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德国国徽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
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拉丁语:Sacrum Romanum Imperium),962年到1157年称为罗马帝国(德语:Römisches Reich;拉丁语:Romanum Imperium),在1157年到1512年改称神圣罗马帝国,在1512年到1806年再改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语: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史家亦称之“德意志第一帝国(Erstes Reich)”是一个曾存在于962年-1806年间的欧洲国家,领土以德国、捷克和奥地利为中心,还囊括今日之法国东部、北意大利、瑞士以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低地区域,版图横跨中欧与南欧地区。
莱茵邦联(1806-1815)
莱茵邦联又称莱茵联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指的是1806年~1813年间,这7年中的德国,地处中欧,首都为法兰克福。该邦联是剔除了奥地利和普鲁士之外的所有德意志小邦之集合,有超过1500万的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人为德意志人。它由各种德意志邦国拼凑而来,拿破仑打败神圣罗马帝国后,命令16个德意志小邦退出神罗并加入一个亲法国的联盟,随后神罗境内的300多个小邦也效仿这种行为。因为小邦国的数量太多、难以管理,所以拿破仑将它们合并成19个面积中等的邦国,这19个邦国的联盟即本条目的“莱茵邦联”。
德意志邦联(1815-1848)
德意志邦联(德語:Deutscher Bund),又称日耳曼邦联(英語:German Confederation),指的是1815~1866年间的德国,但此时的德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1],而是一个囊括了全部德意志邦国的组织。它的首都为法兰克福,地处中欧,在持续了51年后被普鲁士王国缩小建制,改为北德意志邦联。
德意志邦联(1848-1866)
北德意志邦联(1867-1871)
北德意志邦联(德語:Norddeutscher Bund),又称北日耳曼邦联(英語: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北德意志联盟、北日耳曼联盟,占据了德国的北半部,实际事务几乎都被普鲁士王国把持,虽它在名字上称自己为一个邦联式的“组织”,但实际上的运作模式已然是个联邦制的“国家”,作为普鲁士统一德国过程中的“整合北部阶段”而存在,在其成立4年后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就得到了建立,而北德邦联则被取消建制。
德意志帝国(1871年4月-8月)
德意志帝国(1871-1888)
德意志帝国(1888-1918)
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Kaiserreich)[4][5],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史家亦称“第二帝国”(Zweiten Reich),是指从在普法战争之后的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的德皇威廉一世在凡尔赛登基并宣布统一德意志之时,到1918年11月9日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宣布退位为止,这47年间的德国。
德意志共和国(魏玛共和国,1919-1928)
魏玛共和国(德语: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于这段时间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是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称。其使用的国名为“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它亦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立宪联邦共和国; 因此也非正式地宣布自己为德意志共和国 (Deutsches Republik)。“魏玛共和”这一称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
德意志共和国(魏玛共和国,1928-1935)
纳粹德国(1935-1945)
纳粹德国(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land),其正式国号沿用帝政时期和魏玛共和时期的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称“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所统治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下,德国转变为纳粹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并且实施军国主义。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50至今)
西德(德语:Westdeutschland),又称联邦德国,是对于1949年5月23日成立至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期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称。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0-1953)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3-1955)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5-1990)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缩写作 DDR),简称民主德国(民德)或东德(Ostdeutschland)是1949年至1990年间存在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并入西德。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一后的德国,1990至今)
金黄色的盾徽,盾面绘有一只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老鹰,称为“联邦之鹰”,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并与国旗的三种颜色相互辉映。
下面是组成德国各邦国的徽章,以德国统一成立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时间为准,但是肯定不全......
普鲁士王国(德语:Königreich Preußen,发音:[ˌkøːnɪkʁaɪ̯ç ˈpʁɔɪ̯sn̩] (ⓘ))是一个由德意志人建立的王国,存在于1701年至1918年间。它是1871年德意志统一的最大推手,并是德意志帝国的领导者。虽然其国名为普鲁士,但其首都柏林与统治基础位于勃兰登堡侯国。
巴伐利亚王国(德语:Königreich Bayern)是德意志地区曾经存在的一个王国,也曾是莱茵邦联,德意志邦联以及德意志帝国的组成国。看中间的小盾徽,拜仁的队徽中间图案就从这里来的。
符腾堡王国 (德语:Königreich Württemberg)为1806年至1918年间的德国一成员邦国,是今巴登-符登堡邦的一部分,由符腾堡公国(1495年至1806年)升格而来。
萨克森王国 (德语:Königreich Sachsen),国祚由1806年至1918年,历七主,在拿破仑时代是数个历史性联盟的独立成员。从1871年起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最后于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首都德累斯顿。它是现代德国的萨克森自由邦。
巴登大公国(德语:Großherzogtum Baden)是德国西南部莱茵河东岸曾经存在的一个大公国,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巴登成为了一个领域更大的大公国。1815年巴登加入德意志邦联。1849年巴登于洛伦佐·布伦坦诺的领导下,是唯一短暂成为共和国的德意志邦国。最终于巴登的革命活动主要被普鲁士军队所镇压。巴登大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之后继续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1918年德国革命后巴登成立了巴登共和国,为魏玛共和国的一部分。
