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少吃猫肉?原来李时珍已告诉我们答案,古人早就试过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卿羽飞
编辑 | 卿羽飞
前言
如果说人类占据食物链顶端,那中国人便是当之无愧的王中之王。
在不少外国人眼中,似乎没有中国人不吃的食物,看起来再难以下咽的食材,经过中国人妙手回春的厨艺,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然而,泱泱华夏却有一项从来不碰的肉食——猫肉。
而早在中国古代,一代神医李时珍便已告诉我们缘由。
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猫肉?李时珍又对此作何解释呢?
猫肉的特殊成分
在那个经济水平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得不靠农业劳作补给,要说一年吃上肉的机会,可真是少之又少。
迫于饥饿的威胁,中国人很早便掌握了豢养牲畜,像是鸡、鸭、鱼、猪,都成为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然而,就算是最饥饿的时候,我们也很少看到人家食用猫肉,这也和猫肉的成分组成有关。
首先,猫肉当中含有众多的脂肪。
如果百姓将猫肉作为普通牲畜进行食用,很可能引发体内上火,进而造成高血压、高血脂、口腔溃疡等不良疾病。
在医疗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寻常的感冒发烧都可能要人性命,更不必说在当时算得上疑难杂症的病况了。
其次,猫肉中还含有众多嘌呤成分。
嘌呤其实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能够通过氧化变成尿酸,从而加剧痛风病症的发作。
如果食用猫肉的人本来就患有痛风症状或是结核病,那简简单单食用猫肉便会加剧疾病危害,严重时还能要人性命。
不仅如此,一代神医李时珍还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给出更加详细的解释。
《本草纲目》:更加科学看待猫肉
李时珍是中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出生于医药世家,他从小便立志悬壶济世。
浓厚的家庭氛围让李时珍在潜移默化间接触到不少医学知识,成年以后,李时珍四处奔走行医,他的医学技术也在实践中得到突破。
1593年,李时珍完成192万长篇著作《本草纲目》。
这算是当时世界上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医学著作,这本巨著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为中国而后医药相关领域的深入都做出巨大贡献。
而在这本伟大医学著作中,便有谈到食用猫肉的问题。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实在很早便已经有人尝试食用猫肉,他们费尽心思将猫肉精心烹饪,却没能达到满意的味道。
原来,烹饪过后的猫肉食用起来仍然带有很大一股酸味,肉质也不紧致,实在让人难以下咽。
同时,本草纲目也进一步从科学角度解释“不要食用猫肉”的原因。
首先,和其他肉食相比,猫肉的营养价值远远落后。
人们如果想要吃肉补充营养,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牲畜或是人参草药,这些食材的功效来得都比猫肉快。
其次,熟悉猫这种动物的朋友都很清楚,很多野猫生性好动,非常喜欢独来独往上蹿下跳。
这样的个性也使得猫身上携带很多细菌病毒,像是我们熟悉的弓形虫和肺吸虫,便是猫身上的常客。
这些寄生虫存活能力极强,有时候连高温烹饪都难以将它们全部消灭。
人们一旦在食用猫肉时误食这些寄生虫,便会将病毒带入体内,从而轻易破坏身体自带的免疫机制,对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破坏。
事实上,除了猫肉本身的特质,人们不食用猫肉还有诸多讲究,这其中又暗藏什么学问呢?
