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犯七”是什么意思?需要破解吗?
“犯七”源于“做七”。“做七”是受佛家影响的传统丧俗事项。现实生活中,家有丧事,“做七”的有,但不多。讲究“犯七”的也有,但相对较少。
按佛家的思绪,人死之后,并不是立即上天堂或下地狱,而是有一个考察考核落实决定期间,这个期间是七七四十九日,每七天为一个当口。在逢七的当口,家属亲友等延请佛家人士超度亡灵,逝者灵魂就会有一个好的去处。
必须知晓,“做七”和“犯七”都是受佛家影响的民间丧事习俗,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和严谨的实施范式,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和规范性的操作规定。各地区、各地域、各人群有差异,很正常。
一定要清楚,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规范性的丧礼文本从来没有关于“做七”和“犯七”的内容和要求。“做七”和“犯七”都是佛教渗透民间文化形成的丧事习俗。
1、什么是“犯七”?
逝者咽气的当天算一天,第7天为“头七”,第14天为“二七”,第21天为“三七”,第28天为“四七”,第35天为“五七”,第42天为“六七”,第49天为“七七”。在从“一七”到“七七”的七个日子中,只要有一天遇到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即算“犯七”。
“犯七”的概率是很大的,不低于三分之二。所以民俗有“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的说法。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犯七”对活人来说不是坏事。
“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于是有了“消七”“烧七”“浇七”“淋七”等等破解要求。
如何破解“犯七”,各地理解不同,操作也不一样。但归格到底一句话,都是通过特定手段祭奠逝者。基本程序是:准备奠物,置放供物,主持人祷告,磕头行礼等。
2、不“犯七”怎么办?
有“犯七”,就有不“犯七”。对于不“犯七”的,一般习俗讲究,丧主要代表丧事主家要“百家饭”。具体要求如下:
(1)要“百家饭”的家数只能多,不能少。就是说,要“百家饭”不得少于一百户。
(2)要“百家饭”得到的食物、食粮等,必须由自家人员吃掉,不能送人,不能售卖。要“百家饭”得到其他物品用品的,只能自家人使用。要“百家饭”得到金钱的,必须购买粮食,自家人吃掉。
(3)要“百家饭”一般丧主带头,兄弟子侄一道进行。至少说要求丧主领着自己的儿子要“百家饭”。
(4)要“百家饭”应当唱礼行礼。所谓唱礼,就是丧主要向供饭人家唱礼,先恭祝人家安好,再说明来意。施饭后,丧主等应当跪谢行礼。
(5)要“百家饭”的,丧事主家应当准备回赠物品。或烟卷,或糖果,或礼包,等等。具体是什么,由主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让施饭人家吃亏。
3、“做七”“犯七”的现实丧事操作选择
“做七”“犯七”纯属迷信。现实生活中,家有丧事,不建议操作。基本理由如下:
(1)规范丧礼典籍文本《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规范丧礼制度文本《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都没有“做七”“犯七”的记述。就是说,传统主流文化中,至少在民国以前,官方倡导推介的丧事操作,都是没有“做七”“犯七”的。
“做七”“犯七”是民俗。古典时期,皇家、官宦之家有丧,也做法事。但法事并不是规范丧礼的构成,即具体操作的礼仪制度文本中,是没有法事的。
(2)“做七”的本意是生者为逝者超度救赎,消除逝者的罪恶,将坏人变成好人,这不符合中国人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判断。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就该进天堂,坏蛋就是坏蛋,就该入地狱。“做七”混淆善恶,与传统中国主流文化的是非观相悖。
(3)“做七”是佛家为赚取香火钱而创制出来的丧事习俗,本身就是忽悠人的,“犯七”更是无稽之谈。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有一定数量的信众。许愿还愿、法事道场等,都是联系信众获取施舍的特定手段。你信也罢,不信也罢,本质上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对于“做七”“犯七”,信者有,不信者无。肯定不是传统主流文化,也没有任何禁忌与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