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福岛50死士”有些是被逼的:日本黑帮曾抓人到核电站抢险
2011年“311”地震海啸发生后,在自卫队临阵脱逃的同时,一个被西方媒体称为“Fukushima 50”(福岛50死士)的“英雄团队”成了灾难中“榜样的力量”,被后人们广为传颂。
按照日本官方最开始的描述,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后,有50位自愿或被要求留下来的东电(东京电力集团)职员选择了继续在核电厂内进行紧急维修和清理作业,再后来,还有更多的员工陆续回到了现场,到3月18日的时候,这个人数达到180人的最高峰,他们以30-50人为一组的方式值勤,每隔10至15分钟轮流 .....
日本还出品了“主旋律”电影《福岛50死士 》,刻意强调最初的50人很多属于自愿留下,突出了他们勇敢和无畏
尴尬的是,跟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以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主的,有名有姓且有据可考的“苏军敢死队”不同,十多年过去了,“福岛50死士”里,除了接受过采访的少数东电技术员人,其余的“死士”们究竟属于何方人士,身体状况如何,至今成谜。
此图经常被用于解释乌克兰荒废核武,其实是当年参加抢险的苏军军备,因为辐射太高,用完被直接原地丢弃了
根据后来亲历者的回忆和媒体们报道,最初的一个星期在核泄漏现场进行紧急善后工作的,并非全是东电公司员工....因为东电的人也受不了,大部分都跑光了。
随后,东电公司也承认了,负责清理现场的一大部分“死士”,系自己通过“派遣公司”在社会上招募来的“临时工”,外加一些“志愿者”。
事发最初,紧要关头,日本自卫队中原本专业应对核危机的“中央特殊武器防卫队”曾经开进过现场,可是他们第二天就跑了,临阵抗命,不愿意再踏入深辐射区半步,号称自己的“生命权不容侵犯”,把烂摊子直接扔给了东电公司。
傻了眼的东电管理层只得委托派遣公司,重金招募“死士”。
最初是每天5万日元(约3887元人民币),后来涨到了20万,甚至是40万日元,但即便如此,招募起来仍然相当困难——毕竟,人们心里都清楚的很,一旦选作了“死士”,很可能就是“有命挣钱,没命花钱”了。
那么,最终被劳务派遣公司忽悠来的“死士”们,又是什么来历呢?
对此,东电集团至今守口如瓶,但根据后来日本卧底记者和各方知情人士的披露,人们竟然惊奇地发现,一些死士们,系日本黑社会成员和与黑帮组织有关联的人员!
防护罩的保护下,换班下来的“死士们”去接受治疗
要说日本的黑社会,可是属于一个相当另类的存在。
咱们先看看某个组织的“纲领”:
一、最要遵从内外团结与和谐一体;二、对外要有爱念,重信义;三、始终遵从长幼礼仪;四、在社会上要有自己的节操,避免招惹非议;五、听取先人经验,提升自己的人格。
这一本正经,充满了“正能量”的规则,就是日本最大的黑社会——山口组的纲领。
没想到吧?
山口组还发行了自己的机关报纸《山口组新报》(下图),除了公开报道该组织的行动纲领和活动方针等内容,还刊登了各种市政、娱乐新闻等等,满纸体现的都是所谓的“公序良俗”。
在日本,以山口组\山口组、住吉会以及稻川会为主的二十多个“黑帮”,都属于经过日本警视厅“认证”的“合法组织”。
讲真,这种官方已经合法化的“黑社会组织”,放眼全球看,可能也就日本独一家了。
甚至,长久以来,日本官方已经和黑社会达成了某种默契,只要黑社会不触犯政府的利益,不出现恶性犯罪事件,两者自可并行不悖。日本警视厅每年还会发布白皮书,详细列出日本黑帮的数量和具体成员人数。
对于日本黑社会,日本官方叫它们“暴力团组织”,但黑社会们则颇具古风的自称“任侠团体”。
日本黑帮开会的情形
日常生活中,日本黑社会其实很少与普通老百姓发生直接冲突。他们打斗和报复主要发生在互相对立的帮派之间,多源于利益分配或者势力范围方面的矛盾。
“砸场子”的时候,他们也得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如果在公共场所打斗,折腾完后,还得收拾场地,将一切归位,恢复原状。
历来,黑帮们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塑造形象,给自己“洗白”的机会。
比如,有一年因为山口组分发生内讧,万圣节当天可能会发生械斗情况,怕牵连到来拿糖的小朋友们(日本黑帮有万圣节给孩子们发糖果的习俗),山口组还特意贴出了告示:“抱歉,今年无法给大家发糖果了”,并提醒小朋友们注意安全,不要经过此处。
而且,日本黑社会的主要活动也并非就是人们印象中的砸场子、砍人或者收保护费。
它们的收入来源,往往更隐蔽,“洗钱”的手段也非常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收保护费、贩毒、性交易等等,他们还很讲究集团化经营,餐饮商业、股市和证券市场、房地产、有色金属和煤矿等资源开发、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等城市建设大型项目和信息产业也属于他们的投资重点。
通常,在各种巧妙包装下,人们很难注意到这些产业背后的黑帮色彩。
山口组的网站主页,似乎都是跟民生、基建相关的事儿,很官方还挺清新的感觉有不有?
