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郧国公:廖永安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廖永安:朱元璋麾下水军第一人,结局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元朝末年,朱元璋麾下名将如云,若问哪位将领最为勇猛,毫无疑问是常遇春。朱元璋曾说过:“摧锋陷阵,所向披靡,如无副将军遇春”。
然而,常遇春不善水战,那么,谁才是朱元璋麾下最强的水军将领呢?答案是廖永安!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说:
常遇春怀远之雄,廖永安巢湖之杰,一时功臣,人如棋布……
元朝末年,廖永安和弟弟廖永忠带领巢湖水军投奔朱元璋,从此朱元璋如虎添翼,此后,朱元璋南渡长江,东拒苏吴,西战鄱阳,都少不了巢湖水军之功。然而,廖永安虽然功高,但他极其不幸。他曾被张士诚俘虏,囚禁8年之久,朱元璋明明有机会将廖永安救出来,最终却见死不救,导致廖永安困死狱中,十分可惜。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介绍元末水军第一人——廖永安,通过史料,带大家了解元末明初的一段峥嵘历史。
一、巢湖众将归来,太祖喜出望外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朱元璋在创业初期,麾下有许多将领是亲兄弟,最著名的有四对,分别是冯国用、冯胜;郭兴、郭英;吴良,吴桢;还有就是廖永安,廖永忠。这4对兄弟在明朝初年都被封有爵位,可以说光耀门楣。然而,廖永安虽然被封为楚国公,但属于追封,因为明朝开国时,廖永安已经去世了。
《明史·列传二十一》记载:
廖永安,字彦敬,德庆侯永忠兄也。
廖永安,字彦敬,安徽巢湖(今属合肥)人,他还有个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庆侯廖永忠。其实,廖永忠在明朝初年虽然大出风头,但他和乃兄廖永安还是有差距的。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让江淮大地陷入兵乱,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正位于江淮之间,巢湖渔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湖面上形成了强大的武装力量。这股武装力量,不仅和义军对抗,甚至也不允许元朝染指。后来,经过磨合和分化,巢湖水师一共分为三个派系,他们的首领分别是廖永安、俞廷玉和赵普胜。
1355年,元朝出兵攻打巢湖,上述三个首领面临生死抉择,最终赵普胜选择投奔徐寿辉(后来跟随陈友谅),而廖永安和俞廷玉则选择了朱元璋。
当时,朱元璋已经攻下和州,正要南下渡江。可是,朱元璋起兵于濠州,他麾下没有水军。渡江没有水军,如同烧饭没有柴薪。
正在朱元璋心急如焚之际,廖永安、俞廷玉率领巢湖众将前来投奔,朱元璋大喜。《明史纪事本末》云:
太祖驻和阳久,谋渡江,无舟楫,时廖永安、俞廷玉携众将归,太祖大喜,曰:“此天意也,机不可失!”
廖永安、俞廷玉带来的巢湖将领,在明朝开国后有十余人都获得了爵位,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廖永安的亲弟弟廖永忠、俞廷玉的三个儿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源,还有赵伯仲、桑世杰、张德胜、华高等人。
俗话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廖永安带来的巢湖水师,填补了朱元璋水师的空白,为朱元璋夺取天下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廖永安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非同一般。
廖永安的战力到底如何呢?他的第一战,就让朱元璋拍案叫绝。《明史·廖永安传》记载:
元人驾楼船,不利进退,而永安辈操舟若飞,再战,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
当时,元朝为了阻止朱元璋渡江,在江心的采石矶上布置重兵,朱元璋麾下的将士原本很难攻打。不料,廖永安率领部下冲在前面,他“操舟若飞”,连续冲击元朝的楼船,两次打败元兵,朱元璋这才渡过长江。
