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盟主张乐行,盐枭出身,与太平军联合作战, 遭叛徒出卖被活剐
张乐行,原名洛行。安徽亳州雏河集(今亳州市涡阳县)张老家村人。地主出身。早年以贩卖私盐为业,喜欢结交江湖好汉(清史说他“结交、收纳亡命”),逐渐做大,成为亳州一带赫赫有名的盐枭。
清咸丰二年(1852),与本乡郎中(游医)龚德树等人聚众结捻(捻子,捻党),共得万余人,遂率众进入河南,一举袭占永城, 砸开监牢,释放囚徒,开仓放粮,救济贫苦,附近百姓纷纷相率来投,声势愈壮 。
同年11月,张乐行与龚德树、冯金彪、张凤山、苏天福、韩奇峰、侯士伟、王贯三、刘永敬等捻子首领18人在安徽亳州雏河集歃血为盟,众首领公推张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众望所归的张乐行遂成为捻军早期的最高首领。
1853年,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奉命率2万将士北伐,欲直捣京畿,路经淮北时,张乐行等趁机起兵响应。捻军曾配合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军作战,牵制了很大一部分清军的力量 ,使太平军得以迅速捣入中原,逼近京津地区。
清廷派提督袁甲三、按察使周天爵等率军赴安徽剿捻,捻军作战失利,损失很大,张乐行被迫接受安徽按察使周天爵的招抚,率众投降清军。不久,因薪饷没着落,张部被周天爵遣散发回原籍,遂脱离清军,不受节制。
1854年,张乐行、龚德树、苏天福等再举义旗,屡屡挫败清军,逐渐控制了安徽北部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声势复振。
1855年,各路捻军再次汇聚雏河集,捻首们举行会议,赫赫有名的张乐行又被推为大首领,号“大汉盟主”,亦称“大汉明命王”,创建“五旗军制”,制定《行军条例》。
五旗军制:张乐行兼领黄旗军,龚德树领白旗军,韩奇峰领蓝旗,苏天福领黑旗,侯士伟领红旗。五大旗外,还有各种镶边旗。河南夏邑等地的捻子也来入伙,捻军总兵力达十万之众。各路捻军皆听总旗主张乐行调遣,并制定军律,使原先自为战的捻军有了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1856年,清军大举袭来,捻军奋起还击 ,力战不支,遂撤出雏河集,张乐行率部南下,活动于正阳关、三河尖一带,与清军鏖战、周旋。
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太平军联手作战:1857年,张乐行率捻军渡过淮河,向南进发,在安徽霍邱等地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部会师,并自愿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蓄长发,受天朝印信,改旗易帜(使用太平军旗帜),张乐行被封“征北主将”,其余四旗主将亦各有封号。
因内部存在争议,捻子虽然表面归附太平军, 但依然保持其独立性,张乐行等“听封而不听调”,各部仍驻守原来的地盘,不出境远征,仍保持独立的组织和领导系统。
刘饿狼事变导致捻军内部分裂:1858年2月, 捻军蓝旗将领刘永敬 (绰号“刘饿狼”)、刘天台 (绰号“小白龙”)等人反对同太平天国联合,主张撤回安徽北部的雏河集大本营,张乐行、龚德树则力主与太平天国为盟,否则难以生存。两派争执不下,捻军大有分裂的危险。在张乐行的默许下,龚德树将刘饿狼、小白龙杀害,刘天福等愤懑不已,率蓝旗将士不辞而别,渡淮河北归雏河集,后离开安徽, 转战山东、河南。张乐行擅杀蓝旗主将刘饿狼、小白龙激起事变,严重削弱了捻军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与太平军联合作战:1858年6月,张乐行等部捻军北上攻占了安徽怀远、临淮以及凤阳等地,与盘踞庐州的太平军互为犄角, 相互应援。1859年夏天,捻军与太平军陈玉成部联手一举攻克定远城。11月,清军发起反扑,联军作战失利,怀远失陷。1860年1月,临淮、凤阳也被清军克复。
1860年3、4月间,张乐行指挥张宗禹等率淮北捻军3万人捣入江苏,一举攻占苏北重镇清江浦(今淮阴县),以战功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龚德树率部配合太平军西征武昌时,在罗田松子关遭湘军伏击,中弹身亡。
1861年,安庆被曾国荃攻克,太平军损失惨重,张乐行遂率捻军北归颖上。1862年,与太平军陈玉成部联合围攻颍州(今阜阳),久攻不克 ,损兵折将,捻军遂与太平军分手,各奔前程。 张乐行率部回到亳州雏河集,陈玉成则南下寿州投奔苗沛霖。不料苗沛霖已投降清军,他设套诱捕陈玉成,并将陈献给钦差大臣胜保,后胜保将陈玉成凌迟处死。
张乐行兵败遭叛徒出卖被捕 ,僧格林沁将其活刮 :清同治二年(1863),清廷以贻误战机为名将胜保革职拿问,另派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满蒙大军南下剿捻。
僧格林沁督军进攻,捻军陷入被动。1863年上旬,张乐行在雏河集以20万大军与僧格林沁满蒙骑兵及绿营清军展开决战,大败,雏河集被僧格林沁攻破,张乐行率残部撤往宿州, 在西阳集歇脚时被当地捻首、叛徒李勤邦出卖,李勤邦一面假意摆酒款待张乐行,一面派人将张的行踪密告宿州知府英翰。英翰迅速(千刀万剐)带兵将西阳集包围起来,将毫无防备的张乐行父子擒获,旋即将其押往亳州僧格林沁大营。在亳州义门集附近的周家营,僧王下令将张乐行夫妇、子张嘉处以寸磔(千刀万剐)之刑。
张乐行被捕殉难后,捻军分为东、西两支,捻子战争从此转入后期,即第二阶段。
【插图源自网络】
《 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