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膏药,淮北印象
李氏膏药
在上世纪,濉溪石板街水巷的一间老屋内,常常飘出一股淡淡的药香。这是位于水巷149号的李家诊所。李家从清朝光绪年间便开始行医,至今已经130多年了。李家制作的李氏膏药疗效显著,远近闻名。李氏膏药分外用贴和内服膏方两种。均为自制,都需要亲自动手,亲自照看,丝毫马虎不得。
昏暗的灯光下,高高的中药柜前,李忠平开方、配料、备工具、浸泡、煎熬、沉淀、榨汁、浓缩、收膏,经过九大步骤,才能制作出一贴贴神奇的膏药。每次熬药,李忠平的儿子李厚宽总会跟在父亲身边,睁大眼睛,带着好奇和崇拜的眼神看着父亲熬制膏药,嘴里还默念熬制膏药的歌诀: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在李厚宽的眼中,熬制膏药是一件神奇的事,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蜈蚣、土鳖虫、宿半夏……30多味形态不一的中药材被浸入麻油内,仿佛等待着生命的再一次萌发。
若干天后,李忠平将药油植入锅内,等着跳跃的文火慢慢地把药物熬至枯焦变成褐色,再将药渣仔细地过滤,过滤后的药液放在洁净的铜锅内,小火煎发浓缩,不断搅动,防止焦化。撇去浮起的泡沫,这时特别要注意掌握火候,慢慢地熬,直到形成膏状。然后趁热用竹片抹取浓缩的药液滴于干燥的牛皮纸上,再盖上干净塑料纸,使其与边缘充分粘合,不能透气,防止干枯,用时去掉塑料纸。这整个制作过程均为纯手工,繁琐复杂,全凭先辈传承经验。有活血散瘀,活络通经,消肿止痛的作用。膏方由汤剂发展演变而来。不同于单味中药的炮制,它是多味中药的混合炮制,对药性的掌握、对火候的拿捏等都需要高难度的技巧,非一般药工所能及。对湿热、痰浊、淤血等郁积体内造成的如失眠健忘,头晕头痛,口苦口臭,神疲乏力,心烦易怒,手足逆冷,气血不足、咳嗽痰多,脾虚肾虚,妇科杂症、不孕不孕,乳腺增生,三高人群,以及带状疱疹,粉刺雀斑等等、疗效显著。
在耳濡目染之下,儿时的李厚宽对行医制药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的他就决定接过祖辈的衣钵,学医、治病、救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当别的孩子做完作业打闹玩耍时,李厚宽要么是在诵读着“四小经典”,要么便是跟着父亲出诊或制作膏药,当时疟疾流行,李厚宽还常常和父亲挨家挨户给疟疾患者送去药物。少年时的李厚宽考入淮北卫校中医专业,后又到安徽中医学院进修4年,此后开办李厚宽中医诊所至今已经三十年。1997年,国家整治个体医疗市场,濉溪县100多家个体医疗机构仅保留9家,李厚宽在此次考试中名列全县第一。他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丰富祖传膏药的药物品种,根据中医注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而非千篇一律的施治方法,守正创新,制作出“一人一方”个性化制作的膏方,成为李氏膏药传承的技艺之一。李氏膏药于2016年4月被濉溪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医学家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可见医家之道,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岁月长长,
药香悠悠,
李氏膏药的神奇
实在令人叹服!
监制:丁伟
编辑:姚弘
朗读者:蔚蔚
合成:蔚蔚
微信编辑: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