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为何多出人才
近代湖南何以人才辈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湖南人的基本素质与特殊性格是人才蔚起的基础.一个人能否成才,取决于他有没有基本的素质和顽强的性格.一个地区的人才状况,恐怕也取决于此.因为这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在漫长的古代,湖南开发缓慢,长期被人称为“瘴疠卑湿”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居民大都是苗徭等“蛮族”.文物远逊于中原和东南地区,以至“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唐大中年间长沙刘蜕考中进士,号称“破天荒”。
至宋代,文化发达的江西陆续向湖南移民,湖南的经济和文教事业开始有了较大进展.长沙岳麓书院、衡州石鼓书院建立,与江西白鹿洞、河南嵩山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经元末明初的战乱,湖南人口锐减,几乎十室九空,经济顿形衰败.明洪武年间开始,邻省即大量向湖南移民,借移民之力,经济得以恢复,明代湖南人才亦开始有迅速发展的趋势,但与临近的江西相比,仍相形见绌.那时江西籍的名人占全国同期的7.8%,湖南仅占1.2%.
明末清初,闯献造反,清军入关,三藩战乱,湖南各州县迭遭蹂躏,又陷入旷野无人的境地,据各地志书记载:
醴陵“死亡过半,业荒无主”;慈利县境“百里无人烟;沅江县“户口十损七八”;桂东县仅存63丁;武冈“郡人十不存一”.据有人研究,明清鼎革之际,湖南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此,清初顺治、康熙至乾隆年间,屡颁“召民开垦”的谕旨.于是大量移民进入湖南.
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的《湖南人由来考》,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湖南全省外来移民占人口总数的九成以上.宝庆府、邵阳县、武冈州、湘阴县、靖州等七个州县人口中移民占98.4%.
移民主要来自闽、粤、赣、鄂、四川,而以江西为多.例如:康熙年间所修浏阳县志记载:“浏鲜土著,比闾以内.十室有九皆江西之客民也.”慈利县“土著老民,百不存一.其后迁徒新户,十常得九,稽其户籍,以江西为最多.”
事实上,考察近代湘籍历史名人的祖籍,有许多都来自江西.象著名思想家魏源及同族、清末出任两江总督的魏光焘的先世即是从江西吉安迁到湖南邵阳的.
上述情况表明,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度移民,特别是明末清初的大移民,使湖南居民的族缘与血缘得到了更新,从而导致人口素质的提高.大凡离乡背井迁往他方的移民,大都据有开拓意识和自力更生、勤奋创业的精神,相对而言,那些秉性懦弱、得过且过、游惰懒散、无所作为的人,往往不愿离开熟悉的本土去追求新的生活.一般来说,就生理、心理因素而言,移民是优越于土著的.
由于移民的辛勤劳作,到康熙时,湖南水稻生产已有了较大发展,赢得“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从而为湖南经济的恢复、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中的苗、瑶、侗及土家族长期相处,既有彼此争斗,亦有相互联姻.
据谭其骧对宝庆一府和靖州、湘阴七州县中土著九族的考证,发现有四族系蛮族后裔.所以谭其骧认为,“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窃以为蛮族血统活力之加入,实有以致之.”
也有人说:“汉人与苗人通婚,成了一个混血的民族,所以才有特殊的个性.”近代维新志士、民国“第一流人才内阁”总理熊希龄即为湘西凤凰人,人称“熊凤凰”,祖籍江西丰城,母亲吴氏系苗族.这即是例证之一.
综上所述,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移民,使湖南全省人口素质实现了更新,带来了移民所有的开拓精神与进取意识,加上与少数民族联姻,吸收了苗瑶等族强悍、刻苦的习性,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他省的特殊的民风:朴实勤奋,劲直勇悍,尚气好胜,霸蛮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