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一生有哪些成就?
子产被认为是春秋时期执政者的楷模。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曾辅佐郑国两代国君,期间推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得郑国逐渐强盛。子产修订成文法,实行全新的用人制度,还为田洫,作丘赋,有人评价子产在政治经济上的改革,某种程度上推行了当时社会转型的方向,可以说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子产一生到底有哪些成就,以及他的行政理念是什么。
子产在郑国执政推行二十多年,内政和外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郑国在复杂的环境下保持了安定,而且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应该归功于子产铸刑书的举措和外交方面的策略。
众所周知,子产所铸刑书的内容,因史载阙如,现已不得而知。但是子产铸刑书的行为,遭到了当时人们的强烈反对。晋国叔向的反对声音最为响亮,他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子产,告诫子产万万不要一意孤行。
那么,叔向为何会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政策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担心民有争心。法律原本是随贵族自由解释运用,现在公布给一般大众知道,那么贵族就不能再随意解释运用了。而且一旦老百姓都知道法律的内容,那么老百姓一定会努力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钻法律漏洞。
另一方面是因为悖礼。叔向指出以往就是遵从礼法而行,人人、事事都是遵循礼法的,子产一连串的改革已经破坏了礼法,现在还公布法律,将礼法完全破坏。我们可以发现叔向是属于守旧的保守分子,甚至可以大胆的推测身为贵族的叔向对于子产着这项改革是具有担忧心的,他担忧什么?可以推测也许他担心的是这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是晋国,破坏了他现在所拥有的权力和利益。
那么,为何子产要铸刑书?他的目的何在?
根据“郑国多盗”的情形,刑书内容可能与此有关。我们都知道,郑国位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又处于各诸侯国交通要道,在郑国四周的邻国,因犯罪而逃至郑国的流亡者为数颇多。这就不可避免给郑国的社会秩序带来麻烦。
除此之外,子产所推行的“为田洫”、“作丘赋”改革遭到内外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为了维护、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对改革予以法律上的确认,也很可能是“铸刑书”的用意所在。
所以说,子产所铸刑书的内容和立法精神,除刑法所具有的镇压共性外,必然就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子产在田制和赋税等改革的制度。
我们都知道,郑国在晋、楚两国之间,两国都希望郑国可以归顺,郑国左右为难,在外交方面可谓是处在“两大之间难为小”的不利境地。
那么,子产在外交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子产“择能而使之”。子产知人善用,他提拔了不少外交方面的人才:冯简子能断大事,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又有决断能力的人才;子大叔外貌俊美且有文采,善于实施子产的决策,是一个实干家,是子产主要的助手;公孙挥担任郑国多年的外交使者,是通晓诸侯国情的外交专才;裨谌多谋,是一个能周密思考,善于出主意想办法的、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郑国有外交大事时,子产就向公孙挥问诸侯国的事,并请他写外交辞令的文稿,然后问裨谌计划是否可行,把最终的结果交给冯简子,让他决定。最后由子大叔去执行,以应对宾客。如此完美的外交系统,很少有失败的案例。
其次,子产致力于减少对晋国的贡赋。郑国必须向晋国纳贡,但晋国所要求的贡赋实在太重了,甚至超过当时郑国爵位所应缴纳的程度。所以子产极力维护国家权益,争取最大限度地减少郑国对大国的贡献。
子产数次以“礼”请晋国让步,使晋国不得不减轻,由此可见子产的无畏与坚持。子产的斗争不但对郑国大有裨益,对其他诸侯国也产生了影响。
最后,子产强调国权,努力维护国家尊严。维护一个国家的尊严,对于小国来说,是极难做到的。大国往往以种种理由为借口,进行侮辱、恐吓、欺压,甚至颠覆小国。小国君臣常常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即使如此,也常常被大国囚杀。而子产却不畏大国,与大国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进行斗争。
子产陪郑简公到晋国朝聘,但晋平王以鲁国国君之丧不接见。子产下令将围墙拆掉并将马车安置好。晋国的士文伯前来责问,子产义正言辞的解释,又以晋文公时的情况与今相比——晋国表现得太过无礼了。
子产的一番话叫士文伯说不出话,赵文子赶紧接见郑简公,礼仪有加,宴礼也格外隆重,送的礼更加丰厚,并送他们回国。子产的每一句话,表面看来是在替晋国的霸权能否长久做出评价,实际上是对晋国的傲慢进行了不温不火的指责和抗争。
子产相郑以来,深知“两大之间难为小”的不利地位和处境。对周边大国,从不轻易开战端,但又无畏无惧,敢于坚持正义,对大国非礼的要挟,藐视小国的傲慢行径,无理加重贡赋的做法,以及乘隙进犯的阴谋等等,都能预作防范,并进行有礼有节的必要斗争,使弱小的郑国立于不败之地,始终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