渡江之战,是巢湖水师的首秀,也是廖永安等人证明自己的舞台。从此,朱元璋南征北战,巢湖系将领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二、蛟龙纵横四海,良将失身被擒
朱元璋渡江之后,立即集中全部兵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京(集庆),这时陆路的主力是徐达,水路的主力则是廖永安。《明史·廖永安传》云:
以舟师破海牙水栅,擒陈兆先,入集庆。擢建康翼统军元帅。
廖永安率领水师直接攻破元朝集庆路元帅海牙的水栅,抢在徐达之前,从水路攻入南京。此后,朱元璋攻镇江、克常州,廖永安均立下头功。朱元璋因此加封廖永安为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
朱元璋和徐寿辉(陈友谅的上司)的第一次交锋,发生在池州。当时,常遇春无法应对徐寿辉的水军,朱元璋急调廖永安南下,史载:
又以舟师同常遇春自铜陵趋池州。合攻,破其北门,执徐寿辉守将,遂克池州。
廖永安和常遇春强强联手,一举攻克池州。随后朱元璋派廖永安攻打江阴,廖永安一路势如破竹,打得张士诚麾下大将栾瑞抱头鼠窜。廖永安乘胜追击,连续攻克常熟之福山港、通州之狼山,每一次战斗,廖永安总能“获其战舰以归”,大大增加朱元璋水军的实力。
廖永安从1355年投奔朱元璋,到1358年的通州狼山之战,前后共四年,这4年内,廖永安如果蛟龙入海,他率领的水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刘辰曾评价廖永安:
降王破国于指顾之间,斩将搴旗于谈笑之顷。
这两句评价非常夸张,意思是廖永安在谈笑间就能杀掉敌方将领,在须臾之间就能攻破敌方阵地,两军对阵,取敌将首级,轻松得不得了。可见,廖永安实在太过厉害,说他是元末第一水军将领,也不为过。
然而,一路高歌猛进,让廖永安逐渐骄傲起来,接下来的宜兴之战,廖永安遭到了滑铁卢。
1358年八月,徐达攻下宜兴,廖永安率领一众水军将领直逼张士诚的老巢苏州(时称平江)。不料,徐达刚离开宜兴,宜兴将领又叛投张士诚,廖永安得到消息,只得掉头帮徐达重新夺回宜兴。
待徐达和廖永安二度收复宜兴,张士诚派来援救宜兴的大将吕珍赶到。吕珍不是徐达的对手,一战而败,只得带着将士们乘船从太湖水面上仓皇逃走。
水上战斗是廖永安的强项,廖永安带领部下火速追赶吕珍。由于立功心切,廖永安逐渐脱离了徐达的大部队。《明史》云:
(廖永安)乘胜深入太湖。遇吴将吕珍,与战。后军不继,舟胶浅,被执。
太湖是吕珍熟悉的水域,他一路逃跑,廖永安则飞速追赶,吕珍计从心来,他把廖永安引到浅滩处。廖永安不熟悉水下环境,结果船只搁浅,动惮不得,被吕珍活着。等徐达的大军赶到时,廖永安已经被捉进苏州城。
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廖永安自打走出巢湖,百战百胜,不曾想最终因为追敌冒进,着了吕珍的道。
廖永安虽然被擒,但他的故事尚未结束。
三、将军宁死不屈,太祖见死不救
廖永安被吕珍活捉,他被五花大绑带到苏州城内,张士诚爱惜人才,亲自为他松绑,希望他能“弃暗投明”。《明史·廖永安传》记载:
永安长水战,所至辄有功。士诚爱其才勇,欲降之,不可,为所囚。
面对张士诚三番五次的劝降,廖永安始终不为所动,宁死不屈,张士诚无奈,只得将廖永安囚禁起来。
廖永安之所以宁死不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朱元璋的确忠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弟弟和家人都在朱元璋的阵营,为了家人的安危着想,廖永安也不可能改弦更张。
廖永安被俘后,朱元璋曾有一个绝佳的机会来救他回去,但朱元璋没有这么做。《新元史·张士诚传》记载:
明太祖使徐达攻常州,士德来援,达设伏邀之,获士德……士诚获廖永安,请以易士德,明太祖不许。
就在廖永安被俘的,朱元璋也俘获了张士诚麾下一位重要人物,这个人就是张士德。
当年,张士诚在高邮起兵反元,一共有18位元老参与,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其中,就包括张士诚的三个亲弟弟。张士德便是张士诚的三弟,是张士诚最为倚重的一员骁将。
在常州之战中,张士德和徐达对垒数日并不吃亏,可见张士德的能力之突出。后来徐达设下诱敌之计,终于将张士德擒获。张士诚心疼弟弟,在活捉廖永安后,派人给朱元璋送信,希望用廖永安来换张士德。
两军交战,交换俘虏这种事情并不稀罕。朱元璋得知张士诚的用意后,给张士诚回复了两个字——不换!
