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解读:一代奸雄曹操对军队实施了什么政策 为什么士兵很少跟随武将叛变

历史人物解读:一代奸雄曹操对军队实施了什么政策 为什么士兵很少跟随武将叛变

还不知道:曹魏士兵为何很少跟随武将叛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时期政治军事局势风云变幻,诸如武将生贰心挟士兵叛变之事常有发生。

然而,令人颇为奇怪的是,三国之中军队数量最多、士兵来源最为复杂的魏国,却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士兵叛变,纵有武将叛变投敌,也很难挟持士兵一同叛变。

如魏将夏侯霸投靠蜀国,并没有携带军队,而是孤身投敌;毌丘俭叛变,淮南将士大多不愿随其谋反,只能胁迫新附农民;钟会蜀地作乱,反倒被自己昔日的部下杀死。

上图_ 三国地图 再看蜀汉和吴国,却并非如此。

蜀将孟达降魏,据《资治通鉴》记载,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来降。

东吴步阐投靠西晋,也是西陵数万人一同反叛。

这是因为魏国的士兵忠诚度比其余两国高吗?答案是否定的。

士兵内心对于政权的忠诚,相信三国的差别并不大,然而曹魏的士兵很少跟随武将叛变,主要原因还是源自于自曹操时期起,对军队实行的一项特殊管理政策——错役制。

《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诸葛瑾传》中记载了孙权在一次和诸葛瑾的交谈中,批判曹操的治军残酷,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

至于御将自古少有。

这里所提到的曹操恶政,离间人骨肉,并非指的是曹操使用离间计对付敌人,而是指曹操治军的手段,使士兵和其家人分离。

上图_ 曹操 155年-220年 士兵和家人不在一处,这一点今人看来可能很正常,现在的军人服役,大多远离家乡,自然和家人隔离开来。

但是,汉末三国之际天下大乱,那些割据一方的军阀士兵往往来自于本地,因而士兵与家人均长期在一地,后来军阀兼并,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蜀、吴依旧保持部曲家口群居的传统,但曹魏却特立独行,强制士兵与家人分开,人役户居各在一方,称之为错役。

这样的例子很多,新投降的士兵如曹操平定冀州后,派遣朱灵将新投降的五千士兵迁到许南驻守;曹操击败关中地区的韩遂、马超后,强迫投降的军队迁往关东。

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乱后,将投降的吴国士兵从淮南迁到三河近郡。

上图_ 冀州、并州 另外,有些投降的士兵没有被迁徙到他地,但他们的家属却被迁往曹魏核心区域。

在魏国的重要政治中心邺城,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口,被称为冀州士家。

原来曹魏有一项制度,将一些士兵和他们的家人另立户籍,称之为士家,规定世代从军,通婚也要在士家内进行,似乎是后世兵户的雏形之一。

士家中的士兵分散各个要地,家属则集中居住在邺城。

不过曹魏的错役原则也并非针对全国军队,而是主要针对两种军队。

一是新附军队,曹操起家于兖州、豫州,对于其新占领的冀州、并州、关西地区的投降士兵,往往采取迁徙政策。

二是边境要地军队,如和东吴交界的淮南地区,镇守军队多为派遣的中军兵,这些从中央来的军队,他们的家人都集中居住在北方。

上图_ 兖州、豫州、扬州 曹魏之所以采用如此不近人情的错役制,是出自于对士兵叛逃的防范。

对于士兵的忠诚度,三国自然都很在意,那为何只有魏国实行错役呢? 原因在于魏国与蜀、吴的一些特殊性。

众所周知,曹魏之立国,是通过兼并战争,击败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才得以统一北方的。

每占领一个新地区,自然兼并了敌对势力的军队,因此曹魏这个大国的军队来源十分复杂,有原来袁绍、袁术、吕布、陶谦、刘表、韩遂、张鲁等各个势力的降军。

曹操对于这些新加盟的军队天然不信任,所以要采取隔离家人的措施来维持他们的忠心。

上图_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 155年-191年 另外,魏国面积为三国之最,但中原久经战乱,人口尽管超过蜀吴,但也是地多人稀,人口密度低于其他两国。

