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谁赢了(曹操和刘备决战汉中的优势)
两个原因:一是逼不得已;二是主动放弃。
曹操拼了老命是可以拿下汉中的,但是他最终放弃了。
这不是因为曹操怯懦,而恰恰说明了曹操的高明,败在了战场却赢在了战略。
1.逼不得已,因为夏侯授首
夏侯渊和张郃都是猛将,所部五万自是精兵,但是却输给了刘备。这是曹操没有想到的。因为汉中较量中,曹操的优势比较大。
第一个优势是政治优势,割据汉中的老大张鲁,是向曹操投降的,他可不是向刘备投降的,所以这一仗曹操占理。
第二个优势是先发优势,汉中之战不是曹刘两军拼脚力、看谁先跑到汉中插旗,而是曹操大军已经占定了汉中,而且在主要关隘布防了。
第三个优势是蜀汉力弱,刘备刚刚拿下益州没多久,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巩固政权、整理内政、安抚益州士族,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
但是,夏侯渊却偏偏被刘备打败了。
是不是如曹操所说:
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夏侯渊真得是白痴将军吗?不可能,这是曹操在推卸责任。因为夏侯渊在汉中干刘备的时候,曹操就在关中呆着,没有及时支援,曹孟德轻敌了。
夏侯渊是因为修鹿角被干死的吗?这倒是事实,但也只能说这个身先士卒的将军,运气实在太差,不能说他就是白痴。
如果真是白痴,曹操也不会派他去守汉中。
那么,关中之战,夏侯渊为什么败了?
因为刘备玩命了。刘备进攻汉中的时候,号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老爷们去打仗、老娘们运粮草。这是把整个益州都发动起来了,刘备非要拿下汉中不可。
所以,在战略决心上,刘备已经胜了曹操。
所以,刘备打败夏侯渊之后又逼退曹操,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2.主动放弃,因为重心内政
赤壁之战前,曹操无年不战,打完袁绍打乌桓、打完北方打南方、打完荆州打江东。但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就消停了很多,一些仗能不打就不打了、一些地能不占就不占了。
因为曹操要实施工作重心的转移,由征伐到内政。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变?
早些年征战太多,中原以及北方虽然占领,但是曹操的权力并未对这些地方进行有效插手和深刻介入。
另外就是赤壁之战把曹操给打清醒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还有就是中原已经残破非常,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进行修复。这就需要曹操把精力用在内政方面。
而且,这个工作也只能由曹操亲自去做。别人不行,不是镇不住的问题,而是曹操都不知道派谁去干。因为世家豪门还在尊汉献帝,而不是真心尊他曹孟德。
所以,赤壁之战前,曹操是丞相;赤壁之战后,曹操就是没完没了地给自己封官,先是公爵后是封王,目的就是要巩固权力。
那这跟汉中之战有多大关系?关系很大。
首先,即便占领汉中,曹操也没有能力进攻益州,汉中就没有战略前沿的价值。所以,对曹操而言,汉中只能守。
其次,汉中要牵涉很大的精力和物资。关中与汉中之间隔着秦岭,这是最考验曹军后勤运输的;益州与关中隔着大巴山,这是最考验刘备后勤运输的,但大巴山比秦岭好走。所以,占据汉中、守住汉中,曹操的成本极高。
曹操占据汉中的结果:他要翻越秦岭向汉中输送物资,那么汉中是前线战场而关中是后勤基地,曹操要拿出整个关中支援汉中。那么,关中就可能被汉中拖垮。
刘备占据汉中的结果:刘备要翻越大巴山向汉中输送物资,那么汉中是前线基地,整个益州就是后勤基地,刘备要举国对抗曹操。那么,益州就可能被汉中拖垮。
刘备占据汉中,曹操就可以拒守秦岭,秦岭成为关中防线,而秦岭完全能够挡得住刘备。原因就是秦岭真得不好走,要是好走,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早就突破了。
利弊权衡,曹操放弃汉中,可能是最好的结果。
3.战略格局,曹操碾压刘备
刘备对曹操的评价是“能”,就是这个人非常厉害。诸葛亮对曹操的评价是“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就是这个人太能打仗。
但是,曹操还是个战略格局的高手。他主动放弃汉中,且迁走汉中十余万百姓,给刘备留下了一片狼藉。这就是把矛盾和负担,全都甩给了刘备。而自己呢?曹操可以踏踏实实地用秦岭大山挡住刘备对汉中觊觎,秦岭足抵十万大军。
曹操如此,刘备呢?
刘备有逼不得已的原因。就是大巴山虽然难走,从成都向汉中输送物资,也需要上千公里的路程,但是他必须拿下汉中。因为汉中是益州门户。
然而,刘备并非完全没得选,他还是可以做出战略选择的。这个涉及战略选择的问题就是:在哪里定都。
刘备选择成都,这等于是把自己封死在了巴蜀之地。从成都,无论是奔向荆州、还是奔向关中,都会遭遇到运输成本的问题。打仗,部队得走到前线、物资得送到前线,而从成都给运物资和部队,都是非常贵的。
那刘备应该怎么选呢?刘备应该更有雄心一点,定都重庆。重庆这个地方,不仅能够支援汉中,而且也能够支援荆州。如果刘备在这里定都,关羽走麦城,就可能不会发生。
所以,在战略格局的问题上,曹操碾压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