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70名官兵遇难的361失事潜艇,大家还记得吗?
2003年4月,在我国渤海黄海交界的水域,一艘中国海军的潜艇在这里发生事故,潜艇内的70名官兵全部遇难.
但是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潜艇的内部设施完好无损,官兵们遇难时的身体姿态也都正常。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起离奇的灾难发生呢?
潜艇部队,是一支在不被敌人察觉的情况下,对敌方的重要军事目标诸如大型驱逐舰,航空母舰等进行打击的部队。因为其作战的高度隐秘性,潜艇部队一直被当作是国家的“杀手锏”。
早在一战时,德国的U型潜艇已经被大规模用于进攻地方的舰队或者进行防御作战。
另外,潜艇部队还是核大国海基核打击力量的重要平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百万平方公里海洋的大国,自然也是对潜艇部队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是,每一个硬币都有它的正反面,看似威力巨大的潜艇部队也有它的软肋。
首先,潜艇采用声纳的方式来寻找敌人。那么,为了隐藏自己,就必须要自己保持安静。
另外,潜艇上不能生火做饭,伙食多是罐头。
所以,在潜艇上的生活非常压抑。而且一旦潜艇遭到攻击而沉入水底,水下救援难度极大,艇上官兵生还的可能性并不大。
由于潜艇可以深入海底,来无影去无踪,甚至可以携带核弹头,一度成为各大军事强国手中的王牌。比如俄罗斯的核潜艇就是美国忌惮的对象,但是即便强如俄罗斯,也曾经遭遇过惨烈的核潜艇事故。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参加一场军演时遭遇惨烈事故,在海底发生爆炸,最终导致艇内的118名官兵全部遇难。
“库尔斯克号”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战术核潜艇,携带最强大的单艇武器装备,号称“航母终结者”,一度让美国的航母瑟瑟发抖。根据后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库尔斯克号“当时在发射一颗鱼雷时遭遇了技术故障,鱼雷并没有发射出去,而是在潜艇内部爆炸,最终酿成了惨剧。
中国在建国后,借助苏联转让的技术,建造了W级潜艇,也就是许多军迷熟悉的6603艇。
中国建造了数量庞大的常规潜艇,负责执行守卫我国的海上领土,穿越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前往南海岛礁等任务。
在完成了对苏联潜艇的全面国产化之后,中国自行设计建造了一型潜艇——明级常规动力潜艇。
这种潜艇在原先苏联技术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拥有更强的作战能力,更长的续航。很快,该型潜艇成为中国海军的主力,神出鬼没,保家卫国。
但是17年前,一条渔船发现了一艘毫无动静的幽灵潜艇——舷号361的明级常规动力潜艇。
2003年4月26日,威海。一艘渔船在进行捕捞作业的时候发现了一艘潜艇。对渔民来说,附近就是海军基地,发现一艘潜艇也并不意外。
然而过了几天,渔民们再次经过该海域时,发现海底依然还停留在原处。
渔民马上上报,很快海军基地的水警部队派出人手前来查看情况。打开舱门,进入艇内的那一刻,工作组没有说话,整个港口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作战指挥室,鱼雷舱,轮机舱,每一个舱室,官兵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是,他们都已经没有了呼吸。
根据航海日志,工作组得知这艘是北海舰队361号潜艇。另外,航海日志写到了4月16日,也就是说,意外发生在了16日到17日。
根据这些逝去的潜艇兵来判断,他们是窒息而死的。死前还坚守在战斗岗位上。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久久的军礼成为了表达敬意的方式。
根据后来的事故调查报告还原的事实真相,2003年4月2日,361艇接到指挥部命令,奉命出海演习。十天后,演习结束,361艇被要求在“静默状态”也就是断绝一切联系的情况下返回基地。而就是在回基地的路上,意外发生了。
4月16日,361艇潜航状态下电池电量即将耗尽。根据当时的操作流程,潜艇官兵需要启动艇内的柴油机发电。柴油机需要大量的氧气,所以必须要打开进气管。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柴油机正常启动,但进气管却未能及时打开。狭小的潜艇并没有太多的氧气。在柴油机启动的那一刻,事故就已经不可逆转了。
在柴油发电机启动的两分钟后,舱内氧气耗尽,柴油机因为氧气不足而停止转动。舱内气压下降,艇内官兵因为内外的气压差而无法手动打开舱门。
潜艇的静默状态也让361艇的艇员失去了向外求救的机会。
这是我国最严重的潜艇事故,受到中央军委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对361潜艇特大事故负有指挥操纵不当责任的有关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
2003年5月20日上午,中国海军361潜艇遇难官兵追悼会在辽宁大连隆重举行。
361艇是一个沉痛的事故,70名年轻的战士就这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同时,这也说明我国海上军事装备急需更新换代。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陆上大国,也是一个海上大国,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国土需要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去保卫,这是中国急迫的需求。
正是因为361艇的沉痛事故,国家在之后的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内,痛下决心,建立了一支先进且强大的潜艇部队,并且在潜艇救援方面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而那70名潜艇英雄,已经变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座丰碑,鼓舞着每一位海军官兵,接过他们手中的战旗,继续前进。