因此曹魏对人口问题及其重视,经常有徙民之举,来防止人口流失,同时也牵制士兵。

蜀汉统治地区仅在益州,吴国统治核心地区是江南与荆州南部,其余地区为山越 少数民族居住区,虽间有叛乱,但威胁不了统治。

蜀汉、孙吴的军队来源比之曹魏没有那么复杂,人口分布也比较集中,因此,此两国无需对军队部曲 魏晋南北朝时地方豪强的私人军队保持忍不住的关怀,放任军队、家属同居一地。

当然,这样做的风险也是很大的,一旦有武将举城投降敌国,士兵往往跟随,不可挽回,前文提到的孟达降魏、步阐降晋都是典型的例子。

上图_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 曹魏错役之法虽然残酷,但效果却很明显。

最典型的就是前文所说的毌丘俭淮南之乱,据《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毌丘俭传》记载,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淮南的士兵家属都在北方,因而无心跟随毌丘俭作乱,纷纷投降司马师。

只有淮南屯田民,家属就在本地,可以为毌丘俭所用,但战斗力远非正规军可比,很轻松地被司马师击败。

由于曹魏的错役制,所以一些阴谋作乱之人,打不了正规士兵的主意,往往阴养死士。

如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并没有调动昔日旧部,而是依靠儿子司马师暗中培养的三千死士控制洛阳城,再忽悠高平陵的曹爽放弃抵抗做个富家翁。

诸葛诞在王陵、毌丘俭相继身死后惧不自安,也是阴养数千死士以备不测。

曹魏的错役制符合魏国局势,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制度在西晋也被继续沿用,而后世的一些军队管理政策,也能看到一些错役的身影。

城郊牧笛声 参考文献:《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三国志》、《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历史妃子除了等夜晚要翻牌子妃子的平常生活

72

历史妃子除了等夜晚要翻牌子妃子的平常生活 对历史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妃子也要上班?除了等着夜晚被皇上翻牌子,她们的平常如何? 做帝王...

​兵仙韩信的人生起点

97

兵仙韩信的人生起点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五色土 | 作者 黄西蒙 兵仙韩信名垂千古,他传奇人生的起点,同样充满戏剧性。 不过,后世是如何知道韩信这些近乎秘密的早年经历的呢?...

​战国四公子都有谁他们最后的下场都如何?

​战国四公子都有谁他们最后的下场都如何?

160

战国四公子都有谁他们最后的下场都如何? 战国四公子都有谁?他们最后的下场都如何呢? 战国末期,各国为了抗衡强秦,纷纷网罗天下人才。 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

​慈禧太后太后赏赐吃不得

​慈禧太后太后赏赐吃不得

91

慈禧太后太后赏赐吃不得 清光绪初年,山东大旱,朝廷命户部侍郎额敏父子前去赈灾。 没想到,额敏克扣赈灾钱粮,中饱私囊,以致齐鲁大地饿殍遍野,白骨千里。 遭此天灾,又遇人...

​韩信点兵歇后语下一句

​韩信点兵歇后语下一句

193

韩信点兵歇后语下一句 信点兵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信点兵歇后语下一句怎么说?韩信点兵不是成语,是歇后语,即: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涿郡是现在的哪里涿郡指什么地方

​涿郡是现在的哪里涿郡指什么地方

123

涿郡是现在的哪里涿郡指什么地方 涿郡是现在的哪里?涿郡指什么地方?涿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名称,不同历史时期范围有变化。 主要核心区域为今河北涿州市,此外,今北京市部...

​王安石之死大宋那个时代的政敌,王安石 政敌

​王安石之死大宋那个时代的政敌,王安石 政敌

101

王安石之死大宋那个时代的政敌,王安石 政敌 冯敏飞/文 王安石变法,早有些审美疲劳。 近读崔铭的《王安石传》,印象更深是王安石的晚年。 王安石的外号叫拗相公。 拗,指一个人...

​莫干山为什么被说成是观察近代中国的窗户

102

莫干山为什么被说成是观察近代中国的窗户 说到莫干山其实大家也还是知道的,这个地方非常的著名,著名到程度呢,一般人还是不说不知道,一说知道还是会恍然大悟的,知道莫干山...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之春秋、战国篇

101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之春秋、战国篇 春秋篇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最终流落何处?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最终流落何处?

72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最终流落何处? 什么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就是那个能证明皇帝身份和权威的巨大的印章。 我们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能看到县太爷升堂的时候都有一块巨大的官印放在...

​杜甫诗中的儒家理想伦理人格

196

杜甫诗中的儒家理想伦理人格 吴中胜 赣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