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是什么地方(贡院是什么地方的美食)
最近,许多网友对
贡院是什么地方
产生疑问。当然也有一部分网友想弄明白关于贡院是什么地方的美食,(www)已经为你找到了相关问题的答案,接下来和我们一起看看吧,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隋朝开设进士科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历经1300余年。 自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位于北京内城东南角的贡院(今天建国门东北角)也成为当年学子们最受关注的地方。从明朝永乐至清朝光绪年间,先后在北京举行会试、殿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入京参加考试的举子达120万人次。
建国门贡院西街标识 乔健/摄
学子进京赶考,绝大部分都是从西南边卢沟桥进入北京城的,集中住在南城,为何把考试的场地贡院,选在老北京内城东南方位的地界?
贡院选址其实很有讲究,体现了明清朝廷对年轻学子寄予最真诚期望的意思。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是选址,选址里面最关注的是方位。按照中国古代建筑金木水火土的讲究,东南方是“紫气东来”的方位,紫禁城的东南角为南三所,就是太子读书的地方。所以,把贡院建在老北京内城的东南角,就是比照紫禁城的太子读书的南三所位置。这里面,寄托着皇帝和朝廷对于有才年轻人的厚望。据资料记载,当时各个地方的贡院,也大多建在城市的东南方。比如南京江南贡院的前身建康贡院,当年就在建康城(南京)的东南方。
贡院中有一万个供考试使用的单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分为三场,前后一共持续九天。在三天三夜当中,这一万名考生都被关在各自的单间里,按照考官出的题目来写文章,而这个题目要等他们进了单间之后,才能够知道。而文章的好坏全凭考生记下了多少四书五经中的名句。为此,有人专门用蝇头小字将四书五经抄写在袖珍本上,然而印刷和出售这样的袖珍本已被视为犯罪行为。每一个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有个一米见方的单间,人若是站直身体,头就会碰到屋顶。这些号舍紧紧地挨在一起,每排之间只留出了可以让一个人通过的空隙。位于贡院中央的瞭望亭上时刻有人在监视,以防考生之间或考生跟外面的人通气。在贡院各个角落还有较小的瞭望亭用于同样目的。高墙里面还有守卫在巡逻。在院中还有一个中央通道,通道的两旁有烧饭的炉灶和盛饮用水的大缸。
每个号舍里的两面墙上都有两个槽,往里面插上木板,就可以当作椅子和书桌,低处的那块木板既可以当椅子,也可以当床。每个考生都被允许带一些被单,以便在睡觉时盖在身上。考生只能坐着睡觉,或是蜷身躺在木板上。考生每人都发给盖过官印的纸,以防考生作弊。书桌上有一块砚台、毛笔、一个茶壶和茶杯—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考取功名的。各年龄阶段的人都从四面八方赶到京城来参加会试,但中国的文人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都是形容枯槁,表情憔悴的人。中国的秀才就相当于我们的学士学位,举人相当于硕士,而进士则接近于我们的博士。“状元”是最高的荣誉,这个学位只有在京师才能够颁发,而且每三年只颁给一个人。——《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沈弘 编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记载了英国人辛普森的在北京贡院的所见所闻
如今,贡院已无存,只有一些与贡院相关的街道名。当年贡院在如今社科院一带,其大致范围东起贡院东街,西至贡院西街,北起东总布胡同,南至建国门内大街。实际上,在晚清时期,随着参加科举考试人数的不断增多,每到乡试和会试时,在贡院周边,还会搭建大量临时的“号舍”。到了清末,科举人数增加,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参加考试的人增加至一万六千人,不得不增添新的“号舍”。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会试后,清政府将京师贡院扩地增建三千间,总计约达一万六千间,才基本满足士子应试之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古观象台附近城墙打开了一个豁口并命名为建国门。那时古观象台这一带的马路,依然很狭窄,附近还遗留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老旧水缸,这一带原先正是贡院的地盘,而这些水缸是为了防火。当年考生就是在低矮狭窄的小木板房里,点上蜡烛,苦思冥想,写下八股文章。因此,当时的贡院,处处是隐患。尽管在“号舍”的通道上放有很多救火用的大水缸,但贡院里着火的事件屡屡发生。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的礼部会试,因发生火灾造成重大伤亡,九十余名举子被烧死,火灾惨烈程度堪称科举史之最。直到万历年间,大学生张居正提议,贡院才改成以砖瓦结构为主修筑的房间。
清末贡院的考棚
不过,到了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贡院被德军占据。因为贡院被损坏,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清政府决定借河南贡院补行因庚子之变拖延三年之久的会试。1904年,又借河南贡院举办了会试。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历时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1904年在河南贡院举办的会试,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科。当年殿试中,慈禧太后“钦定”的状元刘春霖也成为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位状元。
废除科举制度后,北京贡院的部分建筑被整体拆除,清政府将这些拆除的建筑材料汇总,用马车运到东皇城以里,景山东侧的马神庙沙滩一带,原规划是打算扩建京师大学堂。而贡院旧址,当时规划着盖一座西洋式建筑,作为清末新政产物之一的“资政院”的大楼。没过多久,爆发“辛亥革命”,景山东街的大学堂扩建和资政院的修建,都随着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化为泡影,遗憾的是,贡院拆除后汇总的建筑材料也下落不明。1927年,张作霖执政的北洋政府为了筹集军饷,将贡院拆除,并将物料拍卖,贡院从此荡然无迹。
贡院的建造在当时也激活了一批产业,本来北京城广有会馆,给各地来京的人士提供居所,可是,应对大批集中进京的举子,很多会馆渐渐力不从心。于是,老北京买卖人围绕贡院,迅速建了一批“试馆”。当年沿着齐化门(朝阳门)到东便门的东顺城街、东西裱褙胡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晚报采编大厦一带),就有大量的“试馆”给举子们临时居住。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征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