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⑥大唐皇子李泰含恨病逝郧阳
李泰墓中壁画。
濮王李泰含恨病逝郧乡
在郧阳历史上千百次的人口聚散中,曾有一位皇子贬徙于此,并最终病逝葬于此,嗣后其妻、子、媳皆葬于此,形成了庞大的皇家墓园。
1368年前的唐永徽三年(652年)农历十二月十六,一股凛冽的朔风掠过秦岭,天低云暗。猛烈的寒风裹挟着枯枝败叶,恣意肆虐着秦岭南麓的沟沟壑壑、山野村舍。向晚时分,风停了,不一会儿纷纷扬扬飘起雪花,山野逐渐笼罩在夜幕之中,只有山间农户偶尔闪烁的灯火和一两声犬吠传递着冬日的生气。
但是,汉水之北郧乡县一道较开阔的川峪里,气象完全不同。在通明灯火的映照下,上百间华屋大厦皆具皇家气派。巍峨森严的正门前,戎装佩刀的官兵排列整肃;门外的拴马石前,拴着鞍鞯齐备的马,门口不断有人进出。近前一看,门前宫灯上标有“濮王府”几个大字。此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四子,方今高宗皇帝胞哥李泰的府第。
濮王府虽僻处秦岭南麓,汉水之北的山野之中,却因太宗、高宗两朝天子恩宠,建筑一如京城长安的王府,且开府置僚属,百官礼仪、车服珍膳皆遵王制。因此,自9年前李泰贬徙此地,这儿一改千百年的沉寂冷清,变得喧腾热闹起来。长安使者、过往大臣、均州刺史、郧乡县令……走马灯似地来来往往,山野小径改成的官道常常车辙不绝。
当晚的濮王府异于往日,虽灯亮人多,但皆屏声敛气……原来,濮王李泰病危,已到弥留之际,高宗皇帝派来的两位御医守在榻侧,一筹莫展。
忽然,李泰慢慢睁开了眼,王妃闫婉惊喜之下,轻唤:“御医!”两位御医立即近前,相互交换了一下无奈的眼神,轻轻摇了摇头。闫婉正待说什么,只见李泰忽地凄婉高叫一声“长——安——”便气绝而亡!
室外大雪茫茫,四野寂寂!
次年的二月二十日,李泰葬于郧乡县城东郊的马檀山。从此,郧城东郊的棒槌河边耸立着一座“李王坟”。
李泰子孙相继葬于郧乡,形成大型皇家墓地
千载而下,陵山巍巍,清澈明净的棒槌河从它的身旁静静流过。河畔陵旁,阡陌纵横,绿树农舍穿插其间,乡民任朝代更迭,风云变幻,总是按他们的节奏劳作生息。春来陵山杂草野花丛生,蝶飞蜂绕,小鸟啾啾;秋至衰草荒烟满目,夕阳霜风,秋虫唧唧。朝朝暮暮,岁岁年年,李泰孤寂安卧,没有谁更多地想到他的是非恩怨,万端愁思。
考古人员发掘李泰墓葬群现场。
历史演进到辉煌大唐,旷古英才唐太宗李世民为接班人一事伤透脑筋:太子李承乾不肖,废黜只是时间问题;李承乾之后,13个儿子中,令他中意的是文韬武略十分像自己的三子李恪和才高八斗的四子李泰。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不好立为大唐太子,立李泰为太子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李泰的亲舅、权臣长孙无忌却想立孱弱的李治,以便在李世民身后掌控朝政……
在这场争斗中,最终李泰被贬徙郧乡,名号降封为顺阳郡王,后进封为濮王(郧乡是春秋百濮之族所建麇国故地)。9年后,李泰以33岁的英年含恨死于郧乡! 其妻闫婉将所居濮王府改建成延寿宫以供祭祀。
李泰长子李欣袭濮王爵位,任颍州刺史。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李欣被贬广西,在赴任驿舍被追杀身亡。李欣被杀后,闫婉痛断肝肠,两年后死在邵州官舍。
李泰次子李徽,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封顺阳县(今河南淅川县)开国侯,食邑三千户。他没离开郧乡去担任实职,只凭封号收银子租税,永淳二年(683年)死于郧乡,次年葬于郧乡马檀山李泰墓侧(当地人称“小李王坟”)。
墓葬中出土的金狮子造型流畅,制作精美。
墓葬中出土的陶质三彩器——龙首杯,色彩艳丽,工艺精巧。
至唐玄宗李隆基继位,李欣之子李峤袭嗣濮王爵位,任国子监祭酒。他不断向唐玄宗请求完备葬礼,玄宗恩准,并赐李泰长子、李峤之父李欣以夔州都督的名号。开元十二年(724年)六月,李峤将祖母闫婉、其父李欣、母周氏灵柩运至郧乡,葬于李泰墓侧。
从此,郧城东郊的棒槌河边耸立着大小两座“李王坟”(李泰、李徽墓),安葬着皇室成员近10人。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遗迹犹存,陵山蔚起,只是封土周围的砖石已被乡民拆用。询之农夫,都称为“李王坟”。郧阳城内的人,也以大小“李王坟”称之,省、府、道、县志对此均有记载。
可以说,在郧阳历史上,李泰是一位尊贵的“客人”。因为他的到来,唐代的郧乡县得以记入正史《唐书》;因为他的到来,郧阳府城小东门外形成了唐代除长安昭陵、乾陵以外,最大的皇家墓地,为今日十堰留下珍贵的古迹,供今人去凭吊,去研究,去叹古鉴今……
一支后人聚居在黄山,曾派人来郧祭奠先祖
大唐时期,李泰夫妇及子孙,在郧乡生活半个多世纪,享受王室贵族待遇;直至唐末,离城百余里外的濮王宫、城东郊的濮王家族墓,都有朝廷指派专人值守、祭祀,前后共历253年(643年李泰贬郧——906年唐朝灭亡)。在这些岁月里,大唐礼制、服饰、馔肴等都影响着郧乡人……
既然李泰家族生活于斯多年,必有后人生活于此。笔者历十数年寻觅,也有李姓人自称李泰后人,但不能提供证据。
直至2014年,江苏南京李氏族人来郧找到笔者,自称是李泰长子李欣后裔。他们带来宋代编撰且传承至今的《李氏宗谱》,里面历代传承关系记载得详明。其中记载李泰七世孙李伯陵,于唐大中八年(854年)为躲避战乱,率族人自陕西华山南麓迁居宣州弦歌乡田段里(今安徽黄山市黟县附近),并得唐宣宗赐官田百亩,免其徭役。后世繁衍族人大多聚族而居在黄山周围,也有播迁到南京、北京、天津的。他们在清代康乾盛世续修派语,有对联称:“脉承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太平绵瓜瓞;源开陇西,庆龙飞凤舞,宗接四海谱华章。”谱中记载的自李伯陵开始启用的派语是:“钦明文思、允恭克让、俊德九睦、章昭和万。”
笔者带领他们到原郧阳卷烟厂李泰墓遗址,为他们指认了马檀山与棒槌河。他们隆重地祭奠先祖,并表示愿意斥资复建李泰家族墓园。(撰写:邢方贵 编辑: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