎。
而史书中也并未记载任何关于祖大寿汉奸的行为。
也就是说,尽管祖大寿向清朝投降了两次,但他确实从未负过明,也无愧于清,便也无需背负汉奸的骂名。
世人更愿意称他为最不像汉奸的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