猫的文化象征
对于中国人不吃猫肉,还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原因,那便是文化象征。
早在古埃及时期,猫这一物种便首先出现,至今推测已有三四千年,其物种发展历史并不亚于狗类。
然而,猫和狗却带给人截然不同的印象。
一直以来,狗一直充当看门守卫的重要职责,它们通人性,已经被人类完全驯服,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
与此相反,猫性格高傲,喜爱独来独往,骨子里还带有野性,经常会抓伤挠伤人类。
西周时期,古埃及的猫传入我国大陆。
《诗经大雅》便有过记载:“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等到西汉时期,国人关于猫的认识还具体到了职责,像是《郊特牲》中有写:“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我们不难发现,猫最先进入中国大陆,并没有作为食材,中国人在与猫的渐渐相处中,逐渐挖掘出这一物种与众不同的天赋,这便是捕杀技能。
猫爪子锋利,牙口灵活,反应敏捷,是捕杀老鼠的高手,将猫这一看家本领运用到田野鼠灾上,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古代虽然缺少食物,却也是极其讲究。
像这种能为家庭做出贡献的生命,百姓并不舍得直接杀害,古代农业社会养牛耕耘却不杀牛取肉,便是最好的印证。
直到现在,很多人家中如果出现老鼠,第一反应可能都不是买粘鼠板。
毕竟,与其买粘鼠板久久等待老鼠上钩,不如养下一只狸花猫主动出击,将家中的老鼠一网打尽。
除了在捕鼠方面的贡献,让猫幸运逃过捕食命运的还有另一原因,那便是祭祀。
古埃及时期,尼罗河附近居民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驯养一些动物帮助自己捕食,恰好此时猫数量繁多,便义不容辞担任了这一要职。
由于自带捕猎作用,这些猫也在整个埃及地区有了极高的地位。
在那个时候,杀死一只猫,甚至可以直接被判处死刑,说人命不如猫命贵,实在不是夸大其词。
因此,身居高位的猫也被运用到祭祀环节,一些贵族会选择将猫制成木乃伊,然后为自己陪葬,从而突出家族高贵身份。
后来猫被传入中国,逐渐演变出“猫神”这一说法。
据说如果在家中养猫,还可以达到养蛊的作用,在不知不觉间用邪术致人死地。
当时唐朝,武则天曾和萧淑妃有过争执。
当时一怒之下,萧淑妃便放下狠话,说自己死后会变成猫,而武则天会变成老鼠,自己会源源不断向武则天索命。
或许是心虚使然,武则天即位之后,很快便严禁全国养猫吃猫肉,尽管在当时没能得到有力执行,但还是在全国上下起到不小震慑作用。
不仅如此,民间还流传出各种迷信说法。
像是说猫有九条命,如果轻易将猫伤害,猫便会在复活后前来索命;
或是猫眼可以将看到阴间邪祟,如果食用猫肉,身上便会沾染上不干净的东西;
再或是猫是庄稼地的守护神,如果将猫杀害,来年就会爆发鼠害,一家人辛苦一整年的收成将会功亏一篑。
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人们对封建迷信也还没有概念,这样的说法一传十,十传百,很容易便家喻户晓。
于是,人们便对食用猫肉更加诋毁了。
而到如今,人们已经能从全面科学的角度看待食用猫肉。
我们清楚明白,吹捧猫肉营养价值纯属无稽之谈,食用猫肉也不会如传言如此恶灵缠身。
既然如此,那新时代的猫又在人类生活扮演着怎样角色呢?
铲屎官一代崛起
如今现代社会,如果你在马路上随便拉一个人询问为什么不吃猫肉,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会是:猫咪那么可爱,吃猫肉实在是太过残忍。
的确,在经济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慢慢学会尊重其他动物的生命,这也从侧面展现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从前捕食的野猫一跃而成宠物猫咪,变成人类最好的朋友之一。
它们大多长相乖巧,在驯养过后性格安静,独立生活并不依赖人类,是人见人爱的合格宠物。
不少人也就此化作“铲屎官”,每天心甘情愿打理自家猫的饮食起居。
在他们眼里,猫已然不是单纯供人玩乐的存在,它们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家人,是自己疲惫生活的一丝精神慰藉。
新时代的今天,猫咪也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和那些导盲犬、警犬一样,猫咪也在努力为人类社会贡献力量。
一些猫咪甚至能够有机会进入医院或是养老院,从而帮助自闭儿童或是孤单老人早日摆脱阴霾。
结语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饮食文化更是掌上明珠,要是真有美味健康的食材,早就被老祖宗挖掘出,吃猫肉没有被大力倡导,算得上情有可原。
对于吃猫肉,它既不算美味,营养价值又低,还不符合当今道德价值观,实在是该摒弃的陋习。
如今,世界动物权益保护组织已经对食用猫肉严格制止,大力猎杀捕食猫肉,一定会迎来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谴责。
我们更期待看到这些活泼可爱的身影在我们身边打转,而并非餐桌上一盘盘冷冰冰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