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王羲之是如何成为书圣的?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颇高,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巩在《墨池记》中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方才气候大成,而这也是历代书法家对其的公允评价。曾巩说:后代学书的人比不上他,是功夫下得太少了。那么,如果下了同样的功夫,是否就可以与之比肩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要成就一个“王羲之”,条件需要众多方面。
学书资源
王羲之的书法老师那可不是随便拉几个人出来就可以的。他的启蒙老师是姨妈卫铄。卫铄,人称卫夫人,族中世代工书,她又曾向钟繇学习过,擅写楷书。唐人评价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可见,以清俊娴雅作为代名词是再适合不过了。
小王跟随姨妈学习的过程中,卫夫人发现,虽然这个外甥平日不怎么爱发言,有点小抑郁,但对书法理论的领悟,有着惊人的造诣。于是,便对他进行着重培养。与此同时,作为西晋第一书画家的叔父王廙,也闲来无事教习画画。而说到更具奇缘的,还是《笔论》一书。
此书原本是蔡邕之作,记录了其书法原理。蔡邕死后,被女儿蔡文姬背出,又传到韦诞手上。韦诞一人独占,钟繇求阅不得。韦诞死后将书带入了棺材,钟繇不得已上演了《盗墓笔记》。钟繇学有所成后,临死又将书带入了棺材。学生宋翼过了五十年后,效仿老师的方法,再次挖坟取书。于是,《笔论》重见天日。经过一番波折后,流落到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手上。
王旷将其视为至宝,害怕被人偷去,藏在枕头里。没人的时候小心翼翼拿出来学习。就是这一小小的举动,被王羲之看到了,于是偷窥了父亲的宝书,从此步入到新的阶段。在过江北游历后,又见过了各种各样的碑帖,从此下定决心向古人学习。至于那句狂话: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大有后人编纂之疑。重道之人,又怎会不去尊师?
《兰亭集序》
学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写出来卖个几百块钱。而是将其视为终身求乐的理想。除了将墨池的一泓清水,变成百年老墨。王羲之最为人传唱的,恐怕还是馒头蘸墨水的故事。
蘸了几年墨水,娶妻之后,在岳父的推荐下,开始步入仕途。王羲之说自己“素自无廊庙志”,却依旧推卸不了光复家族的重任。自从王敦事件后,王氏子弟不受重用,王导多次推举,可他就是固守不出。这次出来做官,也是半隐居状态。
永和九年(353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叫了一帮好朋友来开party。这时他已经五十一岁了,从他的生命长度看,妥妥地步入晚年。
修禊习俗源自周朝,每年春秋两巳,或者一些重大的节日都可以举行。方式就是将美酒倒入水中,以兰草蘸了挥洒在身上,代表着除去污秽,赐福消灾。大家参加完这个仪式,开始围着水池坐下。侍女将酒杯放于上游,任其漂下,停在谁面前,就饮酒一杯,并要求作诗,作不出来的,罚酒三杯。
在这场大腕云集的雅会上,王羲之存诗两首。第一首四言诗较为简单。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迤携齐契,散怀一丘。
第二首有“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之句,可表当时的心情。然而,真正令他出名的,却是为众人诗集所写的序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这话是说谁呢?不就是他自己嘛。这个世界上有人热衷于求官进职,有人痴迷于女色金钱,可是这些最终只会令你心生感慨。彼时老之将至,叹亦无用。在王羲之看来,甚至他的叔叔王导都是这样。与其像他们那样不开心地活着,不如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忘乎所以呢。所以后世之人若没有这般心境,临摹起来经典来也是风马牛不相及。
隐士生活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在父母坟前宣誓陈词,表达了自己要归隐的意愿。这就是他的另一篇名帖—《告誓文》。王羲之归隐后,住在浙江剡县金庭乡。王羲之的生活,除了练字之外,就没有什么来充塞了。此时,笔法已入化境。我想这与他的思想也有很大关系。
羲之一生笃信五斗米教,幸亏又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没有像他的儿子王凝之那样酿成大错。他也热衷于服“五石散”,后来的死亡也与此大有关系。王羲之所住之处不远有白云洞,传说是当年王子晋吹笙之处。王羲之满脑子都是这凤凰之音,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羽化升天。虽然最终没有做到,不过却有幸像他养的那些白鹅一样,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生活。
公元361年,年仅59岁的王羲之因病逝世,便葬于此地。梁武帝萧衍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热衷书法,常与魏征论笔,更是直言: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因为社会动荡,原作尽失,至今留下的精摹本,据说还是出自米芾手下。王羲之曾为兰亭聚会的主笔,而米芾又是734年后西园雅集的捉刀。中国历史上两次可以相媲的聚会,两群风度冠绝的人物,两位一脉相承的书法大师。似乎是冥冥之中说不尽的玄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