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举人中举之后 武状元的仕途又是怎么样的
对古代武状元和武举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文章引言:
一说到科举制度,大家都会想到状元郎。毫不心虚地说,小编可以打包票,大家内心想到一定是“文科举”。其实,科举制度,分为“文科举”“武科举”,那么疑问就来了,为什么“武科举”影响力会如此之小,中武状元之后,仕途是怎么样的呢。
“武状元”,大家是否会立即联想到,一个鲜衣怒马的俊俏少年形象。
然而千百年来,武科举一直是踌躇向前,一直作为科举制度的附属而存在。
那么“武状元”“武举人”,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
702年,武则天上位之后,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广泛的选拔人才。于是武则天仿照科举制度,专门设立了“武科举”。
“武科”几乎没有什么限制条件,也允许平民参加。
“武科”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步射、骑射、马枪,举重、样貌、言语、神采。
这里的“马枪”,是指参加武考之人马上功夫。除了后面三项,前面几项都与个人的武艺,有密切的关系。
这里大家试想一下,武科举的考场,应该和现在的运动会会场差不多,而后面三项的考试,就仿佛是一个入职面试。
唐朝时期,武科举的基本素质,是以个人武艺高低为标准,因此参加考试的人员,先不管是否有军事才能,指挥能力,最起码都应该是一身腱子肉,长相魁梧,能让士兵一眼看去,就能心生敬畏之人。
可是,唐朝时期,武官出人头地的途径非常的多,因此武举取仕的人数非常少,最著名的当数郭子仪,成为传奇将领。
宋朝时期,崇文风气盛行,为了消除五代尚武习俗影响,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因此武科一直被封闭没有开设。
宋仁宗时期,西夏逐渐的崛起,宋朝历经几十年,朝中武将老臣大多已经逝去。无将领可用的情况之下,恢复了武科举。
宋朝时期的武科,与唐朝有很大的不同,着重点从个人武艺转向了“谋略”考察。
听起来,好像宋朝的武科,有点高大上。
其本质也很简单,就是讲《孙子兵法》作为经典,让武将向儒生一样,独一兵法死记硬背。
对于唐朝要求的“步射”等科目,也进行了简化。
步射,从唐朝的一石变成九斗-一石,马射从七斗以上变成七斗即可。
而且,宋朝的参加武举的人,必须有将领或者文官推荐才可,有就是说,一般的平民子弟,根本没有机会,除非皇帝举办的特别选拔。
宋朝的武将,也有很多晋升的渠道,比如荫补、职业军人。
武举出身的将领,一般都没有作战经验,大多数被分配的各个地方,去监管库房、税监、矿监。
从这里可以看出,向通过武科举出人头地,是相当的困难。
经历宋朝一番折腾之后,武科举发展逐渐畸形。
元朝时期,都是以荫袭为主,武科举根本就没有任何发展。
明朝时期,沿袭宋朝的制度,一直到1493年之后,正式确定下来。
在宋朝的基础上,增加了“试力”“技勇”专门针对个人的审查。到了明朝末期,朝廷已经岌岌可危,随时可能灭亡,明朝加大武科举的力度,开始选拔人员,对于那些世袭的军官,军人,进行优胜劣汰。
到了这个时期,武科举成为一个晋升的好路子,如果拥有世袭爵位,并通过了武举考试,他获得的职位要比一般然强上很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明朝官兵队伍的质量。
清朝时期,武科举被称之为“外试”,先考马射,再考拉弓,耍大刀等步射、技勇气,最后再进行策论开始。
同前几个朝代相比,清朝的武举人,无论是什么头衔、身份,只要成绩优秀,都可以被授予比较高的职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的武者,照样的能出人头地,武科举得到皇帝和大臣的肯定。
文章总结:
文科举历经千年,饶了一圈之后,最后又回归到“武艺”的选拔之中。科举制度形成之后,中国一共出现了777位状元,其中大约有200位武状元,清朝时期,就占据了109位,远远要比文状元少的多,能够功成名就、名垂千古之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