也就是说,朱元璋是完全有机会救廖永安回来的,但朱元璋最终选择见死不救。朱元璋为何要这么做呢,他其实有两方面考虑:
其一,朱元璋虽然喜爱廖永安,但是,他认为廖永安对自己的价值,并没有张士德对张士诚重要。因此,交换俘虏可以,他可以用别的俘虏来换。如果坚持要用张士德来换,朱元璋就要抬高价码。
其二,朱元璋并非不想救廖永安,他觉得以后还有机会。朱元璋当时的野心很大,他打算用张士德为诱饵,来想办法招降张士诚。
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这一次不换廖永安,接下来就没有机会了,因为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意外。
张士德和他哥哥张士诚一样,都是盐民出身,虽然出身低微,但颇有志气。他被朱元璋俘虏后,竟然绝食。谁劝都没用,没过几天“士德不食而死”,张士德绝食死了。
更严重的还是,张士德被朱元璋擒获后,张士诚的老母亲日夜催着张士诚来救张张士德,现在张士德死了,他的老母亲骤闻噩耗,竟然也一命呜呼。
本来双方还有缓和的余地,现在张士德死了,张士诚的老母亲也气死了,杀弟之仇再加上母亲之死,让张士诚岂能释怀?从此,张士诚恨死了朱元璋。别说交换俘虏,就连普通的通信,张士诚都不可能回应朱元璋。
所以,廖永安悲剧了,他落到张士诚手里,除非张士诚被朱元璋彻底打败,否则他就无法逃出囹圄。
需要说明的是,从始至终,并非朱元璋不想救廖永安,只不过后面的意外,朱元璋着实没有想到。
四、良将魂断姑苏城,皇帝开国心有愧
廖永安被张士诚囚禁期间,朱元璋让他的弟弟廖永忠接替了廖永安的职位。此后几年,朱元璋先后打赢了龙湾之战和鄱阳湖之战,消灭了最大的敌人陈友谅。
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人对张士诚发动全面进攻,苏州很快成为孤城。徐达派人劝降张士诚,张士诚和朱元璋有深仇大恨,选择鱼死网破。史载:
士诚记着亡弟遗恨,拒绝去使,永安卒死于平江。
张士诚赶走了徐达的使者后,廖永安便死在了苏州城的大牢里。
此时,廖永安已经被张士诚囚禁了8年,至于廖永安是病逝,还是被张士诚所杀,不得而知。
当时朱元璋已经称吴王,他听闻廖永安去世,十分悲痛。遥尊廖永安为楚国公。第二年,张士诚灭亡,朱元璋亲自到郊外祭祀廖永安。《明史·廖永安传》云:
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
明朝开国之后,因廖永安的弟弟廖永忠战功卓著,被朱元璋封为德庆侯。当时,朱元璋一共封了6位公爵。其实,考虑到廖永忠本就功高,再加上他兄长廖永安的贡献,朱元璋曾考虑把廖永忠也封为公爵。但因为廖永忠在迎接韩林儿来南京的途中,揣摩朱元璋之意,擅自沉船溺死了韩林儿,朱元璋因此只封他为侯爵。用朱元璋的话说:
(廖)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关于韩林儿之死,到底是廖永忠擅自作主,还是奉了朱元璋的密令,后人争议很大。但从朱元璋本想封廖永忠为公爵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廖氏兄弟还是极其认可的。
洪武九年,朱元璋改封廖永安为郧国公,因为廖永安没有儿子,朱元璋还特意提拔廖永安的一个侄子廖升为指挥佥事。
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十年,廖永忠因龙凤僭越案被诛杀,成为朱元璋诛杀的第一个开国名将。按照常理,廖永忠犯的是大逆罪,是要株连九族的。但朱元璋只杀了廖永忠一个人,保全了廖氏族人。
朱元璋从来不是讲情面的人,他之所以会如此“大度”,或许还是在内心深处愧对廖永安吧。
千百年来,所谓良将,大多是封建帝王的打天下或维稳工具。当时,朱元璋明明可以交换俘虏,却拒绝了张士诚的要求,置廖永安的生死于不顾。这就能看出名将的“工具”属性。
因为在朱元璋的心中,廖永安不是活生生的人,他是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工具。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被俘的不是廖永安,而是朱元璋的亲弟弟,当张士诚要求换俘时,朱元璋必将毫不犹豫地答应。
所以,笔者认为,廖永安虽然被朱元璋一再追封,其实从本质上说,他还是一个悲情人物。
《帝王家训》中说: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君王或许不会无端放弃一位名将,但是,当君王所谋之事比名将更有价值的时候,那他还是会放弃。这就是封建制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