黑森大公国(德语:Großherzogtum Hessen),通称黑森-达姆施塔特,全称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德语:Großherzogtum Hessen und bei Rhein)或黑森和莱茵河左岸大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伯爵领地和大公国。1567年,黑森伯国一分为四,分出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1806年后,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被提升为黑森大公国,从1871年至1918年它是德意志帝国中的联邦国之一。
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德语:Großherzogtum Mecklenburg-Schwerin)是十九世纪时北德意志邦联的邦国之一,由居住于什未林的梅克伦堡家族统治。大公国首先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接着成为北德意志邦联的一个联邦国,最后于1871年合并至德意志帝国之内。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德语:Mecklenburg-Strelitz),从1815年至1918年是德国梅克伦堡境内的一个大公国(但没有立法权),从1871年开始它是德意志帝国的联邦国之一。从1919年至1933年,成为德国的一个自由州(Freistaat),即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自由州。
奥尔登堡大公国(德语:Großherzogtum Oldenburg)是十九世纪时德意志邦联、北德意志邦联和德意志帝国的州国之一,其领土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 — 包括奥尔登堡、奥伊廷和比肯费尔德。大公国的领土大小在德意志诸国中排名第十,在德国联邦参议院中有一票,而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中则有三名代表。
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德语:Sachsen-Weimar-Eisenach)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于1741年由萨克森-魏玛和萨克森-爱森纳赫合并而来,1815年正式成为德意志邦联的一个大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君主制被推翻,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安哈尔特公国(德语:Herzogtum Anhalt),或称为安哈尔特亲王国,是在安哈尔特-克滕和安哈尔特-贝恩堡的支系先后绝嗣的基础上,各公国重新并入安哈尔特-德绍,并改称为安哈尔特公国。在普奥战争中,安哈尔特公国支持普鲁士。在一战后,公爵约阿希姆·恩斯特被推翻,并宣布退位。安哈尔特公国于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并成为安哈尔特自由州。
不伦瑞克公国(德语:Herzogtum Braunschweig)为一前德意志国家,首都为不伦瑞克。1815年维也纳会议建立此国家以取代前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亲王国。19世纪该公国先后为德意志邦联及北德意志邦联成员邦国,而在1871年则成为德意志帝国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伦瑞克公国宣告完结,为不伦瑞克自由州所取代并加入魏玛共和国。
萨克森-阿尔滕堡(德语:Sachsen-Altenburg)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1603年由萨克森-魏玛分出,1672年绝嗣,归于萨克森-哥达,形成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1825年,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绝嗣,阿尔滕堡归于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1826年,萨克森-希尔德布尔格豪森将本土交给萨克森-迈宁根,改称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萨克森-科堡-哥达(Sachsen-Coburg und Gotha)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两个邦国组成的共主邦联。1826年由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和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整合产生。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成为科堡自由州和萨克森-哥达自由州。1920年科堡成为巴伐利亚州的一部分,哥达成为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萨克森-迈宁根(德语:Sachsen-Meiningen)是韦廷家族在图林根的一个邦国。1680年由萨克森-哥达分裂产生。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1920年成为魏玛共和国图林根州的一部分。
利珀亲王国(Lippe-Detmold)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首都设在德特摩德。利珀建国于1123年。1871年,利珀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亲王退位,利珀改为利珀自由邦。利珀如今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一部分。
罗伊斯-格赖茨(德语:Fürstentum Reuß-Greiz),又称罗伊斯长系,1778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亲王国,并持续到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
罗伊斯-格拉亲王国(德语:Fürstentum Reuß jüngerer Linie,另称罗伊斯幼系亲王国)是德意志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邦国,1848年罗伊斯-洛本施泰因-埃伯斯多夫亲王亨利七十二世退位,领土并入罗伊斯幼系,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亨利二十七世退位。
绍姆堡-利珀(德语:Grafschaft (Fürstentum) Schaumburg-Lippe)是德意志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邦国,由利珀家族的绍姆堡-利珀支系统治,在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先后成为莱因邦联、德意志邦联、北德意志邦联以及德意志帝国的邦国。
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德语:Schwarzburg-Rudolstadt)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邦国,位于现在的图林根,首府是鲁多尔施塔特。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成立于1599年。1815年,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加入德意志邦联。1918年11月23日,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的君主制政权垮台,并在1919年成为自由邦,1920年并入图林根。
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德语:Schwarzburg-Sondershausen)是存在于1599年至1920年的一个德意志邦国,领地分散在今图林根自由邦北部及中部,首都位于松德斯豪森。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原为一伯国,正式成立于1599年,系自施瓦茨堡伯国分离出来。1697年升为亲王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诸侯之一,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
瓦尔代克(德语:Fürstentum Waldeck und Pyrmont)位于当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黑森州和下萨克森州交界一带。12世纪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伯国。瓦尔代克的统治者来自施瓦伦贝格的领主家族。1474年分裂为两支,1692年重新合并。1712年,瓦尔代克伯爵被皇帝卡尔六世升为亲王。1918年德国君主制覆亡,瓦尔代克亲王失去了领土,但仍保有亲王的头衔。
不莱梅自由市
汉堡自由市
吕贝克自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