此外,黑帮们还深入了娱乐影视业,甚至悉心挖掘、培养了一大批国民级别的明星艺人。比如,素有“日本春晚”之称的红白歌会,前身就是山口组创办的“民办二十大歌手演出”。
在黑帮操控下,任侠题材的电影们自然免不了对日本黑社会进行各种正面包装,潜移默化地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印象——认为黑社会成员是一群继承“任侠精神”,替天行道的“勇士”;或是传统“尊卑有序”礼仪的最后的坚持者和实践者。
黑帮重要人物出门的画面,所有人两边整齐列队,一声令下全体鞠躬,要等到车完全出去,大门再次关闭才能起身
而日本黑帮另外的画风,就是一些看似“义举”的“慈善公益活动”了。
最典型的当属,在突发自然灾害面前,日本黑帮们有时会比政府反应更快,行动更高效,把政府衬托得特别尴尬。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第一时间抵达灾区救灾并分发物资的,就是日本黑帮组织成员;2011年,311日本海啸和大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日本全境的主要黑社会组织都宣布开放其办事处,用以收容灾民,同时积极筹款,发放救灾物资,还组织巡逻队,预防出现劫掠等现象。
随后,以山口组和稻川会为代表的日本各黑帮还出动了70辆货车,由东京及神户运送救援物资到东北地区的难民中心.....
当然,以上都属于黑帮组织想让人们看到的一面,暗地里,他们可都有着自己的盘算。
比如,忙着搞基建的山口组,想争取灾后重建的庞大的清理和重建工程。
他们积极救助灾民的行为不但成功提高了自身形象和美誉度,还方便了后期拿下工程施工权。付出和回报的性价比,还是相当划算的。
捐献并运输救灾物资的日本黑社会组织
只是,唯独在清理核泄露现场的“福岛50死士”议题上,黑帮们集体沉默了。
为什么黑社会背景的“勇士”们顶着核辐射去抢险的“义举”,各方势力都在遮遮掩掩呢?大声讲出来,不是更光彩吗?
要说其中缘由,还真非黑帮成员们要“做好事不留名”,争当无名英雄,而是,那些黑社会相关的死士们,很多可能属于被—逼的!
根据“福岛50死士”里的东电职工们回忆,清理队队员中,并非全是专业的核电站工作人员,还有一些毫无经验的“杂牌军”。
他们大多数是由派遣公司送过来的,有长期失业的前黑帮成员,以及拖欠黑帮高利贷的债务人甚至包括了轻度智障人士。
这些弱势群体表面是派遣公司为东电高薪雇佣的“临时工”,但实际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是真的贪图高薪,经过一通忽悠后,自愿拿命换钱的人;但更多的,是因为欠下了黑帮的高利贷,被逼还债的!
这些人并不是不怕死,而是借了黑社会高利贷,没钱还债,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只得被黑社会裹挟着去福岛充当“志愿者”。
比如,日本NHK电视台就曾报道,日本警视厅纪录的全境第二大“暴力团”——住吉会经营的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在辐射最强的前三个月,就曾向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内从事抢修作业的枥木县的一家建设公司派遣了十多名黑社会相关的“临时工”。
镜头前,住吉会某大佬也承认了此事,并出示了相关的派遣文书和同建设公司签订的合同。
甚至,福岛核电站的东家——东京电力公司本尊和黑帮,除了日常的生意往来外,也被怀疑存在着某些不可描述的“合作”。
早在“311”发生前,东电就一直丑闻缠身——日本原子能与工业安全局曾多次发现他们隐瞒安全失误,但所谓的“调查”,最终都不了了之。而之所以会这样,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黑帮势力的各种“运作”。
目前日本黑帮们也深受“老龄化”的困扰
说到这儿,大致可以捋顺出当年的情形了:
自卫队跑路、大部分东电职工拒绝接受一线清理任务——少数有觉悟的东电职工主动去清理现场(多为年纪大的人,因为与年轻人相比,他们不太可能活到癌症被诱发的时候)——人手不够,东电重金求助劳务派遣公司——黑帮背景的劳务派遣公司直接把黑帮控制下的“债奴”们,打折“派遣”到了高辐射的清理现场——黑帮再拿着派遣交易的回扣去搞些“赈灾义举”,来塑造自己所谓“日本栋梁”的形象。
而至今,东电公司仍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披露当年“福岛50死士”的名单和他们的经历与健康现状,反倒是日本影视业蹭了福岛事件十周年的热度,搞了个煽情的同名电影,赚足了观众们的眼泪。
电影《福岛50死士》篡改了相关情结,把最初留下的50日人全部演绎成了专业的东电职员
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时候,苏联航空兵少将,时任基辅军区空军司令尼古拉·安托区金,带头驾驶直升机参与抢救,苏联防化兵司令弗拉基米尔·皮卡洛夫上将亲自上阵,测量了污染最重区域的辐射值。
他们的理由很简短——我们不上,难道让我们的人民上?这段悲壮的经历,即便是西方拍摄的,带着明显意识形态倾向的电视剧《切尔诺贝利》,也很认真地还原了出来。
《切尔诺贝利》截图
最终,苏联自己捅的篓子,苏联咬着牙,付出巨大代价,拼死给堵上了。
二十多年后的日本,核灾难再次降临,自卫队“毅然”跑路,留下了人民自己去直面辐射;而那些被送上前线的“清理人”们,更不乏一些被黑帮胁迫的社会弱势群体。
又过了十年,日本人还要把核废水倾入大海,给全球人民“添麻烦”。
这就是那个在人们印象中,垃圾分类做得最细致,动不动就把“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挂嘴边的日本。
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错是一个“鞠躬”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